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艺术语境中思考

2021-06-20 14:44尹学文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绘画艺术艺术语言创造力

尹学文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年来各艺术院校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培养。如何积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发挥创新思维的能动性成为各专业教师共同探讨的课题。文章探讨在教学中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若干方法和实验,旨在为学生合理运用艺术语言清晰表达创作内容,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独有的艺术语言的教學方式积累实践经验。

关键词:绘画艺术;艺术语言;创造力;线;情绪

关于绘画艺术创作流程中针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探索和不断研究,我们理性地发现,这就好比科学家的一次发明实验,同样具有初步的灵感-积累问题-孵化过程-得到启发-最终的验证这一必不可少的过程。

就像牛顿进行光学研究,使用三棱镜完成了著名的色散实验的故事一样,在实验中,当一缕阳光透过三棱镜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带时,牛顿已经在脑中对光的认知进行了重新审视。有了这个初步的灵感才发生了后面的积累问题和孵化过程这两个阶段。牛顿后来经过多次的试验,得到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这一重大发现。在最终的验证中,他设法把几种不同的单色光合成白光,并且计算出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精确地说明了色散现象,以此揭开了物质的颜色之谜。可见整个研究过程是从提出问题、汇总问题,到在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后最终得到启发并验证的。启发在整个链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启发就像是最后打开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

在受到启发的过程中,往往是人的右脑发挥着作用,在意识形态外的空间中找到方向。在绘画艺术领域的创作中也是如此,作者通过表达自身对问题的看法,与观众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通过艺术语言的形式、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成为了整个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从科学角度说,屏蔽左脑,放弃左脑的行为认知、逻辑和顺序,让右脑不受到干扰,充分发挥着想象力能更有效地提升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更多的灵感。

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些测试,比如颠倒作画,就是把所要临摹的图片倒置地摆在眼前,左脑彻底休息,把所熟悉的模式完全打乱,这个过程中不必考虑画的是什么,也不用想应该从那个部位开始画,可以任意地画,不需要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甚至可以从任何一个点开始,或者以多个点拼接完成,通常大多数人对此种有趣的绘画方法都会感兴趣。当我们把它完成后,放正,所有的逻辑顺序恢复正常,这时才会看到自己究竟画的是什么,画成什么样,才有画作完成度等诸多的概念,同时我们可能会非常吃惊地发现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与常规创作方式产生的作品相比,这种作品极具创意。因为从这张画里我们会发现不但临摹物体的形态有些改变,还会包含着谨慎、紧张等诸多作画过程时的心态变化。这就是左脑和右脑认知上的转换,人们往往用熟悉的方式看待事物,这对发挥创造力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阻碍。将事物颠倒过来,在没有任何逻辑下重新审视,我们却很容易看清楚事物,无论是局部还是整体。

再比如,个人签名,往往我们会很在意把自己的名字写的很顺畅,漂亮。从签名的字体中其他人也会很容易解读到我们的信息,比如性格特点、年龄、阅历等。如果把签名倒过来写呢?尝试一下会发现,更多的是展示出我们写字时候的状态,可能会体现出来压力、不安、急躁等情绪。善于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艺术创作,抛开时间、空间、顺序、正常的观念,充分利用右脑的独特想象创造力,然后再与左脑进行协调,达到一种平衡,有利于更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艺术创新思维。

绘画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是让艺术家把自己的观念用艺术语言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并与观众产生共鸣。当然,其中所蕴含的观念来源往往比较繁杂,如某时某刻的情绪,对事物、时代、地域等方面的理解等,这些信息范围大多非常宽泛。这就给我们如何选择自己擅长的艺术表现方式进行创作,准确表达出某种观念增加了思考的空间。首先解读我们独有的艺术语言,并把这种艺术语言从作品中得到释放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针对不同类型作品,还要满足观众对其从视觉、直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解读,并能做到观念传播及接受的广普性。艺术作品一般利用其特有的艺术语言来传递并引导观众,拓展观众的原有认知和接受度。人类的感知能力是非常敏锐的,通常可以通过视觉思维或利用潜意识来识别复杂而微妙的信息,这一特点带有共通性。由此来看,我们在进行创作时,艺术语言表达方式就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在这里,笔者利用大家最常见的艺术语言形态——线,以不同形式带给观众的各种感受来进行一些实验。

以各种形态的线条进行创作,是绘画创作中最常用的艺术表达方式。它能够被人快速、精准并且合理地识别并解读。就算拿出一幅复杂线条组成的图形,我们也能从每个线条间相互微妙的关系中得到信息。如我们在纸上画出三条线段:第一条要画得非常快;第二条要慢一点,用中等的速度;第三条再慢一些。如果把这三条线进行对比,我们很容易地发现线条的粗糙程度、力量大小均有明显差别。如果我们要慢速地复制画的第一条线段,无论是多认真仔细也很难把它再现出来。我们可以参考德拉克罗瓦的作品,可以发现他画的线条非常快,但是很有序,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画出来的,再来看看伦勃朗等画家的作品,对比分析后,再逐一进行临摹,感受一下他们作画时的状态。虽然我们画的痕迹和伟大的艺术家们肯定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发,即每一个线条都可以当成视觉语言,在画线的人与看线的人之间形成一种思维沟通的桥梁。换言之,视觉语言的表达形式能够将作者潜在的情绪传递给受众。

我们继续来完成下一个实验。一组人中,每人将一张纸多次对折分成八个等份,打开后把每个部分标上关于情绪的标签,比如:焦躁、寻找、可怜、危险、疼痛、哀求、幸福、愤怒等等。写好后,我们仔细研究被选出的这八种情绪,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发生类似情绪时候的状态,并带入这种情绪,不假思索地将其从心中释放到画纸上。作画时本着一个原则,就是不可以画出具体的事物,不可以运用象征性符号,只是单纯利用线条的语言,快速、慢速、顺畅、困阻、转折等。当把这些完成后,我们来分析每个人对这组情绪的表达,会发现相同情绪的几张画就像孪生兄弟穿着不同衣服。总体来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又有很多不同。我们把情绪标签盖住,并让作者以外的其他人观看两幅一样情绪的画时,明确这些人通过画面本身产生的感受。这时,其他人很可能从两幅画本身,体会出作者带给人的情绪或者更深层的体会;也可能会针对不同作者,联想这种情绪发生的起因或者事情的经过过程。

由此可见,我们是可以把情绪利用线条语言转换成语言信息,从画作中识别并提取出来的。当然除了画面上的线条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线条在图面上的位置和结构。把所有参与实验者所绘制的写着相同情绪的图面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其结构上也存在着相似性。这足以证明在相同的概念下,人们对视觉上的理解是基本相似的。不过,我们也会再一次看到,无论结构多么相似,每一幅作品都是独特的,它所表达的信息与其他画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我们也可以把这些的作品进行类比,通过每人自身的直观体会,很容易就能够给这些形态附加一个完整的概念,让所有的思绪可视化。

我们还是利用刚才的实验方法,请同学们把思绪集中到自己想象的一个人身上,分析一下这个人的个性或特征,再结合过去或者现在生活对各自的影响,仅仅使用线条或者图案形状,简短地画出自己对这个人的感受,不可以用任何可识别的物体,包括符号、文字。我们只能用上一个实验练习过的视觉语言来表达,完全不需要知道画面最终是什么样子。我们在画完以后评价一下自己的作品,可以看到,每个同学画的并不是一张人物画,我们画出来的是自身的感受,是作者对自己心目中认知的某个人的形象特征,是情绪的表达,这其实就是把创造性思维提升到意识层面的方法,把情绪和感知变得可见。通过这种锻炼我们可以挖掘出更多更有效的表达方式来进行创作,使作品与观众认知达成一致。

在我们欣赏抽象艺术大师的作品时,也能够发现他们往往也会把相同概念下的图像进行巧妙结合,从而让观众与作者产生共鸣。比如曲线,我们赋予其温柔的概念,所以很多艺术家在描绘女性时也会加入曲线来表达女性的温柔一面;而利用放射性图形,多数情况下能传递出愤怒或激烈的情感。当主体物在画面中心位置时,会给人带来强劲和积极的印象;反之,当主体放置在画面的边侧则给人以压迫或失落的感受。在作品中熟练地利用这些特点,就能更好地传达作者的观念,受众在与画面进行对话时也更容易理解,从而提升画面表层内容进入到心灵层次,达到情感上的抒发与共鸣。

综上所述,我们在如何开发创新性思维,合理利用艺术语言进行创作这一方面进行的实践与检验中获得了一些经验和启发。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家们也一直在探索并不断地深化相关问题。若想创造出富有新意的艺术作品,就需要进一步开拓大脑中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的内容体系,通过不断研究与反复练习,摆脱惯性思维,将艺术作品以新颖的视觉语言同观众进行对话交流。学习并利用这种从解构到重组的方式看事物,我们一定会在创造力开发方面获得大量收获。当然,肯定还有许多其他方式可以指引我们达到这个目的,但通过研究发现,众多的发明创造者非常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视觉性、感知性的过程是最直接的一条途径。反复练习视觉的语言能力,一定可以使我们整体的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点线面[M].余敏玲,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2]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余敏玲,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3]爱德华.在黑暗中绘画[M].張索娃,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2.

[4]马列维奇.无物象的世界[M].张耀,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

[5]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

天津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绘画艺术艺术语言创造力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后工业时代绘画艺术的身份嬗变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
初探桂林本土画家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形成
民族地域性版画的可行性发展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