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凡
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的新表述,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服务业是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11492.38亿元,同比增长4.2%,占广西生产总值比重51.87%,是广西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广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增高。2015年广西召开全区服务业发展大会,并陆续出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实施方案等系列指导文件,对广西服务业快速提升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促进作用。2015年-2020年期间,按当年价计算广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8.93%提高到51.87%,上升了12.94个百分点。
广西服务业内部结构日趋优化。近年来交通仓储、住宿餐饮和批发零售为主的传统服务业比重逐步降低,以金融保险、信息传输、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据广西统计局公布,2019年,广西传统服务业总计3175.2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约29.47%;而2017年广西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2.7%,两年下降了3.23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502.5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13.95%;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达1511.1亿元,同比增长18.4%,占服务业比重达14.03%。可见广西服务业内部结构正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占比正逐步提升。
图1 2019年广西服务业结构占比图
1.广西服务业整体体量偏小
广西服务业仍处于偏低的发展水平,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普遍不高。2020年广西服务业增加值总量11492.38亿元,占GDP比重51.8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3个百分点。就总量上而言,低于云南(12635.45亿元)、湖南(21603.36亿元)、广东(62540.78亿元)等周边省区。
图2 2020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三产业占比情况
2.服务业内部结构还不够合理
目前,广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由于工业经济发展不足,生产性服务业缺乏“土壤”,传统服务业占比较大,现代服务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支撑带动作用偏弱,难以发展壮大;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分工和融合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生产性服务业的不发达也制约了工业的转型升级。生活性服务业在数量和质量供给上,与改善民生和扩大消费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现象在旅游服务、文化服务、商贸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大数据、金融、科技信息、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态所占比重偏低、发展不够快,影响了广西服务业质量效益的提高。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商务会展、金融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亟待发展。服务业创新能力较为薄弱,服务业的标准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水平亟待提升。
3.服务业发展区域分化明显
服务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是广西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地区,2020年这3个市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3107.67亿元、1444.4亿元、1159.47亿元,合计占广西服务业增加值半壁江山。而防城港市服务业增加值仅为260.98亿元,仅占广西服务业增加值的2.27%。其中,南宁市的服务业增加值远远超过柳州市和桂林市,其服务业增加值占本市GDP的比重高达65.75%,占广西服务业增加值的27.07%,是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最小的城市防城港市的11.9倍。数据来源:广西各地市统计局网站(其中,防城港市为2019年数据)。
图3 2020年广西各地级市服务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4.服务业发展方式还较为粗放
服务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广西部分地区还存在服务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盲目建设的情况还时有发生。部分服务业设施功能单一,使用率不足,设施闲置,投资回收困难。部分服务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同质竞争现象突出。服务业领军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不足,推动服务业人力资本加快上涨,更加大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难度。许多服务业行业协会规模有限,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带动行业发展的能力较弱。
5.科技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偏弱
由于基础技术积累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难以有效支撑全广西科技服务业发展,关键产业的科技服务能力较弱。广西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科技人员数、专利技术申请量比重等指标均落后于全国,自主创新能力弱严重制约了广西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尤其是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关键产业对于科技服务需求日渐增大,服务内容逐步加深,这就使得广西科技服务水平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以有色金属产业为例,虽然广西是国内有色金属资源大省,但相关的科研能力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却较为薄弱,如矿产勘探工作、矿产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高精尖产品开发等方面均存在种种不足,阻碍了广西从有色金属资源大省转变为产业大省的脚步。
“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并将长期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广西服务业发展要紧扣战略机遇期新内涵,准确把握广西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把发展压力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1.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
我国进入“十四五”时期,经济在全面小康基础上,步入了迈向全面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开始释放。中等收入群体逐步扩大,将增加对康养休闲、文化教育、家政服务等方面的需求,随着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走向富裕的农村居民将释放出更多服务需求,内需的不断扩大必将带来服务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2.新一轮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推动我国经济结构和发展动能转换,学科间交叉融合态势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有助于推动服务业态的高级化,给产业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广西是人口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在消费零售、智慧民生、商贸物流、线上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方面,以及生产端的智慧农业、消费端的农村电商等农业数字化发展方面,都具有较大市场空间。
3.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带来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国家将着眼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入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推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进一步放松市场管制;广西也将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在自贸区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沿边开发开放和重大开放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广西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带来重大机遇。
1.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给服务业发展带来挑战
当前广西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产业发展持续低迷,投资增长后劲乏力,重点区域经济拉动减弱,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服务业发展依赖传统产业发展,受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影响,加剧相关需求的服务业增长动力弱化。邮政电信指标增速回落,房地产销售明显放缓,人民币存款余额降幅较大。其中,2019年,广西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到服务业比重的近16%,未来房地产业增速放缓,甚至在局部地区出现萎缩,由此带来的风险会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发展的压力。以信息消费、电子商务为主的新兴服务业虽然增长较快,但占比较低,但是却会加大传统商铺萧条的速度。此外,经济下行导致城乡就业压力加大、居民消费预期下降,难以支撑居民服务消费的大幅增长。
2.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对服务业的巨大冲击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广西第一季度规上服务业、限上商贸业和文化娱乐旅游业,受到明显冲击。在疫情期间,营业收入、外贸进出口等各项经济指标出现显著下降。现在已进入后疫情时代,但疫情对广西服务业的影响还未消失。疫情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影响了居民整体日常行为与心理活动,人们外出旅游或通勤、购物消费的意愿不足,消费心理预期降低。二是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习惯,线下购物虽然缓慢恢复,但是还无法达到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购买渠道也逐渐向线上转移。
3.人口老龄化对服务业发展有抑制作用
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呈现放缓趋势,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加速上升,广西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趋势明显,“未富先老”“未备而老”特征突出。劳动年龄人口连续下降,劳动力成本随之不断上升。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受劳动力数量和成本的双重制约发展空间被抑制。从需求结构变化看,人口老龄化会促进老年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但由于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决定了其消费需求对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上还处于偏低水平。再加上目前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不高,养老、医疗、社会保障不够完善,都会抑制消费需求的扩大。
4.服务市场竞争和资源争夺的日益激烈
目前,国内各省区竞相发展服务业,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以养老服务业为例,广东、海南、云南等广西周边省区都从发展战略目标、产业集群等方面对养老服务业进行了部署。未来一段时期,养老服务业市场、资金、人才等的争夺会更加激烈,势必为广西养老服务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当前,服务业日益成为支撑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产业提质增效的动力源泉。要加快推进广西服务业创新、集聚、融合和特色发展,把服务业加快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统筹协调,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质量提升和效益提高。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促就业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分工地位的高低。因此,要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根据广西制造业发展的特点,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科技、研发设计、商务会展、节能环保等产业,促进同一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产业内集聚。同时加快构建良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和环境。引导制造业企业生产服务业外包,深化产业链分工体系,提高服务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按照多元化、定制化、特色化的需求,全面提升广西消费供给的规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供给,打造服务业标杆企业,打响南宁茉莉花、桂林米粉、河池核桃鸡、贵港富硒产品等“一市一品”区域性公共品牌,组织广西特产行销全国“一市一品”巡展,促进商旅文协同发展。组织好“三月三暖心生活节”“广西33消费节”“广西人游广西”,“冬游广西”等活动,挖掘餐饮、商圈经济,拉动居民扩大消费,培育提升星级酒店和乡村旅游民宿条件,推广地方特色饮食,促进住宿餐饮业发展,促进全域旅游。积极培育和发展夜间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加快推动生活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品质化发展。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现代科技在服务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快批零住餐、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推动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在线医疗和共享生活等新型服务业发展,培育一批又有创意、有活力的新型商业主体。顺应居民消费升级和消费市场新变化,大力推进消费品提质升级专项行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借鉴广西糖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流通模式和柳州市“电子商务+螺蛳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拓宽电子商务的服务领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新业态,鼓励传统服务业企业触网,发展线上业务,提供在线咨询、在线预约、在线支付、在线定制等。加大政府对高技术服务业的财税支持,通过贷款贴息、担保和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申请为高技术企业,鼓励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强对商业模式的创新支持。
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服务业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增进优质要素和服务市场的集聚、信息和技术渠道的畅通,实现服务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如依托广西沿边口岸发展,立足崇左凭祥、防城港东兴、百色龙邦等边境口岸的互市贸易区,打造跨境旅游、文化旅游、特色商品出口等特色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建成的集聚区做大品牌建设。加强集聚区专业平台建设,围绕服务业发展特征和行业发展特性,以集聚区内企业的共性专业需求为牵引,建设覆盖一定区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设施。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搭建服务业集聚区虚拟化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网上报税、审批、报关、查询等服务。
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引入负面清单机制。建立市场准入评估制度,定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推动“非禁即入”“非限即许”普遍落实,鼓励更多民资、外资流入服务业市场,促进服务业效率的提升。充分发挥广西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的区位优势,深化与东盟国家在旅游、贸易、仓储物流等服务领域的合作,创新与东盟国家在共建共享、贸易互补、产业发展、劳务合作等方面的机制,进一步强化对外开放强度,有效发挥对外开放所产生的外溢效应,扩大服务业的开放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招大引强选优”,建立健全招商项目库,明确重点项目的建设内容、布局、投资规模和效益,重点引进研发设计、金融保险、信息科技、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大企业、大项目,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广西服务业发展虽然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但服务业人才总量仍然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趋突出,成为制约服务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在人才引进方面,优先落实服务业各类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重点强化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和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引进。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教育工程,积极引入各类专业培训机构,培养服务业急需人才。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加强相关学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实习基地、创新实践基地。
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骨干服务机构,推进科技服务品牌化,进一步提高本土科技服务机构的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首先在确定了品牌建设的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基础上,拓展科技服务机构功能多元化发展,鼓励民办科技服务机构的兴建,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组织形式,将科技服务业向技术集成、产品设计、工艺配套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领域拓展。同时强化科技咨询评估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技术产权交易、国际标准认证咨询服务、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投融资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能力。除了科技服务机构的自身建设外,还要对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服务业绩和社会知名度、内部管理水平、遵纪守法情况、用户满意程度等进行信誉评价,推动信誉监督管理社会化。对于取得较高信誉等级的科技服务机构,要树立典型,加强宣传,在科技服务业市场中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质量为重点的主流价值观,推动科技服务业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系统化、高层次的科技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