李月娥,明庭兴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我国自1999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截至2019年底,中国大陆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 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 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1]。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及以上即被称为深度老龄化,亦称老龄社会。以14%为分界线,我国2019年底距离“老龄社会”的标准仅差1.4%,“老龄社会”已开始倒计时。此外,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达到了4 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为18.3%[2]。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因慢性疾病及其他疾病所导致失能、半失能的概率大大增加,老年人护理需求将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政府首次提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16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承德、长春、上海、南通、青岛、荆门、广州等15市作为试点城市,开始了国家层面上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践探索。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梳理1999至2019年间国内学术界老年人长期护理研究的整体状况,厘清老年人长期护理研究的主题变化、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构建近20年来老年人长期护理研究的知识图谱,以期为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数据来源,以“长期护理”“长期照护”“长期照料”作为文献检索关键词。检索条件为:主题=“长期护理”或“长期照护”或 “长期照料”,匹配词为“精确”;时间跨度=1999—2019;期刊来源=核心期刊+CSSCI,并勾选检索框下方的“中英文扩展”。检索时间为2020年5月18日。共计检索到相关文献943篇。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手动剔除征稿启事、会议综述、期刊导读等非研究型的文献以及与“长期护理”主题明显不符的文献,去除无作者、无摘要、无关键词或重复记录的文献,最终筛选出797篇有效文献作为进一步研究分析的样本库。
文献计量分析是当前文献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分析工具有多种,其中CiteSpace因操作简单易学且具有良好的可视化效果,成为国内外学者进行文献计量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本文运用CiteSpaceV(5.7.R1)对797篇有效文献进行分析,分别将“作者”“机构”及“关键词”作为网络节点分析类型,依次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探索老年人长期护理领域研究演变的潜在动力机制以及前沿动态,从而直观展现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主题、演变趋势等。同时,辅之以Excel软件,对老年人长期护理研究的年度文献量、主要作者与研究机构分布状况等进行整体性的描述。
某领域的研究文献总量及其年度变化趋势能显现出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速度与学术热度[3]。通过统计,绘制出1999—2019年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及增长趋势图(见图1)。
图1 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研究年度发文量
从图1可发现,CSSCI与核心期刊收录的老年人长期护理研究文献量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依据年度发文量统计,可将长期护理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萌芽”阶段(1999—2006年)。1999年为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元年,收录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文献数量为0篇,直到2006年,相关研究文献量依然极少,均在5篇以下,说明关注度与研究力量严重缺乏,尚处在“萌芽”状态。第二,缓慢发展阶段(2007—2015年)。此阶段,相关文献量较前一阶段有所增加,但总量依然不多,且2009年与2010年的文献量较前一年有所下降,这表明老年人长期护理研究处于缓慢发展阶段。第三,快速发展阶段(2016—2019年)。从2016年开始,老年人长期护理研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一阶段的发文量约占总文献量的62%,老年人长期护理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的推进,长期护理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研究成果日益丰富。
某一作者的发文量及文献被引频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该作者在其学科领域的学术共现与影响力。对文献数据进行作者合作网络共现分析,绘制出1999—2019年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研究作者共现网络图谱(见图2)。该知识图谱中共有节点416个,节点间的连线段共387条(因篇幅关系图2只显现出部分线段),网络密度为0.004 5。由图2分析可知,虽有部分作者之间合作较频繁,如王颖、罗力、白鸽、蒋曼、何世英等,但整体上作者合作网络较松散,作者之间合作较少,且作者间合作多为机构内部合作或师生间的合作。
图2 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研究作者合作网络
长期护理研究发文量前12的作者及其总被引频次见表1。
表1 长期护理研究发文量前12的作者及其总被引频次
由表1可知,戴卫东、王颖、罗力、白鸽等12位作者在1999—2019年这20余年的发文量均在5篇以上,是长期护理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其中发文量最大的是戴卫东(17篇),其次为王颖(13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高产作者往往也多为该研究领域的高被引作者,在该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其中,戴卫东的总被引频次最高,为920;其次为荆涛,为518。
高被引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研究领域的知识构成,且成为该研究领域知识结构的重要连接点,对该领域研究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4]。表2为1999—2019年长期护理研究排名前10的高被引文献。这10篇高被引文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长期护理研究领域的重要知识源流。其中,学者张晓杰的《医养结合养老创新的逻辑、瓶颈与政策选择》一文被引频次达275,位居首位;其次是荆涛的《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其被引频次为265。通过分析这些高被引文献发现,其涉及的研究主题较广泛,有长期护理需求、现状及保险制度模式分析,有养老服务体系、模式研究,有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还有医养结合中突出长期护理服务方面的研究等。这些多样化的研究主题、内容与视角丰富和拓展了我国长期护理研究。
表2 长期护理研究排名前10的高被引文献
采用Excel对长期护理研究文献中的机构进行统计,能够较为直观地了解到长期护理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分布状况。表3所示为1999—2019年长期护理研究发文量10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由表3可知,中国人民大学以51篇居于首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复旦大学紧随其后,分别为26篇与24篇,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发文量相当,分别为21篇和20篇。这表明这些机构是我国长期护理研究的中坚力量。
长期护理研究机构的合作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可较为清晰地展示机构间的合作状况。
表3 长期护理研究发文量10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
图3 长期护理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图3所示的研究机构合作共现图谱中共有308个节点,节点间有122条线段相互连接,网络密度为0.002 6,合作网络整体呈松散状态。图谱中的节点大小代表该研究机构的影响力,机构间的连线描述机构合作,线段的粗细代表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强度。从图3中可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节点最大,且位置处在图中部,是长期护理研究的主要机构,学术影响力较大;其次,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机构节点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长期护理研究的核心机构群。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高校是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研究的主要阵地。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可通过节点之间的连线较清晰地呈现出来。从整体来看,节点间的连线少且呈松散状态分布,这表明长期护理研究机构间缺乏合作交流,其成果多为机构独作或者机构内部间的合作,当下尚未形成较为严密的学术合作研究网络。
以关键词为节点类型,分别生成关键词共现图、时区视图及关键词突现图等图谱,呈现1999—2019年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研究的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
关键词是对文献研究主题与内容的高度凝练与概括,高频关键词则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关注热点与研究方向。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词分析,从中截选出频次大于10的关键词作为长期护理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见表4),同时运用CiteSpace自带的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MST)图谱处理方法,对生成的共现图谱进行修剪处理,剪去部分不重要的节点和连线,得到最终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
表4 长期护理研究高频关键词
图4 长期护理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由表4可知,长期护理保险作为长期护理研究的核心,位居高频关键词首位;长期照护作为长期护理研究的一种服务形式,位居高频关键词第二位;老年人作为长期护理研究的重要群体对象,位居第三位。对其余的高频关键词分析发现,学者们针对失能老人、国外经验、服务形式、影响因素等问题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节点中心性也是判断研究热点的重要指标之一[5]。在CiteSpace中,中心性超过0.1的节点被称为关键节点。长期护理研究中,中心性超过0.1的节点分别为长期护理保险、长期照护、老年人、长期护理、人口老龄化、失能老人、老龄化。一般来说,高频关键词的中心性也往往较高,虽与高频关键词的排序略有不同,但大体上是保持一致的。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能够直观地展现关键词的分布情况及彼此之间的联系。图4为长期护理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图谱中的节点大小代表该关键词出现频率的高低,这与表3列出的部分高频关键词排序是一一对应的;节点之间线段的粗细表示相连节点的关键词共现频率的高低;节点的圆环越多表示该节点上的关键词出现的时间越早且频次越高,如长期护理保险、长期照护这两个关键词。
CiteSpace的优势之一是在绘制知识图谱中加入时间因素,从而形成时区图谱。时区图谱侧重于从时间跨度上展现某项研究的知识演进,能够清晰地呈现该领域研究文献的发展脉络[6]。时区图谱是以时间为横轴的二维坐标图,相关节点所代表的关键词依照首次出现的年份分布在图谱中的各时间区间。利用关键词生成的时区图谱(见图5),可以从时间维度了解长期护理研究的演进脉络。通过研读相关文献及考察相关时代背景与政策变迁,并结合时区图谱,可将我国长期护理研究发展脉络分为两个阶段:国外经验引介阶段(1999—2015年)和深化与试点探索阶段(2016年至今)。
图5 长期护理研究演化路径时区图
1. 国外经验引介阶段(1999—2015年)
在这一阶段,学者们主要侧重于介绍境外长期护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杨成洲从制度规定、运作模式、管理制度以及执行效果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台湾地区的“十年长期照顾计划”[7]。孙正成梳理了中国台湾地区长期护理体系的缘起,并对其服务内容、人员管理、资金筹集等方面进行了评价[8]。吕学静等人从长期护理概念、护理方式、正式护理与非正式护理关系等方面介绍了国外长期护理制度[9]。张立龙介绍了不同福利国家制度下的长期护理制度类型[10]。胡宏伟等人介绍了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产生的背景、制度框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出了建议[11-12]。郝君富等人介绍了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中的筹资、待遇给付、成本控制、服务质量等内容[13]。海龙介绍了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出台的背景、制度设计以及发展走向[14]。长期护理服务是长期护理保险的核心内容,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养老服务的重要举措。刘亚娜等人介绍了美国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相关情况[15];周春山等人介绍了发达国家居家护理、社区护理与机构护理三种服务体系模式[16]。
亦有部分学者探讨了我国推行长期护理的必要性。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老年人失能风险已然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社会化风险,迫切需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17]。黄枫等人研究发现,高龄老人失能概率高,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大,存在很大的供需矛盾[18]。苏群等人研究发现,90%以上的失能老人主要依靠非正式的家庭照料,正式的社会化照料形式非常少,亟需建立相应的社会化制度[19]。
2. 深化与试点探索阶段(2016年至今)
这一阶段,学界的研究主题与内容跟国家的大政方针联系较紧密,主要聚焦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方面。2016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成为长期护理研究的重要转折点,以此为起点,学者们对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落实情况及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张慧芳等人总结了青岛、南通、长春三市的试点经验,并指出试点过程中存在的制度碎片化、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20]。戴卫东等人分析了上海长期护理服务质量,以及失能老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21]。吴海波等人研究了15个试点城市的筹资机制[22]。周磊等人分析了各试点城市的筹资与待遇支付政策[23]。海龙等人分析了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保障范围、筹资、服务形式、待遇支付等内容[24]。田勇等人分析了过分依赖医保基金所带来的长期护理保险可持续性问题[25]。李含伟等人研究了长期护理保险的个人缴费意愿[26]。徐晓君等人研究了我国农村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意愿[27]。丁志宏等人对我国城市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28]。
突现词是指在某个时间段内重复多次出现的词,根据突现词的出现频次和变化趋势可以分析某一领域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关键词突现图可借助关键词的变化反映某研究领域的迁移发展变化[29],呈现研究主题演变路径,突显某特定阶段学术研究的聚焦点。借助CiteSpace软件的爆发性(bursts)检测功能,生成长期护理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见图6),截选出11个关键词为1999—2019年长期护理研究的突现词。
图6 长期护理研究关键词突现图
图6中,深色线段表示该突现词的突现年段,以此显示该阶段学术界研究的焦点。2000年以来,我国长期护理研究逐渐显现出11个大的主题,分别为社区、长期照料、长期护理、护理保险、老年人、农村、社会政策、需求、长期照护制度、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服务。研究主题的变迁既反映了我国长期护理研究与时代背景及国家政策紧密联系,又体现了其本土化、精细化的发展趋势。
各个国家的长期护理政策都与其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护理保险制度多出现在深受“法团主义”影响的国家,护理津贴制度多出现在社会民主主义国家,而商业保险制度则多出现在深受自由主义影响的国家[8]。近年来,学界较多关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呼吁开展相关立法,强调政府在长期护理发展中的作用,建立多层次护理保障体系。长期护理制度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与本土需求相融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长期护理制度。
随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的推进,全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成为必然,建立健全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长期护理服务是长期护理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子系统。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今天,长期护理服务供需不匹配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老年人因慢性疾病及其他因素导致的失能概率在增加,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巨大;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的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不足,资源整合与利用效率较低,资源浪费较严重。如何统筹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优势,实现长期护理服务的高效供给,以满足失能老人多样化的护理服务需求,保障长期护理可持续发展,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仍是学者们持续关注的热点。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相关文献为分析数据,采用知识图谱研究方法,分析了1999—2019年我国长期护理研究的进展与成效,呈现了我国长期护理研究的演变轨迹。研究发现:(1)长期护理研究稳步推进,相关学术成果日益增多;(2)高校是长期护理研究的主力军,但学者间、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较少,尚未形成较严密的学术研究网络;(3)研究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的驱动和引导;(4)相关研究深耕我国国情且日趋精细化。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CSSCI与核心期刊1999—2019年收录的文献进行研究,而对其他未被这两个刊源收录的文献未纳入研究数据中进行分析,这可能导致老年人长期护理研究的整个发展脉络有所偏差;其次,文献计量方法只是基于宏观层面的视角对某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历史进行纵向考察,尚缺乏微观层面的考量,因此,本研究不能完整地呈现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研究的全貌。以上不足,笔者将在未来的研究中予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