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武
摘要:随着临床医疗技术不断扩展与提升,血管介入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肝癌(PHC)中。被临床公认为最有效且安全性较高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主要以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为主,但该方法应用于大肝癌以及多发病灶患者,对其肿瘤恶性细胞杀死率较低。临床常用的肺血管介入治疗主要以经皮无水乙醇注射(RFA)、微波固化(MCT)等方式为主,但单独应用于患者治疗中存在一定局限性。综合介入治疗主要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治疗方式相结合应用于治疗患者病情中,临床常见含有局部消融联合TACE和手术联合TACE,通过综合介入疗法能够有效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将治疗效果提高,已被逐渐应用于PHC患者治疗中。临床在对PHC患者实施治疗工作时,还需加强对治疗后的某些生物学行为以及肝癌血供特点加以研究,以此来减少患者病情复发概率,优化治疗方案,使其生存期得以延长。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介入疗法;综合介入;血管介入
【中图分类号】R2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5-359-02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PHC)作为临床常见且高发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病发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第五位,在患者致死率中占据第三位,具有死亡率高、切除率低、恶性程度高以及病发率高等特点[1]。由于PCH在发病时较为隐匿,大部分患者在病情早期往往无明显的特异性表现,均在确诊时病情已进入中晚期,错过最佳手术治疗时机。多数情况下,已被确诊者能够进行手术治疗的不足20%,其中手术切除成功率要远低于10%,术后同时存在较高的病情复发概率[2]。介入治疗应用于PHC患者治疗中,具有并发症少、可重复性高、适应症广、高效、准确且微创等优势,是中晚期PHC患者最佳治疗手段[3]。为进一步掌握目前临床介入治疗应用于PHC患者的进展,本文旨在对PHC患者介入治疗的进展以及现状进行以下综述。
1介入治疗理论依据
肝癌介入治疗主要是在供血特点的基础上开展相应治疗措施,肝脏在人体中具有双重血供的特点,其肝癌组织血供门静脉与动静脉分别供给10%、90%,而正常肝脏门静脉与动静脉分别供给75%、25%[4]。介入治疗主要通过选择性阻断肝癌患者供血动脉,造成肿瘤组织坏死,另与化疗药物相结合,可有效提高肿瘤药物浓度,最大限度将肿瘤细胞杀灭。
2血管介入疗法
临床已将血管介入疗法作为治疗PHC常用方式,其中主要包含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与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TAI)两种。
2.1TACE
TACE在治疗PCH过程中,通过将碘油与化疗药物制作成乳剂,阻塞患者供血血管,促使肿瘤细胞坏死或缺血。碘油化疗栓塞作为临床最常规的一种治疗方式,治疗中所含有的碘油能够长期滞留于癌细胞中,对细胞起到一定的阻塞作用[5]。磁性微球、药物洗脱微球联合三丙烯微球、放射性核素微球、海藻酸钠微球、聚乙烯醇颗粒均属于新型栓塞材料。临床常用TACE治疗方式如下:(1)雙动脉灌注栓塞术:PCH患者一般均存在寄生性供血(胃左动脉、隔下动脉、肾上腺动脉、下位肋间动脉),在栓塞时栓堵上述侧支,能够有效将治疗效果提高。(2)水门汀疗法:亦被称为过量栓塞,因肝动脉血流在运行过程中需经过潜在的交通支,而碘油乳剂使用剂量超过一定数值,可通过压力将碘油乳剂溢入门静脉小分支,达到双重栓塞的作用。(3)夹馅疗法:将大剂量含药碘油与化疗药物依次灌注,栓塞肝动脉远端,最后使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延缓药物排出时间;另由于碘油栓塞易导致药物无法完全进入肿瘤,在栓塞前需要大量灌注化疗药物,随后在使用明胶海绵颗粒与含药碘油栓塞,延缓静脉回流与延长药物滞留时间。临床学者研究证实[6],TACE在治疗PCH患者,其一年、三年与五年生存率分别为50.00%、20.00%、6.00%。
3非血管介入疗法
非血管介入应用于PHC患者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效果,主要治疗方式均围绕物理技术开展。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包含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微波固化(Microwave curing,MCT)。
3.1MCT
MCT利用微波技术局部加热肿瘤,能够合理把握加热温度与时间,选择性杀灭肿瘤细胞,其治疗原理为肿瘤血管结构异常,在高温下升温速度较快,使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相邻时存在一定温差,另由于肿瘤组织散热能力较差,在微波技术停止加热后,可持续长时间的高温状态,具有较高的热损伤力度[7]。
3.2RFA
RFA主要通过高频交流电促使恶性肿瘤周围组织不断运动,通过摩擦生热原理使局部达到高温状态,造成蛋白质变性与肝癌细胞坏死的目的。相关研究表明[8],将RFA治疗应用于PHC患者中,可有效损毁病灶组织,是能够成功消融术中治疗PHC患者的最佳方式。有学者通过实践表明,RFA治疗PHC患者,患者1年及五年生存率分别为94.70%、54.30%。
4综合介入疗法
临床中所采用的非血管介入治疗以及血管介入治疗均具有独特的局限性与适应症,联合应用可弥补单独治疗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将整体疗效提高[9]。目前临床所常用的综合介入治疗主要含有局部消融联合TACE和手术联合TACE等。
4.1局部消融联合TACE
TACE通过对肝癌进行栓塞,能够起到滋养肝动脉,杀灭肿瘤细胞,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但无法将肿瘤细胞完全杀灭。消融作为根治性治疗方法,对于肿瘤直径≤3cm的患者来说,其根治性与远期生存率、治疗效果较为相近,但对于部分中晚期患者效果欠佳。因碘油能够作为消融靶向目标,而栓塞能够延缓消融热量散失,故此将两者相结合治疗PHC患者具有一定的协同效果。研究表明[10],中晚期PHC患者应用局部消融联合TACE治疗,其两年生存率为54.84%,三年生存率为35.48%,远高于单独治疗患者的生存率。故局部消融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PHC患者效果更加理想。
4.2手术联合TACE
手术切除目前仍是治疗PHC患者的首选方式,临床已有大量研究数据探讨患者术前进行TACE治疗,是否能够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命质量。据某项长期随访研究表明[11],术前单一使用TACE治疗与术后使用TACE治疗并未对患者生命质量以及远期生存率造成影响,而在术前联合TACE治疗能够对患者生存率及生命质量起到提高作用。术后实施TACE治疗,能够尽早发现并处理微小的残留病灶,对肿瘤控制起到一定帮助。研究显示[12],单独手术与手术联合TACE治疗相比较,后者更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
5小结
随着临床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使用介入治疗的PHC患者已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由于肝癌血供特点特殊以及生物学特性负载,目前临床学者在治疗时仍对其认识存在一定局限性,患者接受TACE治疗后仍存在较高的疾病复发率与转移率,严重影响患者远期存活率。在单一治疗方式无法完全根治PHC患者时,对患者实施综合介入治疗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PHC的最佳选择。对TACE治疗后存在的生物学行为以及PHC血供特点加强基础研究,为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延长患者生存期与减少病情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汪海岚,张晓红,周丽娟.纽曼系统护理模式联合微信平台干预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0,34(22):4108-4110.
[2]张燕军,蒋强,张倩,等.增强CT与MRI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对比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20,35(9):1520-1523.
[3]赵士冲,谢长远,姚平刚.复方斑蝥胶囊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细胞免疫功能的效果及机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11):2785-2787.
[4]朱芳成,陈鸿光,郎清.CT增強扫描在评估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近期疗效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2):29-31,97.
[5]魏亚威,高翔,叶之华,等.益气活血法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评价的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9,29(3):250-253.
[6]李高峰,章硕.介入联合放射治疗与介入治疗原发性大/巨大肝癌的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8,18(1):23-25.
[7]李蓬,吴海燕,龚心德,等.超声造影技术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J].中国数字医学,2018,13(10):61-63.
[8]林福煌,吴宁,李斯锐,等.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不同类型动静脉瘘的影响因素[J].中国医学装备,2018,15(11):82-86.
[9]郑操,张荣胜,潘勇,等.金龙胶囊与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肿瘤免疫因子的影响[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8,23(4):506-509.
[10]郭浚,曹梦娟.沙利度胺联合奥沙利铂及吡柔比星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对TK1及CXCL13水平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8,27(16):64-66.
[11]张国忠,娄金丽,汪洋,等.围术期应用异甘草酸镁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肝功能的保护作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17(11):1167-1169.
[12]王黎,刘怡君.华蟾素注射液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中辅助作用[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20,34(8):844-847.
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 广西河池 54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