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侠
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节点,首次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成果,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探索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理论灯塔和思想旗帜。习近平法治思想内容深邃,形成了以“十一个方面坚持”为主要内容的四梁八柱的理论体系,系统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走全面依法治国之路,要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以及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等亟待回应的理论和实践命题。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时代价值,必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感,凝聚起法治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回应了新时代对法治理论的客观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立时代的潮头,发思想的先声,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和新时代下中国法治建设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原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有关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阐释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性和战略性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在新时代得以进一步丰富发展,回应了法治实践对法治理论的需求。
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提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发展阶段,“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是我们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时代价值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野,立足于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历史性影响的基础上,立足于由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强大生机活力、真正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性的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面向未来的“五个时代”的伟大目标,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如期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号角,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新跨越。
新时代呼唤与之相适应的伟大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创新实践呼唤理论创新,呼唤用先进的理论指导法治实践。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他曾经多次论及法治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他将依法治国放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来布局、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被列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擘画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蓝图和推进举措,法治在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深入推进,开辟了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同时推进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搭建了以法治观和法治战略为内涵与外延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在规定性,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从辩证的整体全局的角度看法治,以系统战略思维推进法治建设,回应了伟大时代对伟大思想的呼唤和需求。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了法治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研究法治发展史,深刻把握人类社会自身治理方式的发展规律,明确法治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确立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并将现代法治和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法治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领了社会主义法治迈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将历史作为最好的老师,注重总结历史规律,牢记历史教训,汲取历史中的治理智慧。他通过洞悉人类法治发展史,得出“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重大判断;他通过对近代法治探索的反思,指出“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他通过总结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深刻揭示出法治与国家前途命运之间“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一系列重大论断,从历史的维度,以理论的伟力,深入地解释了为什么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并进一步坚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强国的信念和意志。
法治作为一种治理方式,不是固化的概念,也不是静止的概念。“法治”是一个多变的词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法学家对法治的认识均有区别,“法治”一词一直没有一个放之世界各个国家皆准的阐述;“法治”是一个发展的词语,“发展”是法治原理应有之义,法治发展既包括传统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历史性变革,也包括传统型法治向现代型法治的历史性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将法治发展嵌入到历史镜像中考察,他不忘本来,擅于挖掘和传承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汲取其营养成分,并将这些优秀文化和法理精华进行创新发展;他吸收外来,注重对已有的法治文明成果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兼容并蓄、择善而用;他面向未来,坚持实践法治的话语立场,深入推进新时代法治改革,相继出台200多项重大相关改革举措,实现了立法体制、执法体制、司法体制改革的历史性突破,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成就。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指明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梳理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探索政治道路的历程,凝练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本经验,明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坚定地回答了由谁来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为了谁和依靠谁、全面依法治国的道路等根本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和法治辩证关系的角度提出:“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中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要义在于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关键在于党对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总抓手、总布局、总方针的谋划和设计,在于党科学而又有效地依法执政。党的十九大之后,党中央首次设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党中央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发挥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推动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履行职责,推进地方法治建设。
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產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条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根本大法层面赋予人民国家主人的地位。人民是国家主人的政治定性和宪法定位,决定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品质,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依靠人民,必须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下,不断提升治理法治化水平,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目标,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
四、习近平法治思想贡献了国内国际协同治理的崭新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长期扎根于治国理政实践,有着丰富的治理经验,他指出“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强调要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并以大胸怀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系统地提出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要统筹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要协调进行。
现代化一般分成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三个层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是物质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国家,也必然是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国家。物质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这两个位于基础和内核的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处于中间层的治理现代化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对何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作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的论断,揭示出法治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撑。
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就国内治理而言,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必须牢牢抓住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法律制度的执行这两个内核。就国际治理而言,协调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平正义、开放包容、安全稳定的方向发展,必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国际法的权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涉外法治工作的布局,要擅于运用法治方式处理国际关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海外权益,要“拿起法律武器,占领法治制高点,敢于向破坏者、搅局者说不”,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努力推动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目标得以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中国法治建设中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回答,形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原创科学思想体系,展现出鲜明的时代风格,蕴含着睿智的治理智慧,具有雄浑的实践伟力,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思想的价值在于对实践的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必然会产生信念伟力和行动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彰显真理的力量。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