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鹏
高凤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府属的胶州(今山东省胶县)三里河村,字西园,号南阜、南村等。高凤翰有着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诗、书、画等样样精通,而且晚年极为奋进,逐渐彰显出与众不同的画风。与清朝同期艺术家相比,高凤翰的绘画风格独树一帜。胶东大地自古雄才辈出,文化昌盛,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圣哲先贤、名家大师,其悠久灿烂的人文积攒不可谓不厚。作为清代胶东名画家之一,高凤翰作品朴拙中有生趣,為世人所推重,后世将其与郑燮、边寿民、李方膺及高翔等人合称为“扬州八怪”,他们共同铸就了清代画坛的独特景观。
高凤翰艺术成就的取得,首先来源于家庭熏陶。高凤翰的父亲是康熙年间举人,他幼承庭训,加之个人天赋聪慧,9岁即可填词赋诗。尽管“每就草,藏衣带间,未尝敢以示人”,但其后来的诗词佳句却能影响后人。14岁时,高凤翰已经是当时诗人张力友笔下“佳儿弱冠弄柔翰,笔阵横扫千人军”的小诗人了,并颇得王士祯首肯。15岁时,高凤翰随父赴淄川,借父亲藏书管理之便,择书览读。淄川文人汇集,青少年时代的高凤翰与当时的文化名人皆有往来,与当时年已近花甲的蒲松龄结识,二人成为忘年交。数年后,高凤翰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作跋与题词,成就一段佳话。
家庭的熏陶、友人的照拂为高凤翰指明了奋进之路,但他艺术成就的取得更多还是由于自己的追求与领悟。高凤翰的一生跌宕起伏,43岁(1726年)应“贤良方正”特试,名列第一,次年在圆明园被雍正皇帝接见,授为修职郎。46岁(1729年)出任徽州府绩溪县和歙县县丞。49岁(1732年)调任安庆府监修学宫,后转任泰州泰坝监掣署。乾隆二年(1737年)遭诬陷入狱,病废右臂,因而又号丁巳残人、老痹、后尚左生等。高凤翰卒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年67岁,一生经历康熙、雍正及乾隆三个朝代,虽命运坎坷,却才情四溢,被后人誉为一代才子。在短短的67年人生中,高凤翰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书、画、印、砚及数千篇诗文,其作品朴拙中有生趣,为世人所推重,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美术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绿天清荫图》为绢本,墨笔,写意,图中绘立石芭蕉和秋菊疏竹。画作右侧隶书题“绿天清荫”,后以行楷题“雍正癸丑东海高凤翰写”,后钤三方篆书印章,一为白文“凤翰之印”,一为白文“西园居士”,一为朱文“髯高”。高凤翰的隶书宗汉,并兼学同代人郑簠。但相比之下,他用笔比较迟涩。笔画粗细不一,锋或藏或露,往往以撇画的延伸或捺画、横波的急挑,打破原有的平衡,使得他的隶书有汉之韵味,又汇入新意,毫无矫揉造作之态。此画意境闲雅,用笔清润,湿笔较多,是高凤翰右手创作期的代表作(图1)。
清乾隆二年(1737年),高凤翰右臂突患麻痹之症,不能再作书、作画和治印,遂开始改用左手。其左手书法上溯魏晋风格,继承元明笔韵,古趣横生,气宇非凡。其隶书雄浑朴茂,从衡方、鲁峻、郑固一类汉碑中脱胎,又得力于当时郑簠等人。其行草奉行写意,圆劲飞动。不受理性支配的左手恰恰使高凤翰达到了他一直追求的古拙、生涩的审美效果,因而其创作也进入了一种顶峰状态。
作于清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的《雪莲图》(图2)便是一例。此轴为纸本,浅设色,写意。图中以淡墨渲染,绘雪莲一枝。叶茎摇曳,花朵低垂,表现出严寒环境的残酷与雪莲迎难而上的姿态,似是画家对自身人生况味的体现。画作上部行草题:“卧雪莲花冷倍香,学他火里种西方。□龙玉骨为君子,雪自生春公自凉。余向作雪莲花赠老友郑板桥,今复摹仿前笔,不知后之览者以为何如也。乾隆乙丑冬至后二日南阜老人左手。”后钤三方印章,一为圆形朱文“遯”卦,一为方形白文篆书印“左手髯高”,一为方形白文篆书印“尚左”。另前钤一枚椭圆形朱文篆书闲章“曼兴”。此画为高凤翰绘赠郑板桥的礼物,郑燮曾言:“西园……病废后,用左臂,书画更奇。”高凤翰的画作雄浑与静逸兼备,其左笔墨迹更是造诣精深。他作画向来不拘于法度,不摹拟,不泥古,虽风格与金农、郑燮等人相近,但能做到自出机杼,别古致新。其右手绘画偏于工细一路,细腻灵动,改用左手之后用笔粗放,遒劲凝重,后期画风更是渐入古拙天然之境,纵逸而求气韵,甚为奇绝。此画即为其左手创作的精品。
高凤翰巧绘丹青,诗书留名,且精于鉴赏,砚、印收藏颇丰,同时他的篆刻别具风格,享誉乡里,他亦是清代著名的左手篆刻家。他收藏、治印5000多方,藏砚千余方,并挑选出165方精品,自己题写砚铭,自己雕刻,并拓出砚图,仿照《史记》的体例作表、书、本纪、世家、列传,汇集成《砚史》四大册。他才华出众,刻印常常遣兴走刀,意气风发,所刻印章布局新奇,深得后人喜爱。他右臂病废后,在开始用左手书画的同时,毅然又用左手操起了刻刀,虽不比右手灵便,但刻出来的印拙厚、辛辣,别有一番韵致。高凤翰治印极富特色,其印文内容一部分来自西园、南村、南阜等字或号,另一部分多半与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丁巳年废右臂之后,他的左笔书画独步画坛,于是有了“丁巳残人”(图3)、“左手”诸印。他敢于用刀,好似在不经意间刀落印成。他不回避自己的残疾,反而屡次将“残”字入印,充分说明了他的坚韧不拔。高凤翰仕途坎坷,曾屡试不第,为此自刻“老秀才”、“苦书生”(图4)闲章以自嘲。“丁巳残人”与“苦书生”均可见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草书节录范成大《晚登木渎小楼》诗轴(图5)。高凤翰故居中的竹西亭是西园里最雅致的建筑,因唐代杜牧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诗句而得名。西亭是高凤翰最喜爱的建筑,因此有号“西亭”“西亭半人”“西亭寄客”。尤其在他晚年时,多在此会友,进行艺术创作。
综上,高凤翰的一生尝尽人间苦悲,但始终在艺术的道路上奋力拼搏,其“不恋污泥也自香”的人格魅力,实为后人所叹服。今日品读他为后世留下的诸多诗句、画卷、书迹、印文,以及欣赏他所收藏的精品,领略其中所散发的艺术魅力,能使我们对他的艺术成就有更深刻的认识。“取爪痕之萧疏,以助生辣”正是高凤翰的得力之处。“生”与“熟”相对——一开始的“生”,是因为技术不成熟;技术过于成熟,又会为成法所拘,因为“熟”便容易失去天真,因而容易甜俗,一切皆在人定之中,天心无处着落;技术成熟之后的“生”,完成的是对“熟”的超越。故而,好的艺术家每每能于生辣处见真性灵。
作者单位:
烟台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