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陈铭儒 胡 慧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当前,广西也正在向“生态文明强区”进军,但由于传统资源型产业占比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新时期广西要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推动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产业①资源型产业是对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进行采集和初步加工的产业,包括采集煤炭、有色金属等矿物的采矿业,和电力行业、金属冶炼行业等与采矿业密切相关的原材料初步加工行业。在广西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18年广西资源型产业企业数占工业企业的38.07%,资产总值占51.14%,利润总额占56.06%,主营业务收入占45.32%,占据工业产业的“半壁江山”。②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2019》。广西资源型产业主要包括碳酸钙、水泥、铝、锰、稀土。因此,本文以这五大本地资源产业为重点,擘画新发展格局下我区资源型产业发展路径,推动传统资源型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广西资源禀赋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锰矿、铝土矿、碳酸钙、水泥用灰岩矿、稀土矿资源丰富,其中,铝土矿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六分之一左右,锰矿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碳酸钙、水泥用灰岩矿、稀土矿资源远景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广西重点资源型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大。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资源型产业,从原料开采到加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较为庞大的产业体系。2018年,全区铝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氧化铝产量816.77万吨,占全国产量12%,电解铝186.54万吨,占全国产量5%,铝材176.11万吨。全区水泥产量约为1.17亿吨,全国排名第12位,全区水泥产值达到了415.9亿元。碳酸钙总产值共计约250亿元,其中碳酸钙粉体加工总产值约占碳酸钙工业总产值的41%。全区锰系铁合金产量119.28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3%,全国排名第三;电解锰年产量28.1万吨,全国排名第二;电解二氧化锰产量21.63万吨,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2%,全国排名第一。目前,五大资源型产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五大资源型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总量超过10%。
广西重点资源型产业竞争力不断升级。我区资源型产业通过企业重组、技术创新、开放合作等手段,从资源开发走向资源型深加工,逐步呈现沿产业链向深加工方向不断升级的态势,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的铝全产业链基本形成。锰产业形成了从锰矿石开采选矿到电解金属锰、锰系合金、电解二氧化锰、动力电池生产等多条锰产业链。碳酸钙产业已经从单一的粉体加工逐步向人造岗石、塑胶改性、油漆涂料、塑料型材、CPVC建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稀土作为广西重要的新兴产业,基本完成广西稀土资源及产业整合,实现了广西稀土资源的有序开发,建立了全国稀土绿色矿山示范基地、国际领先离子型稀土分离生产线,建成了全国稀土行业唯一一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
广西重点资源型产业基地发展初具规模。锰产业围绕桂西地区大新、天等、靖西,形成了生产硫酸锰、电解锰、EMD等初级锰产品产业群;围绕钦防锰矿带,形成了以冶炼富锰渣、铁合金为初级加工产品的企业群;围绕桂中地区来宾凤凰思荣矿区形成了以广西铁合金为代表的生产锰铁合金为初级加工产品的企业群。铝产业在百色的煤电铝一体化项目形成了年产铝土矿1800万吨、氧化铝840万吨、电解铝237万吨、铝深加工320万吨的生产能力,2018年百色铝及配套产业产值达1280亿元。碳酸钙产业以贺州、来宾为基地形成碳酸钙产业集群。其中,贺州市拥有碳酸钙生产企业近700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201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24亿元,重质碳酸钙粉体产品全国占有量超过35%,已是世界最大的重钙粉体生产基地。
资源开采与产业发展的需求不匹配。一是目前广西重点资源型产业所需资源仍没有得到全面、深入的勘测。资源的准确分布和矿山的储量、品种、品位等情况缺乏详细的掌握,因此难以做出科学的判断,限制了优势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和合理利用。二是资源保障能力不足。锰资源禀赋相对较差,优质锰矿少,不利于开发利用,区内锰矿资源供应不足的局面还将长期存在。区内铝土矿资源以堆积型铝土矿为主,沉积铝土矿及伴生资源由于工艺不成熟难以规模化利用,难以保障新增铝土矿资源消耗的需求。此外,采富弃贫、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现象依然存在,矿产采选综合率不高,资源保护力度有待加强。三是海外资源利用程度较低。在国家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到境外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背景下,我区利用海外资源程度较低,缺乏多元化利用渠道,资源保障程度低。
产业整体处于粗放发展阶段,附加价值低,环保压力大,企业经营效益不高。精深加工滞后是制约我区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的重要因素。广西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上游,加工和应用企业整体实力还不够强,产品竞争力不够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缓慢,未形成完整产业链,大部分是初、中级产品,附加值不高。科技人才缺乏,装备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多数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低,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产品开发水平都比较低。部分企业加工工艺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使得环保压力日益凸显。此外,资源型产业用电多,能源消耗量大,电价占生产成本比重高,挤压了企业的经营利润和盈利空间。
河南省是我国最重要的铝工业大省,2010年以后随着能源价格上涨,河南地区成本压力凸显,电解铝产能大量迁往能源丰富、电价便宜的西北地区。③按照2019年8月企业运行产能和电价加权计算,目前全国加权电价为0.32元/千瓦时。各地区加权电价,最高为河南地区,电价为0.4元/千瓦时;其次为重庆地区,电价为0.39元/千瓦时;第三为山西地区,电价为0.37元/千瓦时;甘肃地区以0.36元/千瓦时紧随其后;另外,内蒙古、湖北、广西、贵州地区加权电价处于0.3~0.35元/千瓦时;陕西、云南、青海、山东地区加权电价处偏低水平,电价在0.28~0.3元/千瓦时;最低仍为新疆地区,电价为0.22元/千瓦时。总体看,西北地区铝生产企业更具竞争优势。河南已关停并转移电解铝产能290万吨,目前还有产能186万吨。为转型升级,河南新增一批高端精深加工项目,并且对骨干企业陆续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河南开始由铝冶炼大省向铝加工大省转型升级。
表1 河南铝产业运行情况单位(万吨)
1.发挥比较优势,发展铝精深加工产业
河南在不具备上游优势的情况下,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以市场为纽带发展铝精深加工产业。占到河南铝加工企业50%左右的巩义市,从新疆、内蒙古、宁夏、山东等省(区)购入铝锭,大力发展铝精深加工。2019年铝板带箔产量达到358万吨,占到全国的24%,成为全国最大的铝板带箔生产加工基地。围绕铝板带箔形成了覆盖易拉罐体料、罐盖料、拉环料、瓶盖料、空调箔、食品包装箔、建筑装饰板、幕墙板、铝塑板等下游产业,生产包括汽车结构件、3C材料等在内的深加工产品。
2.开拓资源,积极发展再生金属产业
按照变“城市矿山”为“城市宝藏”的思路,河南积极发展再生金属产业。大周产业集聚区以废旧金属回收、加工、销售为主导产业,构建了“回收—冶炼—初级加工—精深加工—销售”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并且形成了再生资源“互联网+城市矿产”的交易模式,成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目前,大周产业集聚区已构建了再生不锈钢、再生铝、再生铜、再生镁四大产业集群,实现了变废为宝质的飞越。
3.军产学研用结合,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河南省洛阳市依托14家央企科研院所、7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5家省级院士工作站以及各类研发平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军产学研用结合,推动资源型产业高端产品集聚发展,重点在高强轻质合金、稀有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
内蒙是稀土资源大省,稀土工业储量4350万吨,占我国稀土储量的83.7%,占世界储量的38.7%。近年来,内蒙加大稀土开发利用力度,改变“挖土卖土”格局,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自主提取分离,并且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以稀土永磁材料为代表的稀土新材料产业。2019年稀土深加工产业产值占稀土行业的比重达67.7%。④数据来源于内蒙古统计局网站http://tj.nmg.gov.cn/fbyjd/13883.html
1.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在稀土金属电解生产上,研发出“NdFeB废料和稀土电解渣综合回收利用”。可每年回收稀土废料约10000吨,从中回收稀土氧化物约3400吨,采用回收的稀土氧化物生产金属约2800吨,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约8670万元。项目充分利用钕铁硼行业的废渣泥,解决稀土熔盐电解炉渣及废旧熔盐难分解以及稀土元素收率低的问题,实现稀土资源的二次利用和保护性开采。
2.产业延伸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目前内蒙稀土产业已经形成了从开采、研发、生产到贸易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链交互延伸,已形成永磁、储氢、催化、抛光、合金“五大产业链条”,实现稀土永磁、储氢、催化、抛光、发光、合金六大功能材料全覆盖。而稀土永磁、稀土储氢、稀土抛光、稀土发光等稀土功能性材料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国防军工、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众多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如在稀土医疗领域,开始构建健康影像云平台,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和稀土医疗产业基地服务中心,并组建内蒙古稀宝通用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超导磁共振项目,打造西北地区最具规模的综合医疗产业基地。
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阅读,分析河南和内蒙资源型产业发展对广西的启示主要有:一是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二是加快发展再生金属产业,打造“无废城市”,推进产业绿色发展;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延伸;四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形成发展新优势。
“十四五”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世界面临着新的深刻变化,新旧动能加速转化。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广西资源型产业发展创造了新市场,为做大重点资源型产业集群创造了新空间。资源型产业作为广西的传统产业,要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建设涉及到上游的原料挖掘、拣选,设备制造,中游的初加工、中级加工、精深加工,以及下游的技术研发、物流、包装、市场销售与应用等多个环节。要在产业链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以关联产业协同发展为要义,做好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重要节点的选择,合理组建产业链,抓好核心环节建设,扬长避短,做大重点资源型产业集群,做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如碳酸钙产业要重点补链引进机械制造和化工等配套产业,以服务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进和培育超细重钙、改性重钙、超细轻钙、纳米碳酸钙等碳酸钙生产企业,引进密封胶、塑料、涂料、橡胶、油墨、食品医药、新型建筑材料、冶金行业等下游产业项目。同时,推动现有产业产业链由单纯的制造业向纵向深化、横向拓展,实现上下游延伸、生产制造与服务化融合发展。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和成果推广。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进一步建立完善服务产业发展的第三方专业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和产业的协同创新、共融发展。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开展精深加工技术和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装备研发,攻克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鼓励和引导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装备和经营管理模式,引导企业与产业研究机构合作研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深化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在重点资源型产业生产过程中的研究和应用示范,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在重点资源型产业推广,推进重点资源型产业企业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建设数字矿山,实现勘查开采全流程自动化控制,提高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率。鼓励资源型产业制造企业发展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以精益生产和协同生产实现降本提质增效。
重点资源产业的部署发展日益加大对矿产资源开采的需求,虽然目前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在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也逐年加大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治理,但对于全区废弃露天矿山治理的投资需求仍显不足,矿山修复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一是做好调查和科学规划。开展重点资源产业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对重点资源产业矿山集中开采区进行系统调查,为重点资源产业集中区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基础证据。统筹安排“新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确定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选取重点矿山开展水土污染专题评价。二是强化生产矿山监督管理。加强开发和保护过程监管,强化对采矿权人主体责任的社会监督和执法监管,生产矿山必须做到“边生产,边治理”。三是抓好历史遗留矿山治理。摸排全区已关闭重点资源产业矿山数量,对治理规划任务进行细化安排,按历史遗留、政策关闭、矿山自主关闭分类列出清单,采取“一矿一策”模式,按时序分空间进行矿山生态修复和复绿工作。
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产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资源再生利用示范工程,提高有价金属、锰渣、废铝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推动组建跨区域全产业链的工业固废产业联盟,助推企业间在技术、资金、资源等方面形成协同效应。积极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示范,合理规划水泥窑协同处置布局,集中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危险废物、污泥、污染土、飞灰等废弃物,打造“无废城市”。
以国内大循环加快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发展。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对接先进地区、先进企业、先进技术、先进项目、先进业态、先进模式,合作共建广西重点资源型产业。着力引进一批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辐射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下游深加工企业,支持以发展飞地经济或引进投资商、龙头企业等方式建设“园中园”。充分利用桂黔滇三省区在矿产、煤炭、水电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桂黔滇三省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跨省区水电矿、煤电矿一体化项目建设,共建共赢。借助大湾区技术优势和消费市场,以粤桂合作试验区和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贺州)为载体,加快重点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契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与东南亚、大洋州、非洲、南美等地区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合作。积极开拓面向东盟的产品消费市场,实现“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
规范资源开采的管理机制。明确矿产资源禁采区、限采区和开采区,按照“禁采区退出、限采区缩减、开采区集聚”的原则,对不同矿种和不同矿区实行差别化管理,实现梯级利用。建立资源开发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理顺矿产资源产权关系,健全矿产资源产权交易机制,规范探矿权、采矿权交易市场,促进矿产资源产权有序流转和公平交易。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明确资源开发主体是资源补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责任主体。
加强用地保障。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主体功能定位和上级下达的规划主要控制指标,把重点资源型产业发展布局建设纳入国土空间产业规划,统筹保障产业空间发展合理需求。
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建立政策扶持、企业投资、资本市场融资、社会融资、银行融资的广西重点资源产业多渠道投融资体系。争取国家及地方扶持发展资金,统筹区内相关政策资金。鼓励合格投资者按照市场化原则发起设立各类产业投资基金、科创投资基金,支持培育广西重点资源型产业发展。强化政银企合作对接,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广西重点资源产业的信贷投入,鼓励金融机构通过产业链融资、贸易融资、票据融资及并购贷款等产品全方位对接融资需求,缓解资源型企业融资难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鼓励企业发行各类债券。建立和完善广西重点资源产业风险投资服务体系和投资机制,努力争取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集团、风险投资机构等进入广西重点资源型产业。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广西重点资源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出台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办法,在不改变引进人才的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的前提下,以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引才、成果转化、退休返聘等方式,吸引区外高端人才为资源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技术支持。支持本地大学建设资源型产业产教融合基地,建立广西资源型产业发展技术研发与储备、人才培养与使用的保障体系。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快相关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