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征,黄伟儒,何 汁
(1.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成都 610065;2.上海财经大学 交叉科学研究院,上海 200433)
农村物流是指物品以农村地区为发货地或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为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及其他经济社会活动的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回收及信息处理等服务功能进行有机组合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农村现代物流研究中心课题组等,2013)。[1]长期以来,受基础设施水平差、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人力资源缺乏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物流发展水平,农村物流成为我国物流发展的短板。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农村物流发展水平也表现出突出的地区差异。因此,探讨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对促进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物流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成果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研究农村物流发展:一是从定性角度分析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例如,杨军和葛孚桥(2011)[2]认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和有效运行,需要财政投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余伟(2017)[3]认为农村物流存在人才缺口、信息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需要通过整合供应主体、建设云配送平台以及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等来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体系。庄龙玉和张海涛(2018)[4]基于长尾理论对农村物流的分析认为,随着农村地区互联网的普及、基础设施的改善、个性化需求的涌现、物流政策带来的利好、农产品交易的扩大以及人口向镇、中心村、居民点的集聚,给农村物流发展带来了契机和提升空间,但现阶段仍面临着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物流增值理念匮乏、专业化程度低、网络使用率偏低等现实困境。二是从定量角度评价农村物流发展水平。例如,徐良培和李淑华(2013)[5]运用SFA方法对我国中、西、东部地区的农产品物流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技术效率变化是影响东部物流变化的主要因素,技术变化是影响中、西部物流变化的决定因素。唐绮遥和彭建良(2013)[6]采取灰色关联度方法对杭州市属7个县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状况、农民经营活动以及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状况是影响农村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杭州地区农村物流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基础设施水平。路征和和琴(2015)[7]采用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5个地区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基础设施建设、地理因素以及物流主体因素是影响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因素。
总体来看,现有关于农村物流发展整体水平的评价分析相对较少,相关定量评价受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构建的指标体系仍有待改善,同时也缺乏对全国各地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与分析。本文通过构建较为全面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除北京、上海、天津之外的28个省级行政区农村物流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了解现阶段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和相关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说明的是,在研究对象中剔除北京、上海和天津,主要是考虑到这3个直辖市的城镇化率很高,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2016年分别达到了86.5%、87.9%和82.9%,位列全国前三位,而位居第四位的广东省也只有69.2%),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特征也与其他地区差异很大。
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特征、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和数据可获得性,本文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物流需求、政府政策等五个维度来构建评价我国各地区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见表1)。
经济发展水平是农村地区物流发展的基础支撑。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拥有更充分的资源和动力来完善当地农村地区的物流体系(张国权、李春好和孙承志,2013)[8]。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农林牧渔生产总值、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度量指标。
基础设施水平是农村地区物流发展的硬件基础,良好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当地开展长短途货运、提高货运效率和增大货运量(汪波、杨天剑和赵艳彬,2005)[9]。此外,由于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网络通达度成为影响农村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张喜才,2015[10];庄龙玉和张海涛,2018[4];华慧婷和郝渊晓,2018[11])。综合考虑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以及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应用,选取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方向投资额、农村用电量、人均公路总里程、农村电话年末用户数、互联网普及率、每万人拥有邮政行业农村投递路线长度以及每万人拥有邮政行业农村各类营业网点数等指标,来衡量农村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水平。
人力资源是农村物流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方面,要大规模地开展物流活动,必然要求充足的人力资源作为保障;另一方面,随着物流运输技术的革新,对掌握该类技术的高水平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所以,地区物流发展不可避免地对当地人力资源的质与量都提出了要求(余伟,2017[3];汪波、杨天剑和赵艳彬,2005[9])。本文选取乡村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每十万人口平均高等教育在校生作为衡量指标。
对农村地区来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以及人才培养是私人投资无法承担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支持就成为农村地区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杨军和葛孚桥,2011)[2]。考虑到政府财政对农村的常态化扶持,以及近年来政府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大力支持(张喜才,2015)[10],本文选取政府财政用于农业综合开发、人均地方财政交通运输支出以及电子商务示范县累计数作为衡量指标。
地区物流发展依赖于市场对物流的总体需求。高物流需求地区更有动力推动当地的物流业发展,因而在评价物流发展水平时物流需求因素就显得尤为必要(王春豪,2011[12];张国权、李春好和孙承志,2013[8];庄龙玉和张海涛,2018[4])。综合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现阶段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选取人均电子商务销售额、电商发展指数、人均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人均货运量以及人均转运量作为刻画物流需求的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人均公路总里程、人均货运量、人均转运量、人均地方财政交通运输支出、电商发展指数、人均电子商务销售额等指标难以获得专门针对农村的统计数据,而互联网普及率指标只有个别地区公布了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因此这些指标用整个地区的综合水平数据来反映。
由于一些重要指标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尤其是邮政行业农村各类营业网点数等直接相关指标数据缺失较多,因此本文选择数据最全面的2016年作为评价年份。各地区相关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7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个别指标来自各地区统计公报或专业统计报告(表1)。其中,邮政行业农村各类营业网点数中,《2016年山东省邮政行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未给出农村各类营业网点数,2017年公报也未给出指标增速,因而采用2017年数据;《2016年甘肃省邮政行业发展统计公报》虽未给出农村各类营业网点数,但2017年公报给出了增速,因而2016年该指标采用增速倒推计算而得(保留整数);西藏各年度“邮政行业发展统计公报”均未给出邮政行业农村各类营业网点数。在《西藏自治区邮政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只给出了2015年全区网点数(邮政网点+快递网点)和2020年目标。因此,西藏数据基于2015全区网点数和2020目标计算年均增长速度,然后计算得到2016年全区网点数。
表1 农村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农村物流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教授于20 世纪70 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各层次构成要素对于总目标的组合权重,从而得出不同可行方案的综合评价值,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依据(张吉军,2000)[13]。该方法一般分为四步:第一步,基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模型,一级指标作为准则层、二级指标作为子准则层;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包括建立一级指标判断矩阵和二级指标判断矩阵;第三步,计算特征向量(即权重向量),进行层次单排序以及总排序,并检验一致性;第四步,将各地区各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并利用层次分析获得的权重计算各地区综合得分以及指标得分。本文采用的归一化方法为:s=(x-xmin)/(xmax-xmin)。
基于所得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显示均满足CR<0.1),分别计算出一级指标以及二级指标相应权重及排序(见表2),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在一级指标中权重最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地区物流发展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人力资源水平,对农村物流发展水平产生着重要影响。此外,政府政策和基础设施水平也是农村物流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二级指标分析结果与一级指标情况类似。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列第一和第三,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对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乡村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以及每十万人口平均高等教育在校生在权重排序中分别占据第二与第四,说明农村人力资源状况是影响农村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人均地方财政交通运输支出、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额-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方向指标也占据较高位次,说明对于农村地区的物流状况来说,政府财政政策支持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表2 指标权重与排序
为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将各地区各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再根据层次分析法所得权重计算得出各地区2016年度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各一级指标得分及排序(见表3和表4)。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表3 2016年各地区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及地区排序
表4 2016年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1)东部地区农村物流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东、中、西呈现出依次递减态势。综合得分显示,东部地区得分均值为0.272,显著高于全国均值(0.166),中部地区得分均值(0.170)和东北地区(0.167)略高于全国,而西部地区得分均值为0.102,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1.28%,与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有很大差距。排名最高的浙江得分为0.411,而排名最后的西藏得分仅为0.046。东部地区所有省份综合得分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除政府政策指标外,东部地区其他所有指标得分均值都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中,只有内蒙古(0.174)和四川(0.170)综合得分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地区的排名都非常靠后,且除政府政策指标外,西部地区其他所有指标得分均值都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西部地区内部区域间的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差异大,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内部差异相对较小。基于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得分计算的变异系数显示,在西部地区内部,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最大(变异系数=0.454),而东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内部的区域差异相对较小。
(4)值得一提的是,东部、中部、东北、西部政府政策指标得分依次递增,西部地区得分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3倍多,体现出国家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采取了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措施。此外,基础设施水平得分和物流需求得分仍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变异系数=0.48),但与其他指标相比,其地区差异相对要小一些。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物流发展水平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华慧婷和郝渊晓,2018[11];何黎明,2018[15])。在综合考虑现有研究成果、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特征、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和数据可获得性、完整性的基础上,本文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物流需求、政府政策等五个维度构建了评价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进而利用2016年我国28个省级行政区的数据,对各地区农村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农村物流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东、中、西部呈现出依次递减态势;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对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的贡献最大,人力资源水平地区差异的贡献也较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水平是影响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两个关键因素;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差异大,而东部、中部和东北的内部地区差异小。
本文构建的农村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了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分析结果能更全面地反映各地区农村物流发展的综合水平。不过,受农村针对性数据可获得性的影响,部分指标只能用地区整体数据代替,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地区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得分和排序。此外,由于每万人拥有邮政行业农村各类营业网点数等直接刻画农村物流业的指标近年来才开始公布,且各年份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数据不完整的情况,因而本文只评价了2016年各地区的农村物流发展水平,没有进行历史数据比较分析。随着数据可获得性的增强,后续研究可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进而对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水平进行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的定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