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

2021-06-20 06:58陶丽群
广西文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性命棺木

降 临

草枯。风厉。阳光弱。凛冬终于来临,它的脚步是沉重而忧郁的,紧贴冻僵的大地,由村庄西北角那条如今已鲜少人迹的野径缓步而来——那条小径尽头曾有一方常年走水的池塘,属于村里一户外来的安置人家,一对中年夫妇领着两个女孩子,尚小,说话的口音低而柔软。一家四口不舍昼夜把分给他们的一块低洼地挖深,挖出来的泥巴浇筑在田埂上,便成为一口颇深的方塘。碰巧池塘旁边又有一条常年流水不断的水渠,引来活水。水是活的,池塘便也跟着“活”过来了。那对夫妇在池里种荷花、养鱼、放鸭子,池塘上搭一个简陋木棚,夜里看鸭子用的。后来有一年夏天,暴雨连连,池塘蓄满了水,那对夫妇最小的女孩子在池塘上的棚子里睡觉,翻一个身把自己翻进了池塘里,淹死了。夫妇俩瞬间衰了下去,他们没有号啕,女孩的母亲坐在池塘边上默默淌泪,看着丈夫和众人把孩子从池塘里打捞上来。那时是傍晚,夏日的黄昏笼罩着蓬勃的万物,除了池塘边上人们小声的议论和女孩母亲的呜咽声,村庄一片宁静,连一声狗吠都听不见,像一个与悲伤无关的傍晚。一个已经很久不出家门的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走到女孩母亲面前,对她说:你们家算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了,一个人要想在一片土地上站稳脚跟,就得在里头埋进血泪。没有哪一片土地会白白让人从她的胸膛里拿到果实,土地从来不欺负人,但也从来不任人宰割。老人活得足够久了,在与时间长久的对峙中,时间慢慢销蚀了她的青春、体力、精力,同时又赋予了她一双智慧的眼睛,能够洞穿纷繁世事背后的本质与规律。后来那家人又不分昼夜,三口人把那方池塘填埋了,变回了原来的样子,在上面种植水稻。挖出来的莲藕和捕捞上来的鱼均分与村里的人,鸭子则拉到街上卖掉。池塘边原先那条被这户人家日夜踩出来的小径,便渐渐荒芜了,他们选择了另外一条小径到达他们的稻田,旧小径两边的野草就这样慢慢将裸露的路面覆盖住,极像一个人想要覆盖一段往事。那一年的凛冬来到村庄,带来干燥刺骨的空气和一场又一场罕见的霜冻,地里的牛皮菜叶子全都冻得硬邦邦的,经午后薄弱的暖阳一照,菜叶上的霜化了,菜叶经过冰火两重天的侵袭,最终慢慢变成黑色,烂掉了。除了冻死无数的牛皮菜,凛冬那一年别无所获,最终消失于春分前的一场雨水。

一个村庄里有多少条性命,再也没有比凛冬更清楚了,譬如一个庄稼人对自己土地上的粮食了如指掌。它不会遗漏掉任何有温度的生命,地上的蝼蚁、圈里猪鸡鸭狗马牛羊、屋里刚出生的婴儿、青壮年、耄耋老人,它的目光慈悲而犀利。流淌在每条性命中血液的温度,心脏跳动的强弱,步伐的力量,无疑不被凛冬精细感知和算计。它游走在村庄的每个角落,从门户、窗棂、开裂的墙面、屋顶被夏天的狂风刮乱的瓦片空隙钻进屋里——村庄里不管活多久的人,都没见过有谁能阻挡得了凛冬的脚步,就像多么强壮的性命,也阻挡不了死亡的最终来临。它在村子里盘旋着,每一年总有属于它的一截光阴,在这段特别阴冷的时光里,凛冬寻找那些已然脆弱不堪的性命。它总是不声不响,它的锋利你看不见。凛冬不像人类那样傲慢,总是过高估量自己,当胳膊上还能隆起健硕的肌肉时,人便觉得死亡是高高在上的神话,凛冬与己无关,无法参透性命与时间达成的隐秘关系。村庄里一个一向不怕死的年轻人,一身的疙瘩肉与力气,整个村庄的人从没见过他在冬天穿长袖衣服,即便是滴水成冰的凛冬,他也只是在出门前,皱着眉头望一眼老天,然后转身回屋,拿上一把家伙就出门。这个年轻人最终被一个凛冬带走,家里预备下将来新婚打家具用的上好木头,变成了他的棺木——他在野地里摔了一跤,一截锋利的枯木不偏不倚,刺穿了他脖子上的大動脉,当人们发现他时,他脸朝下趴在已经凝结发黑的血液里,一条刚烈的性命已变成一具冰凉的躯体。人们默默将他抬回去给他的父母和兄弟,而后各自回家,掩好门窗,在伙房里燃烧一堆旺盛的柴火——人们相信人间的阳火能驱除一切看不见的邪魔。

只有少数几个人才能真正悟透凛冬到来的意义,他们是常年卧病的人,生命之火将熄之人。这些人能从呼吸到的每一口空气里觉察到四季悄然轮回——他们的身体再也胜任不了繁重的庄稼活了,在与劳作日渐生疏之时,他们的感官变得日渐敏锐,灵敏得能感触到一片庄稼叶子慢慢变黄的过程,一镰稻穗变沉的瞬间,携带死亡气息的凛冬脚步,无法逃脱他们已异于常人的知觉。

悄无声息地,凛冬路过一堆慢慢燃烧的米糠。那是暗火,看不见的灼热在米糠里慢慢燃烧,孩子们围着火堆爆米花和黄豆。他们面朝火堆,两腮烤得通红。不远处站着一只狗,它突兀地朝灰蒙蒙的天空吠了一声,人们从它的身边走过,步履匆忙,不屑于朝这畜生多看一眼。狗的世界里只有黑白两色,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色。万物最初由黑白而来,而后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狗的世界最大地保留万物最初的模样,人们本应该敬畏一直保持始终的狗的。然而人类的傲慢使他们忘记了初始,忘记了来处。譬如现在,狗分明看见黑白两色的凛冬,停留在孩子们的身后,冰凉冷峻的目光逐一掠过他们柔嫩的后脑勺——那是灵魂在肉身里唯一的出口。狗看见凛冬悄悄靠近一个弱小的孩子,孩子柔软细碎的黄头发覆盖在他的脑袋上,他的后脑勺危险地裸露着。狗于是声嘶力竭吠了一声。凛冬朝狗望了望,离开孩子们,朝狗走过来。凛冬知道狗能看见它,它们彼此熟悉,但它们从不轻易交流。这么多年来,凛冬每年如约来到村庄,遇到过无数只对人类忠心耿耿的狗,人供给狗食物,狗报一饭之恩给人类看家护院,老了,被人类在树下勒死,最终将自己变成一道美食供上人类的饭桌。凛冬知道狗的宿命,狗也知道自己的宿命,但狗却从未怪罪人类,因为人类对它所做的事情,凛冬最终也如此报以人类。

劈面相逢,默默无语。冷风吹动狗脖子上的黄毛,那是凛冬带来的。

“我没打算朝孩子们要点什么。”凛冬对狗平静地说,“我并不是一味只会对人索取,我想提醒那个孩子,终生都不要靠近有水的地方。”狗沉默了,然后又吠一声。凛冬继续游走在村庄里,它身后扬起的白色浓雾总是让人们认为,明天将会是一个大晴天。

路过刘四爷的门口,凛冬站住了。如今这个小院已经门户荒芜,屋檐下吊着的油菜籽再也没有落入泥土的机会。去年,它带走了刘四爷,这个参加过越战的孤寡老兵,将左眼球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他是狼烟四起的战场上的英雄,然而在和平的人间烟火里,却连一个老婆都讨不到。早年间,好心人给他介绍过一个被拐来的女人当老婆。女人望着那只没有眼珠的坏眼,寻死觅活。后来刘四爷卖掉了一头猪,给女人当盘缠回西北去了,而后他每年都会收到一包来自遥远西北的布鞋,鞋底纳得比巴掌还厚。他其实并不算老,还不到七十岁。刘四爷在村里当了大半辈子治保员,去年凛冬的一个黑夜,他歪在自家伙房的火堆边走了。刘四爷走得突然,没人想到他会在这个年纪上走,没人知道凛冬和刘四爷私底下达成了什么契约。他的身体平时很硬朗,但没人看见他的心房,也许那里头的屋墙早就坍塌了。

这个冬天显然比往年阴冷,在窄窄的村道上,总碰上一堆米糠或谷糠烧的火,白烟袅袅,照例是孩子们占有火堆,他们的打闹让村庄的凛冬有了些许生机。主妇们都在忙活,年底了,房前屋后的活儿很多,堆积在各个物件上的尘垢必须清除掉。村庄里的男人们在冬天像遭了霜冻的菜叶,春耕夏种秋收都是体力活,耗尽了他们的精气神。在凛冬,男人们变得像孩子一样脆弱,阳气稀薄,刚烈不再,眼巴巴地瞧着屋里的女人灵巧地忙活计。他们只有在寒风吹彻的凛冬,才能深刻明白一个女人对于家庭的意义,女人对于男人的意义。

凛冬看见各家各户的女人忙各种各样的活计。某个女人在它路过家门口时,突然停下手里的活儿,警觉地朝门口望一眼。她似乎看见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是什么?她仔细辨认,心脏突然加快跳了起来——其实她什么也没看到,但她感觉到了。凛冬也回望她一眼,看见她的额头有淡淡的阴影弥漫。凛冬熟悉这样的阴影,那预示人身上的阳气在渐渐耗散。人的性命由阴阳合成,当阳气耗损下去,阴气便会盛长起来,阳气快要耗尽,阴影便出现了,它们从人的额头那里成长起来。阳气耗尽的性命,最终被凛冬带走。

它最终离开那个女人,她依然在忙活,但它记住了她,以及她的家门。

越过一条窄小的巷子,凛冬终于停下脚步。去年它来村里带走刘四爷时,碰见一个老人牵着孙子走在村巷里,毛发疏落的脑袋上扣一顶带耳盖的棉帽子。老人走路的步履沉缓,健壮的孙子在前头拽着他,他的双腿却向后拖着,像是被谁给拖住了。它看见一个模糊的影子附在他的身后,无五官无四肢——那是他已经涣散出身体的精气神凝结而成的。凛冬知道影子会慢慢形成人形,长出五官、四肢,最终脱离尘世的肉身随它而去。那时凛冬站在远处瞧着老人,它知道阳间留给老人的光阴不多了,但他毫无知觉,脸上带着含饴弄孙的快乐和满足。

凛冬一眼就看见站在家门口的阴影,他已经有了清晰的五官,慈眉善目地垂着两只手,脸上无悲亦无喜。不断从门那里进出的人们穿过他,像穿过透明的空气。人影纹丝不动,静静等着——人们已经开始在为一场白事忙活了。

一阵刺骨的冷风在院子里泛起,人们停下脚下的步子,手里的活儿也愣在半空中。他们面面相觑,感觉到什么东西,却又说不出是什么东西,只有立在门口的人影看見慢慢靠近的凛冬。

人影转身回屋,穿过那些忙碌的人们,进了一间已经卸下门板、窗户也已打开的房间。屋里挤着一些人,围在一张床边,床上便是那个阳气已然耗尽的真身,一床厚实的被子覆盖其上,脸上的皱纹平缓舒展。从窗外照射进来的光线很明亮,屋里没有悲伤。老人无疾而终,这是他生前修得的功德,亦是后人的福。悼念的哭泣尚未来临,只有把躯体从床上移到堂屋的地上,才能流泪,才能号啕念叨死者生前的德行,这是“落地”。大地是阴的,苍天是阳的,人还有性命时,脚落阴处,头顶明阳,人因此有了阴阳,有了性命。当性命明阳耗尽,人便只能归卧于阴处,归卧于土地。“落地”需要民间通晓阴阳的道人来择算时辰,选一个与死者生辰八字相生相符的时辰,请求土地让逝者归卧。

凛冬需要确认,对生死的确认,尽管它从没错误带走过一个人的性命。它慢慢挪近真身,经过老人的大儿子时,他忽然剧烈地颤抖一下,仿佛突然挨了一生中最为彻骨的霜冻。他惊骇地瞪大眼睛望向床上的老人,然而什么奇迹都没发生。人影坐在老人身边,手掌慢慢覆盖住自己那只骨肉冰凉的手掌,那手掌再也暖和不过来。

土 地

影子来到村庄后头的田地中。

人这一辈子,往性命里装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性命因此满满当当的,人越走越慢,越活越累。特别是一个庄稼人,目之所及全都是比性命更要紧的事情。人在路上走着走着,风的凉爽和阳光的清朗,杂草丛中嘹亮的虫鸣,甚至是田地里正在拔节生长的庄稼,人都视而不见。他低头走路,忽然看见前面不远的路上有一截半新不旧的绳子,弯弯曲曲蜷缩在路边。在村道上,除了人的脚印和牲畜的蹄印,落在地上的东西只剩下人们无法拿走的光阴了。因此一截半新不旧的绳子,断不会这样白白被扔掉的。人东张西望,周遭无人,那截绳子就确凿无疑属于他了。绳子还在地上,人就已经想出它的上百种用场。就这样,这截出现在泥路上的绳子,被人装进了性命里。人一辈子行走在村道上,在野外地里,不断遭遇各种各样的东西,半块砖头,一把生锈的镰刀,一截废铁,一段枯木,陆陆续续走进人的性命里。这些东西源源不断占有人的性命,性命便渐渐满了。人很多时候不是病死,而是累死——身体里背负了那么多东西,怎么能不累。而人对这个道理的顿悟,是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的,比如死亡的到来。

影子想看看土地。肉身装殓、盖棺后,凛冬才能带他上路去往另一个世界,从此和活着的亲人阴阳相隔。而在这之前,在阳间所剩的白驹过隙般的时光里,他想看看土地——到了这一刻,他才明白,作为一个庄稼人,除了生死,土地从始至终都应该被放在性命里,土地是一个庄稼人唯一的依靠,也是一个庄稼人的本分与宿命。

旷野空荡荡的,春季播下的种子,在凛冬来临之前,人们已经将其收获并储藏好。凛冬里的田地,像分娩后的妇人,静卧养息。天边的云呈铅灰色,这是最冷的时刻云朵该有的颜色,它和没有果实的田野一样,给人一种厚实的沉郁感。

他沿着熟悉的沿田路走。这是一条主干道,两旁都是稻田,各条小道从它的两旁分岔出去,分别指向各个方向的田地。一切一目了然,空旷寂寥。影子惊讶于土地的辽阔,目之所及是遥远的地平线,在远处和天际合为一体。天和地、阴与阳在那里弥合。在他还是一个有性命的人时,目光所及,最远的就是自己的田地。无论从村庄的哪个方向走出来,只要出了村庄,他的目光便会自然越过隔在他和他家那块地之间、诸如别人家地里搭建的豆角架子、密不透风的甘蔗地等,比脚步先到达那里。

他和村里所有人一样,关心田地之上的庄稼,稻子、西红柿、葫芦瓜、甘蔗、花生、黄豆、玉米。人们看它们的长势,以及由长势估算出来的果实产量,这产量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一个家庭来年的光景。稻子多一捧或少一捧,这家人脸面上的精气神就不一样。从人的嘴里说出这块地产了两围子粮食,但他家老小的脸上却只现出一围子粮食养出来的精气神,连村里的狗都不会相信,因此庄稼人极少撒谎。地里的粮食躺在地里,家的光景也就暴露在那里。庄稼人一生都盯着庄稼发芽抽穗结果,却很少有人弯下腰细看一眼庄稼根下的土地。

一路向前,在岔路口冯文炳那块种了半辈子花生的旱地边向右拐,就到他家的旱地。冯文炳地里的花生当然也早就收获了。初秋时,他的两个孙子在地里忙活了两天,把三分旱地花生收获干净。和往年一样,不多一棒子,也不少一棒子,榨成花生油,正好够一家人一年的菜油。冯文炳是个上门女婿,从山区入赘到这片平原农村来,生养一对儿女。女儿天生有些智力障碍,数鸡蛋从没数到过十,但生活自理能力还是有的。女儿在十九岁那年,由一个从小在外头混世界的远房亲戚带走,据说是带到河北那边嫁人了。后来带回八百块钱给冯文炳,说是夫家给的“彩礼”。这件事情当时在村里相当轰动,多半是羡慕,八百块钱,在上世纪90年代算是一笔巨款。冯文炳却高兴不起来,趁着喝了两口酒,把老婆结结实实捶了一顿。时至今日,傻女儿从没回来过一次,连一到十都数不清的人,又怎么能够辨得清回家的路,这一路上得遇到多少条路,面对数不清的路,她肯定手足无措了,回不来了,她是这个村庄走丢的孩子。第二次调整土地后,冯文炳把家里的田地挨块看了一遍,然后不顾家人反对,执意要在这块地上种花生。他说地和人一样,也是有脾性的,要顺着它的脾性来种粮食,它才能给你长好。冯文炳的作为让村里人笑话了好些年,但那块地产的花生确实让村人羡慕不已,每年都能榨好几桶金亮的花生油,把他家老小滋润得筋强骨壮的。

挨在冯文炳家花生地旁边的,就是他家旱地,他要看的,也是这块地,比冯文炳家的大两分。这块地在两次土地承包责任调整中,都落到了别人的手里,他都不惜用好地换了回来。这一辈子,他在这块地里流的汗水最多,使的力气也最多。那时候他也和村里人一样嘲笑冯文炳。土地哪里会有什么性子,使的力气够了,流的汗水多了,叫它长什么它就长什么。如今看来冯文炳的话其实很有世俗道理,土地还真跟人一样,你想跟一个人打好交道,就得摸透他的性子,按他性子说话行事,你才能从他那里得到你所想的。

今年他在这块旱地里种冬瓜,这是去年冬天就琢磨好的。他的牙口越来越不中用了,饭菜都要煮得烂熟,但儿孙们嫌弃这样的饭菜没嚼劲。于是他就琢磨种点冬瓜,每天用小锅炖几块,冬瓜没有筋骨,囫囵咬着也能嚼碎。冬瓜种是在春末种下的,他不让儿子和儿媳妇参与。整个夏季他都忙于灌溉,不断掐掉多余的杈苗,施肥。农药喷不喷,他犹豫很久。一个庄稼人最为痛恨的,毫无疑问是祸害庄稼的害虫。他熟悉庄稼中的各类害虫以及灭杀它们的方法。然而這一次似乎是有所征兆,他忽然对那些千方百计隐匿于庄稼间肥白或青绿的虫子产生恻隐之心,它们艰难挪动无手无足无筋无骨的身子,也不过是为了讨口活命的吃食。和人一样。他最终放弃了农药,只在瓜叶上撒了一层火灰。他数了数,总共种了三十二窝冬瓜 。夏末时,洁白的瓜花开了,然后结果。初冬之时,五分旱地收获可观,冬瓜果然长得非常好,个头椭圆饱满,个个像营养充足并足月分娩的孩子——多年前冯文炳曾对他说,他家这块旱地适合种冬瓜,但他一直没听。

这么多年,他在这块旱地上种过西瓜、西葫芦瓜、甜瓜、苦瓜、丝瓜、洋瓜、南瓜,几乎所有的瓜类都给种了一遍,就是不按冯文炳说的种冬瓜。收成时好时坏——那些年他还年轻,胳膊上隆起来的肌肉满是使不完的力气,他当然不满意这样的收成。他觉得欠收成是肥料使得不够。他一车一车往这块地里拉肥,牛粪、猪粪,甚至跑到县城附近一家养鸡场去买过两车鸡粪,均匀铺展在这块地里,三晒三翻,把这块地沤得发黑油亮,再种一遍瓜,收成依然不好不坏。后来他又改种甘蔗,也没有期望中的收成。有一年,他到老表家去走亲戚,看到他家新栽一片大青枣。回来后他领着三个儿子(女儿还没出生)在旱地上挖了二十个坑。那时候儿子们还是半大小子,细细的胳膊挥动挖坑的锄头显得很吃力。老婆在边上气得脸发白,口齿伶俐地咒骂他——她的口音已经和村里的妇人毫无二致了,只是她的脸始终晒不黑,这一点昭示着她有别于一般的村庄妇人。她确实不是个普通村妇。坑挖好后,他密密地种上和老表买来的青枣苗。栽下那天,地头围着好些村里人,他们想看个究竟,或许这能成为一条发家致富之道。冯文炳站在边上,脑袋上扣一顶霉迹斑斑的草帽,始终一言不发。这些大青枣最终也辜负了他,栽下不到一个星期,叶子便开始枯黄,然后纷纷掉落。免不了又被老婆一顿责骂——以前她不肯骂他,生下老二,接着生下老三和女儿以后,她便开始像个真正的村妇那样撒泼骂他,他反而觉得踏实起来。老表急三火四来到他的地头,抓起一把泥土闻闻,然后拿锄头翻土,泄气了,扔下锄头说他这地太肥了,青枣苗被肥烧死了。他听了差点没噎着,哪里还有嫌弃地肥的庄稼。

从此他和这块地别扭上了。儿子们长大各自成家分开后,他把家里的土地化整为零,分给了儿子们,这块旱地留给大儿子,他始终跟着大儿子生活,老婆随了小儿子(她死得早,小儿子成家没几年她就走了)。一辈子他跑得最勤快的就是这块地,所有的收成总是欠那么一点。他的年岁渐渐上了,力气也渐渐散了,往地里拉肥变得有些吃力,车轮深陷入车辙里,像他的生命陷入年龄里,再也拔不出来。有时候他坐在地里歇息,屁股下垫着草帽。吹过来一阵暮春的暖风,有时候是夹杂稻香的秋风,他不免有些茫然,暗暗思忖这块地是怎么回事,他耗费一辈子的力气和汗水,却没能换回一次满意的收成。他开始思索冯文炳的话,也许他的话是对的。这个老东西早几年前在凛冬里死掉了。一天晚饭时,冯文炳因为饭菜咸淡和老婆吵了几句,老婆失嘴,骂他是吃玉米的山里人,不配在这儿嫌东嫌西的。这句话生生哽在冯文炳的胸口,让他一口气上不来,饭还没吃完,手里的碗忽然落地,他的性命也跟着落地了。冯文炳老婆呼天抢地号啕几天,过后不哭了,但也认不得儿孙了,眼神总是聚不住,往哪儿看都是涣散的。

…………

他在地里坐下来,但再也感觉不到泥土的气息了,阳间的一切已经无法在他的身体发肤上留下或暖或冷的感知。他还活着的时候,赤脚踩在泥土里,因过于专注泥土之上的庄稼,常常忽略掉脚板之下的那片地。但他记得泥土是湿润的,被白日的阳光暴晒一天之后,会变成暖的,晒干后变成白的,一场大雨落下,又油黑发亮起来。现在,这一切只能成为永久的记忆留在阳间了,譬如他今生种过的庄稼。他一一回忆在这块旱地上收获的瓜果,早年间那件往事又浮上来。很多时候他以为忘记了,但一些极为细小的东西又总是让它浮泛上来。大儿子也是在这块地上出生的,那时候这块地属于生产队,老婆扶着腰身吃力地蹲在地里和其他村妇收获花生挣工分。她浮肿的双脚踩在潮湿的泥土里,肚子挺得老高。老婆是邻省城里来的知青,那是一九六几年?一九六三?一九六四吧,他还不到二十岁,总是往知青那儿跑,听知青们谈论城里新奇事情。后来他娶了她,一个能说会算的高中知青,村人一片愕然。收获花生的某个傍晚,儿子毫无征兆地来了。细心的村人在那个仲夏傍晚算了算,他们结婚还不到七个月。

那年的仲夏傍晚捅破了一些秘密,同时也埋葬了一些秘密。

老婆后来又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渐渐变得像个村妇那样开始会伶牙俐齿地与村人对骂,村里再没人闲磨牙嚼舌头了。

他们踏踏实实过日子,像庄稼种子落在土地里,踏踏实实地长。他的几个孩子都随他,不爱书本,喜欢在土里刨食,这一点他颇为自豪。他也有隐隐的忧虑,有时候会梦见大儿子扛着一把锄头朝野外走去,越走越远,他的背影最后成为一个圆点,消失在旷野与天际相连的遥远之地。他醒来后,盯住黑乎乎的屋顶,夜风从瓦际上跑过,身边的女知青早已变成臃肿丑陋的老太婆。第二天他留心他的大儿子,他依然响亮地叫他爹,老练地忙碌各种各样的农活,大儿子也已经当爹了。他的眉骨和鼻梁生得有些高,但走路的姿势和他一模一样,有些外八字。

他和女知青默契地保持沉默,他不问,她也不说。

如今就更不必再说了,一个庄稼人,所有的大事小事,最终都和土地有关,最终都要回归土地。他只想在这窄窄的一线光阴里,和土地静默相对。

盖 棺

偏房与伙房隔着一间屋子,依次是伙房、农具房,然后到这间偏房。早些年爷爷还活着时,他那一辈建的土坯瓦房是一家人赖以遮风避雨的宅屋。土坯宅屋不高,到了阳光充足的正午,总有透明的光线从自家屋墙与邻居家宅屋屋墙之间的缝隙漏下来,斜斜照在这间偏房上,但不到半个下午,这间偏房便重新隐进阴影。在宅屋之后的三间小房中,偏房接受上天的光线最少,当然,受的风吹也最少。它就这样常年立在静谧的阴影之中,像一个怀揣秘密等待着什么的人。到了他父亲这一代,两个儿子长大成人,父亲把爷爷建的黄土坯房推倒,为他的两个儿子建了一栋红砖瓦房。给儿子们建造容身的宅屋,是每个父亲约定俗成的责任。爷爷的父亲为爷爷建什么样的宅屋,他没有幸目睹。然而不管是他的爷爷还是他的父亲,他们始终没想过要翻建宅屋之后的这三间小房,它们依然矮巴巴立在宅屋之后,隐蔽的屋角张挂蜘蛛网,墙壁上到处是裂开的细小缝子,屋顶上的瓦片在经年的风雨冲刷中也渐渐挪离原本的位置,有些缝隙在遭遇大雨时,还会滴落下密集的雨滴。那一条条缝隙,是他们家生活中的一个个漏洞。这三间小屋像是被遗忘了,在他爷爷和父亲那一辈,没能进入他们的人生计划里。大宅屋是一个庄稼人的面子,落在村道的最前面,供过往的乡邻和牲口观瞻,把一个家最光鲜的那一面放在亮处。宅屋之后的这三间小屋则是一家人生活的里子,隐蔽、真实、荒凉,还需要一代接一代的儿孙努力夯实。到了他这一代 ,他为三个儿子建了三栋新宅屋,他的人生规划里,也无力顾及这三间早就破败的小屋。大儿子在他的孩子出生时,终于翻建了小屋,门窗和廊檐一样,只是土坯黑瓦换成了红砖黑瓦。

最后这间偏房,放的东西其实很少。伙房当然是一家人烧火吃饭的地方,碗柜水缸饭桌,锅碗瓢盆都安置在这间小屋里,垒火灶的那一面墙被常年的烟火熏得黝黑发亮。伙房无论什么时候走进来,都是暖的,不仅仅是因为灶里有火,更因为锅里有饭,最简单的粗茶淡饭也能使一间最简陋的伙房变得温暖。挨着伙房的农具房,堆满各种农具,锄头、铁铲、镰刀、犁、箩筐、扁担、水桶、草帽,每一件都有每一件的形状,每一件也都有每一件的脾性……邻居若是使坏了农具,临时来借一把救急,他站在这间农具屋里,看看家伙们的刃口光亮程度,便对这家人的勤劳与否了然于胸,瞒是瞒不过的。最后是这间得到阳光最少的偏屋。村庄里每户人家都有这样一间偏屋。偏,当然是因为家人进出较少,里头盛放的东西并不经常用到,但又肯定有用到的那一天,因此就存在这样一间偏屋。

六十岁之后,他便常常独自走进这间偏屋。里头幽暗、寂静、肃穆,青白色的水泥地面落一层薄薄的灰,有老鼠细碎的脚印清晰印于其上。他上一次进来时留下的脚印也还留在那里。脚印总是停在相同的地方,像是一条界线——迈进没有门槛的门口,往里走五步,停住。他的目光慢慢适应屋内略显黯淡的光线,堆放其间并不多的物件逐渐形态清晰起来,最大的物件,在正中那面红砖墙壁前,一口长方形的白皮棺木横于其下,厚实的木板透出与死亡相称的凝重——死算不算是一件凝重的事?!

很多年前,也是在这间偏屋里,只是当时还是黄土坯瓦房,地板也是泥地板,那种干透了以后硬朗得能崩坏锄头刃口的红黏土,那时他的爷爷还活着。当然,当时爷爷已过六十岁——人到了这个岁数,家里的子女便要为其备下一副白皮棺木,那是性命最后的宅屋。性命从母亲那里来,母亲是它最初的宅屋,它來处看得一清二楚。性命在世事中经历流离与艰辛,早就破败不堪,到了耳顺之年,便要看得见最后的归处。他在六岁时,看见父亲和叔叔为爷爷和奶奶搬回来八块厚实的宽木板,据说是去很远的山里买回来的,只有山里才能生长那样粗大的树木。它们叠放在偏屋里,垒起来快要抵达偏屋低垂的屋顶。一场秋收过后,进入凛冬,父亲请来村里的木匠,把那些厚棺木板从偏屋搬出来,打磨成两副棺木。那些日子,村里和爷爷一般年岁的老人陆陆续续来到家里,谈论木板的牢固程度和木匠的手艺。爷爷脸上的神情是喜悦的,目光落在渐渐成型的棺木上,犹如落在当初为儿子们建造的宅屋之上。此后经年,爷爷在有生之年,看任何事物,看每一个迎面而来的人,目光也变得一天比一天柔软,用充满慈悲的目光慢慢告别活了一世的阳间。爷爷被凛冬带走时,他看见亲人们为他换上胸口印着大黑“寿”字的灰色寿服,装殓入那副已漆成朱红色的棺木。

父亲活了七十一岁,在阳寿将尽的最后半年时光,一直在床上度过。天气晴好时,鲜亮的阳光会给父亲日渐衰弱的生命带来回阳般的精力,让父亲得以从床上挣扎起来,在儿孙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出了宅屋后门。父亲对伙房和农具房再也无暇顾及,饭菜的香味和曾经使唤过的农具已渐渐退出了他的生命。父亲走向最后的偏屋,枯瘦的手攀附门框,目光坚定地落在那副棺木之上。

那时候他还身强力壮,几个儿子尚未完全成家,为儿子们建造宅屋与成家的任务远未完成,因此他无从确证对拥有一副属于自己的棺木的感觉,无从确证死亡慢慢靠近性命的感觉。他没有那样的闲暇。父亲最终在凛冬一个冰冷刺骨的深夜与世长辞。当那口焕然一新的朱红棺木被抬到堂屋前时,他赫然顿悟,这个家的下一副棺木,将是为他备下,他生命中的凛冬,已悄然而至。

…………

终于有一日,儿子们也为他抬回来一副白皮棺木,搁在相同的偏屋里。大儿子拍拍棺木厚实的木板朝他笑,譬如当年他为他建成新宅屋。他的时日被这副棺木告知,余下的每一天都将是余生,谁都不知道它有多长,抑或有多短。在与这副白皮棺木相对的日夜中,他慢慢想开了很多事情,和很多事情和解。年轻时和一些人有过节,如今在村道上见面,远远地招呼就重新打上了,似乎因为太过于久远的生疏,反而多了一份久逢知己的热络,彼此毫不吝啬夸耀对方的儿孙持家有方,然后两个人总免不了要找一个地方蹲下来,最好是阳光能暖洋洋晒在后背的地方,亲密聊一聊儿孙为其备下的棺木——家里出大力花大钱的活儿,已经轮不到他们去动手和拿主意了,养家糊口的担子已经从他们的双肩挪到儿子们身上,这个家往后的五谷是否丰登,牲畜是否兴旺,他们已经无能为力。

死亡凛冬的到来,其实他是有感觉的。那种感觉在日渐强壮起来的儿孙身上,在日渐沉缓的步伐上,在日渐松软的门牙上,在越来越频繁的一场又一场梦见故去的爹妈以及娃们的妈的梦中,他们曾一度模糊的面孔慢慢变得清晰起来,仿佛就坐在他面前,马上开口和他说话。他如丝如缕一点一滴地感觉着。从最初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到对抗,最后和解,他最终接受了生命的凛冬日渐逼近的事实,并且和它坦然相处——他也变得像他的父辈那样,选一个阳光充足的明亮午后,出了宅屋的后门,一个人拐进偏屋,目光平和,与自己最后的宅屋相望。

他们都在等待——他在等待生命的凛冬,而它在等待他。

这一刻最终来临。这是终结,也是开始。

他看见乡邻们陆陆续续来到他的家,他们穿戴厚实,面庞亲切,每个人脸上都是他所熟悉的表情。他们小声商量丧事的操办流程。他站在他们中间,从这几个人走向那几个人——再也没人看得见他,听见他的话。那副与他对视了十几年的白皮棺木终于被抬了出来,停放在宅屋之后的地上,匠人开始为其上漆——在旷日持久的等待中,它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副名副其实的棺木。它将裹着他的肉身,带进泥土,在土地中化为腐朽,化为永恒。

午后,凛冬清冷的薄光照拂在万物之上,风从一截矮墙乍起,他“落地”了。大儿子将他的肉身从床上抱到宅屋厅堂铺了席子和白布的地上,灵灯也被点亮了,丧炮接着在大门外响起,预示一场白事的开始、一条性命的结束。

有呜咽声从灵灯边陆陆续续传来。那是儿孙们对他的哀悼和不舍。一个人在浩瀚的时间面前,在广阔天地面前,在宇宙万物面前,微茫如缕,但在自己的骨肉面前,他是时间、天地、宇宙的总和,儿孙们身上流淌的血和筋骨均来自他的馈赠,他们是他的一部分,他也成为他们的一部分。如今,儿孙们面临自己的一部分离散,他们将不再完整,一种无法弥补的残缺带来的疼痛侵入他们的生命。这是前所未有的,但这又是不可避免地。

他在边上看着面露悲戚的儿孙们,这个场面和他当年送别父亲时何其相似,他明白他们面临生离死别的哀伤,同时也明白,过不了多久,这些儿孙们很快就会从这场丧事中走出来,带着残缺的那个自己继续忙活地里的庄稼、圈里的牲畜、锅里的饭菜。他们必须忘记,也会尽快忘记。他不怪他们。

他的目光流连在他的骨肉们的脸上,遏住了想要把他一生积累下来的关于农活、关于生活的经验向他們倾诉的念想。他不知道当年凛冬带走父亲时,父亲是否也有这样的想法。毫无疑问,他一生吃过的苦头以及那些无遮无挡被风吹雨淋的日子,他的儿孙们也会一一经受,他们必须在长年累月中学会面对破碎的残缺的日子。譬如他的父辈经历过的生活,到了他这一辈身上,他也手足无措地迎面撞上了。

凛冬的黄昏渐渐来临,天色慢慢暗下来,阳光已全部退去,风越发显得刺骨,夜里还会更冷。第三次丧炮响起时,儿孙们的呜咽声变得呼天抢地起来——那具已经漆好并晾干的朱红色棺木被抬进堂屋,焕然一新,在凛冬傍晚幽暗的光线中呈现一种喑哑的光泽——装殓的时辰到来了。布道的响器一阵忙乱,丧乐响起,他们围着棺木诵唱道书,为棺木开灵。盖棺师手持托盘,上面并排铺展八根崭新的长钉子,以及一把手柄上绑着红布条的斧头。儿孙们长跪在棺木两边,额头抵在地上,别离的哭泣声从他们颤动的双肩之下传出来,他们的泪水落入手掌之下的泥土里——他将要去的地方。

他安然地站在边上,像一个局外人。布道给他最后的宅屋开完光后,抬棺的八爷在儿孙们的悲泣声中,将他的肉身安置进铺着层层白布的棺木里。当厚实的盖板覆上棺木时,阴影一寸一寸遮住了他的肉身,直至他的肉身完全置于黑暗中。第一根长钉被斧头敲打进他的宅屋,发出沉闷的声响。当最后一根钉子的最后一声敲打声落下时,他在人间留下的最后声响也落下了。

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从生到死,每一件落在性命里的事件,其实原本都是它该来的,包括死亡,只有该来的全部奔赴而来,性命才能圆满,才算是一条有始有终的完整性命。他欣慰地看一眼他的儿孙们,感激他们赐予他最后的宅屋。他走近他们,目光一一抚过他们的脸庞:告别的时候到了。他跟随凛冬跨过门槛,走出庭院。庭院前面那条走了一生的小巷不见了,一条白亮的大道展现在他眼前,那是他归去的道路。他踏上去,越走越高,村庄渐渐沉落在他的脚底下。他回头张望,身后的路不见了,像他了断了的今生。他看见家里的屋顶,看见他的院落,看见他的子孙,看见盛放他肉身的那具棺木,看见他饱满结实的一生,也看见他艰辛苍凉的一生。

【陶丽群,壮族,广西百色人。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民族文学》《广西文学》《山花》《青年文学》《芙蓉》等。曾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广西壮族文学奖,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山花奖,2007、2012、2017、2018《广西文学》年度优秀作品奖,2012、2017《民族文学》年度作品奖,2016、2018年《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优秀作品奖,《安徽文学》优秀作品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奖项。】

责任编辑   韦 露

猜你喜欢
性命棺木
棋事
废物
性命
周敦颐诚体论的唐牟研究之比较
蝴蝶与棺木
雪上的葬礼
挪用一个词
乔迁
士兵将梅里诺的棺木抬出总统府
动物神奇脱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