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树春,马小艳,程思贤,王文魁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国家棉花产业联盟,河南 安阳 455000)
2021年3月24日,瑞典服装品牌商H&M官网发布声明:“H&M集团不与位于新疆的任何服装制造工厂合作,也不从该地区采购产品/原材料”。由H&M抵制新疆棉引发一场爱新疆棉的热潮席卷全国。应该看到,“抵制疆棉”既是重要的政治、舆论话题也是重要的学术问题,纳入学术研究范畴十分必要。
在政治和舆论看来,H&M品牌商抵制新疆棉花是美国“疆棉禁令”斗争的表面化,更是美国“以疆遏华”的战略支点,而“疆棉禁令”自2020年5月就已开始,9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禁止疆棉制品的立法,2021年1月13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发布公告,禁止进口所有来自新疆地区的棉花和番茄产品,包括从第三国家加工的相关产品。2021 年3月欧盟宣布也效仿。这是美国及西方一些国家打压中国制造业后的又一卑鄙行径,其目的是以 “强迫劳动、种族灭绝” 为借口试图搞垮中国棉花,搞垮新疆棉花。
在学术看来,这次一批国际服装品牌抵制新疆棉的背后,一个总部设在瑞士的非营利机构浮出水面——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2019年该机构总部以所谓新疆“强迫劳动”“种族灭绝”为由,暂停在新疆发放BCI棉花许可,导致新疆棉花被多个外国品牌抵制,此次陷入争议的品牌都是BCI会员。
由此引发棉花话语权问题,为什么BCI暂停发放新疆棉的许可证,其生产商、品牌商紧密跟进?据分析,这是BCI的认证在起关键作用,而认证是话语权的一种表达形式,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通行证,以满足供应链审查日益严格以及对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的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它的实质是对棉花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主导权、定价权进行控制,并进一步延伸到棉花产业的稳定性、安全性问题。
本文梳理全球棉花产业话语权的形成、功能和影响力有助于认识话语权及其体系,有助于我国棉花话语权的构建,提高作为大国棉花产业如何应对话语权问题。
BCI成立于2009年[1],2012年进入中国,已拥有全球会员2000多家,在全球60多个国家参与执行实施,在我国上海设立办事处。以可持续为指导制订了7大原则42项通用标准的第二版(2019年),主要内容分别是:良好棉花棉农应最大限度地减少作物保护措施的有害影响;良好棉花棉农应促进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良好棉花棉农应关注土壤健康,提出保持土壤健康技术措施和方法;良好棉花棉农应负责任地使用土地并加强生物多样性;良好棉花棉农应关注并保护纤维质量;良好棉花棉农应促进体面劳动;良好棉花棉农应运行有效的管理系统,种植全过程应可追溯,提高BCI认证棉花的透明度。
该协会打通了全球棉花产业链、供应链、品牌商和零售商,从供给端到消费端,从标准制订到落地实施的话语体系比较健全。
从供应链、品牌商和零售商等收取经费,承诺会员缴费用于培训棉农和可持续技术推广,实际工作扎实进村入户,“接地气”,执行效果需经第三方检验。BCI在我国的实施进程[2]见表1。
表1 良好棉花(BCI)在中国的实施进程
BCI在中国工作的方式是秘书处为最高管理机构。即秘书处→执行合作伙伴(IP)→生产者单位经理(PU,管理一个大区,可以是地区或是一个小流域)→田间指导员(FF,管理服务一个到几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LG,由多个植棉农户组成,在田间指导员下开展活动)。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用以秘书处→战略合作伙伴(IP)→大农场经理(PU)组织团场连队实施。在棉花种植方面招募大量职员负责技术推广培训工作。
良好棉花工作费用按面积和农户数量拨付,第一年按种植面积750元/hm2拨付,以后按推进年份的延长则逐步减少。
BCI工作经费全部来自良好棉花总部拨付,这些经费是BCI从全球零售商、品牌商、棉纱厂、棉制服装企业等按企业规模予以收取获得,很类似我国提倡的“以工补农”。
中国棉花协会成立于2003年。该协会也在构建话语体系,于2009年注册“中国棉花”标志[3],2011年和2013年分别推出《中国棉花(COTTON CHINA)标志使用管理规则》和《中国棉花(COTTON CHINA)标志技术手册》,主要涉及成包皮棉类和家纺服装两大类别,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其产品上使用“中国棉花”标志。到2020年累计发放标志标签120余万张,授权使用“中国棉花”标志企业36家。中国棉花协会举办一系列推广活动和技术培训,以及开办电商平台和展览展示,为了提高市场认可度,但是无专门推广机构,也没有招募职员负责推广培训工作。
中国棉花协会正在构建《“中国棉花”生产管理规范》(非最后名称)标准,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倡导社会责任、可持续、高质量的棉花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向棉花产业链两端的延伸,在生产端建立棉花种植及加工的规范化标准和管理手册,引入第三方认证体系,确保在源头上提高棉花质量;建立全程可追溯平台,实现棉花质量关键指标的可追溯、可量化;通过与产业链各方尤其是品牌商、行业组织的深度合作,组建中国棉花推广联盟,扩大“中国棉花”认证产品市场份额,促进新疆棉乃至国产棉的消费,提升中国棉花产业整体竞争力。
国家棉花产业联盟(CCIA)成立于2016年11月[4],全产业链会员200多家,正在构建话语体系,于2019年注册“CCIA品牌”商标。秉承“绿色、优质、创新、共赢”理念,以可持续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导,推进中高端品质棉花规模化种植,采用“订单种植和产销对接”模式以补高品质的短板。
2017年以来,经过与生产方、加工方多次协商陆续推出了《CCIA棉花生产技术指南(试行)》和《CCIA棉花加工技术指南(试行)》、《CCIA中高端品质棉花品种》、《CCIA棉花种子质量团体标准》、《CCIA中高端品质细绒棉团体标准》、《CCIA棉花加工技术规程团体标准》、《CCIA团体标准体系》等包括种植、加工、纱线和布等系列联盟标准,突出质量兴棉和绿色兴棉。
《CCIA棉花生产技术指南(试行)》重要技术和措施共13条,保障措施和支撑条件共3条,附则3条。《中高端品质棉花加工技术指南(试行)》规定了国家棉花产业联盟在棉花收购及加工全过程的基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的实验区、核心示范田和中高端品质棉花生产基地,并以该指南为依据制定各试验区、核心示范田和中高端品质棉花生产基地的棉花加工技术方案或操作规程,指导棉花的收购、加工和储运。
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棉花订单生产、订单销售的机制难点问题终于得以破解,协议最大亮点是各主体的合作意愿强烈,明确平台方、生产方、贸易方、市场方的各自应承担的主体责任,试图探索构建“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模式,这是我国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机制性创新方面的一个标志性成就,是推进大国棉花上台阶的一个新举措。
国家产业联盟举办一系列观摩和展览展示活动,市场有一定认可度。国棉联盟主要依靠联盟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会员单位予以推进。
最近两年,美国农业部主导制订了《美国棉花信任守则》(U.S.Cotton Trust Protocol)[5],旨在促进棉花的可持续发展,它的理念是“保护世界,从每一块农田开始”“生态友好”“致力于负责任的棉花生产,其核心原则遵循可持续发展、最佳实践应用及供应链的可追溯性”,“品质”“可持续”“可量化”“透明”等。
在《美国棉花信任守则》宣传册的介绍中,过去35 年来美国致力于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取得的效果包括:将生产1磅棉纤维所需的土地面积减少 13%;减少50%的土壤流失,与形成的新土壤实现平衡;水使用效率(每加仑生产更多纤维)提高 18%;温室气体排放减少 39%;将生产籽棉和皮棉所需的能源消耗减少15%,以此为基础设立更高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美国农业部要求所有美资企业必须使用美版“认证系统”及“供应链追溯系统”,产品中美国棉花含量不低于 50% 的企业才能申请并通过美国国际棉花协会(CCI)认证,才允许在整个供应链和零售渠道使用 COTTON USA 标志。
对认证企业资格要求:纺纱厂、制造商、批发商、采购公司、品牌商和零售商可以申请认证。美国本土以外:若要在美国本土以外市场销售的产品上使用 COTTON USA标志,所有认证企业(纺纱厂、制造商、批发商、采购公司、品牌商和/或零售商),必须确保产品中(服装、家纺和无纺布)的美国棉花含量高于50%。美国本土企业:若要在美国本土市场销售的产品上使用 COTTON USA 标志,产品的棉含量必须高于 50%,且这 50% 的棉中,必须 100% 为美国棉花。
美国本土和美国本土以外企业:如果产品要在美国本土和美国本土以外市场销售,必须按照“美国本土”的要求申请认证。
所有会员按照规模大小每家收费500~20000美元/年,纺织企业再按购买美棉数量多少和产品中使用美棉的比例高低收费,承诺会员缴费用于培训棉农和可持续技术的推广。当然这些费用最终都将转移至消费者身上(表2)。
表2 《美国棉花信任守则》会员与企业使用收费标准
《美国棉花信任守则》推出不到2年时间在全球招募60多名推广员,已获得全球700多家制造商、品牌商和零售商的认可,并在使用认证美棉的供应链和零售渠道都可使用 COTTON USA 标志。2019年在我国推广以取代过去推广“美国棉花”的模式,试图从BCI认证标准中抢一杯羹,至少在美国国内将会替代BCI认证标准,这是棉花话语权国际竞争的一个典型案例。
CmiA(Cotton Made in Africa,CmiA,非洲地产棉花)、Fairtrade Cotton(PC,公平贸易棉花)、Organic Cotton(OC,有机棉)和Recycled Cotton(RC,再生棉)等。这些标准的国际化、市场化的认可度都不是很高。其中有机棉需经有相关认证机构进行认证[6]。
2012年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设立了一个棉花辨识工作组以专门确认有机棉、良好棉花、非洲地棉花和原产地棉花,发起和倡导的目的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农民提高棉花生产水平,促进棉农特别是从事棉花的女性农民增收。
据报道[7],2021年4月中农国稷科技发展公司拟启动“未来棉花”计划,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和现代种业发展基金会参与,各项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
这是贯彻联合国《二十一世纪议程》[8](1992年6月启动)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9](2016年1月启动)的具体行动实践。以供给端的植棉业为起点,保护环境从减少水土流失,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保护土壤,减少石油化学品投入,农用化学品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等,有效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让子孙万代有地可种,有水可用,有资源可供开采利用,与环境保持友好关系,这与我国大力倡导和积极践行的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完全相同。这些理念需贯彻到整个生产链,并在供应链有重要标准体现和表达,以符合审查日益严格供给链的需求。
BCI强调植棉者遵守不得使用《斯德哥尔摩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和《鹿特丹公约》所列的禁用农药品种[1]。以及必须逐步停止使用已知或推定为极度或高度危险的任何农药活性成分及其制剂。即我国淘汰或已退出的农药品种植棉者不能使用,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是《斯德哥尔摩公约》的缔约国,我国禁止和淘汰农药品种就是国际标准。
BCI会员必须遵守《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工作中基本原则和权力宣言》《国际劳动工组织——农业中的体面劳动,2003》《国际劳动工组织——农业安全与健康公约,2001》和《国际劳动工组织——禁止童工劳动公约和“国际消除童工劳动计划”》等。这与我国《宪法》规定的男女平等,《劳动法》规定的“禁止童工”,保护妇女儿童,劳动者享有职业卫生及安全的法律、健康和安全法规的保障,性别就业平等、薪酬标准和同工同酬都很相似。
包括植棉业、棉花加工业、纺织业、服装业和流通业等,形成全产业的体系话语,在体系各环节都许可使用一定标识予以表达和区别。
从产业的起点到终点都可追溯,追溯的前提是记录,包括从植棉者、种子、地块、皮棉、原棉、到纱线、布匹、印染和制衣到流通和消费,以及必要的活动行为等实行记录并公示,可追查,透明度高。
BCI机构本身是一家非盈利、非政府的认证组织,职责就是推广BCI的认证标准,并由第三方国际机构进行现场检验和文件审查,对认证棉花再进行单位编制和进入生产链系统进行跟踪,以确认认证棉花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的走向。
《美国棉花信任守则》由美国国际棉花协会组织认证,对每批认证棉花发放信任守则的唯一独特电子证书,信用系统平台信息供第二方进行验证和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审计,以管理认证的每一包棉花和发放的每一份电子证书从生产链到供给链和零售商的完整性,提高认证棉花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我国不断对外开放,历来主张经济贸易的全球化,这是因为中国市场国际化和国际市场中国化可以造福全人类,这是全球化多边贸易体制的一个基本特征。我国成为全球棉花生产大国、纺织品服装制造消费和出口大国持续了20年。据国家统计数据[10],2020年我国棉花产量591.0万吨,位居全球第二(印度第一);2020/2021年度棉纺织消费原棉810万吨,位居全球第一。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0],2020年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业零售额1.35万亿元,出口20215亿元(2912.2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是时候考虑建立我国棉花话语权了。
细致研究发现,BCI的7大原则和42条标准也不怎么适合我国的国情、农情和棉情,因此需要建立适合国情化的和棉情本土化的国家标准[1]。我国一些机构在制订标准或规范时一定要立足国情、了解农情和棉情,紧密围绕提升棉花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国家目标找准标准的定位,提出规范的和可量化的指标才能履行指导功能,绝对不能一味地迎合某些西方标准。因此,标准的制订是一件大事情,通过标准的实施进一步促进管理技术措施的改进以体现实用价值,提高棉花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新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棉花产业联盟提出的生产和加工两个技术指南立足质量兴棉和绿色兴棉,符合国家高质量的发展目标,通过多次协商研讨提出了生产方、加工方、纺织方等多方的认可标准,推出一系列关键指标,推进高品质棉花订单生产和订单销售,已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第二师、第一师等建立高品质原棉生产基地多处,与“上海永澳”“河南永安”“上海罗莱”“361°”“江苏联发”等10多家高品质纺织品服装企业对接,以补高品质原棉的短板,具有引领性和示范带动功能,其定位准确。
一是打通产业链,提高产业的认可度,提高认证产品的附加值,比如BCI认证棉花所纺的纱线,价格可提高1000元/t。
二是落地工作必须扎实。经常性和持久性开展工作需建立标准推广服务队伍,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只有“进村入户”让棉农和企业真正有所依靠其标准才能得到落地,这方面BCI的实践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必须明确,仅依靠会员的自觉性很难得到有效贯彻执行,更不是习惯上开个工作会议布置,搞个现场观摩会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三是第三方的认证认可具有独立性和市场的认可度。
此外,我国构建的棉花话语体系进入国际市场,提高认证产品的附加值尚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有时不待我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担当。
棉花认证标准和认证体系的落地需要建立专业队伍予以实施,需要工作条件支持,建立平台与第三方检验等,这些都需要经费支持,且稳定可预期,BCI和美国国际棉花协会都有可预期的经费来源。比如当下国家棉花产业联盟机构不被民政部注册则不能收费,没有固定经费来源和投入,标准体系、队伍、可追溯平台和认证认可等连续性、持久性都难以保障,我国其它认证机构都面临经费的可获得问题。
我国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纺织集团和跨国式公司,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程度都很高,为了保障产业链和供给链的稳定,提升企业自身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认证话语体系是必要和可行的,国家应于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