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宏,贾海波,曹 强,廖 卓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122)
锦屏二级水电站拦河闸坝位于雅砻江锦屏大河弯西端的猫猫滩,最大坝高34m,由分离式布置的泄水闸、取水口等组成;泄水闸布置在猫猫滩河段河道中央,左右岸接头为混凝土重力坝,导流洞布置在右岸,水库正常蓄水位为1646m,闸顶设计高程1654m。闸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为10.3万km2,闸址处多年平均流量1220m3/s。本文阐述了河床覆盖层不同层组的分布发育情况,深入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工程区位于川滇菱形断块内的东部,新构造运动以整体抬升为主,其地震危险性主要受外围强震带的影响。工程闸址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为0.104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均为Ⅳ度。
闸坝区河道顺直,流向N25°E,河谷较开阔,两岸山体雄厚,河谷呈“V”型之纵向谷,两岸无阶地及漫滩分布。当枯水位高程1627m时,水面宽71.4m,水深10m左右,当正常蓄水位1646m时,谷宽137.46m。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上统(T3)之变质砂岩、板岩及第四系覆盖层,变质砂岩、板岩常以互层状产出。
闸址位于猫猫滩向斜近轴部地带,核部最新地层为T34泥质板岩,两翼地层为T33~T2z变质长石石英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及大理岩。闸址区内无区域性断层通过,亦无较大的顺河断层分布,唯闸址下游左岸大奔流沟沟口发育有一条F4断层,及NE~NEE向陡倾断层F209、F213、f221外,其余均为长度200m以内、宽度一般小于0.5m的小断层。
闸址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总体上闸址区因两岸谷坡地形陡峭,地表径流通畅,基岩裂隙水水量不丰,地下水埋深大,基本通过地下径流方式汇入雅砻江。
根据前期勘察资料及闸基开挖情况,河床覆盖层厚度一般在35~40m,最厚可达50.10m。自下而上分为四大层五小层(图1),分述如下。
图1 闸址河床工程地质剖面示意图
据闸坝覆盖层6组承压板载荷试验成果表明,天然状况下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在752~850kPa之间,平均798.2kPa,能满足设计要求(400~500kPa);试验最大荷载分别为1202.6、1976kPa时,其各自对应最大沉降量分别为6.43~7.30mm、13.23~15.81mm。闸址覆盖层的平均波速为272~347m/s,为中硬场地土,场地类别为Ⅱ类。
通过对闸址河床覆盖层进行的多项试验,并结合闸址工程地质条件及川西地区深厚覆盖层工程类比法,提出闸址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指标,见表1。
闸基覆盖层结构复杂,分布不均,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较大,不均匀沉降变形、渗漏、渗透稳定等工程地质问题较为突出。现详细分析如下。
通过2#~5#铺盖灌后9组孔跨孔波速Vp平均值的比较可得出,覆盖层(包括回填碎石层)灌后波速范围为2000~4878m/s,总体平均值为2928m/s,满足设计的灌后标准(>2000m/s);灌后变形模量在62.46~181.86MPa,平均值为110.60~119.50MPa,满足设计的灌后标准。截止2020 年6 月,坝基累计沉降最大值14.09mm,沉降变化趋势趋向平缓,逐步收敛(如图2所示)。
图2 坝基累计沉降观测
据现场抽水试验成果表明,Ⅰ层的渗透系数k值一般为8.01~47.0m/d,在该层顶板局部部位受架空影响,达100.2~126.14m/d。Ⅱ层的渗透系数k值一般为21.11~42.15m/d,最大可达350.8m/d。Ⅲ- 1层结构变化较大,渗透系数k值在10.4~32.98m/d不等,局部地段k值可达105.4m/d。Ⅲ- 2层k值为12.73~30.78m/d。
为研究闸址覆盖层的渗漏情况,进行了渗流场数值模拟计算,分别计算下列组合工况:①工况1上游正常蓄水位(1646m)与下游枯期地下水位;②工况2上游设计洪水位(1648m)与下游设计洪水位(1638m);③工况3上游校核洪水位(1651m)与下游校核洪水位(1645m);④工况4上游死水位(1640m)与下游枯期地下水位(1620m);对各种计算工况下的各层基础渗流量进行分析对比,同时由于各层渗透系数不同,对层间的最大坡降也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见表2。
表2 渗流计算成果表
从上表得知,工况2水头差最小仅5m,各层水力坡降及层间坡降也最小,渗漏量为165.024m3/(d·m);工况1最大,其总单宽渗流量达到858.125m3/(d·m),总渗漏量达140732.5m3/d,说明这种工况下水库渗漏问题较严重,需采取防渗处理。
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的透水性能受土层结构、密实程度、颗粒级配、细粒含量、分选程度、颗粒形状等控制。闸址覆盖层各土层均具备发生渗透破坏的地质条件,其渗透破坏方式以管涌破坏为主,部分可能出现过渡型破坏,而且各层之间还具备存在接触冲刷和接触流失的可能,渗透稳定问题突出。因此,闸基渗流控制应结合各层土体的透水性及允许坡降,进行可靠的防渗处理,确保闸基土体的抗渗稳定性。施工时采取以混凝土防渗墙为主的防渗措施。
施工时采用防渗墙及部分防渗帷幕相结合进行闸基防渗处理措施,且在两岸及部分防渗墙下的基岩灌浆孔深度进入5Lu线以下5m,采用单排直线形式布置,孔距2.0m,其中河床部位防渗帷幕深度在36~63m之间。
闸址河床覆盖层内包括鸡窝状砂层在内共37处,其中40.5%分布于下部Ⅰ层中,27.0%分布于Ⅲ- 1层中,21.7%分布于Ⅲ- 2层中,10.8%分布于Ⅱ层中;厚度大于1m的透镜体共有15处。经液化判别,闸基覆盖层在Ⅶ度地震基本烈度条件下不发生砂土液化。在Ⅷ度设防烈度时Ⅲ- 1和Ⅲ- 2层在埋深15m以内的砂层透镜体会发生液化,液化等级属轻微液化,需采取抗液化措施。为减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防止砂层液化,确保闸坝安全,对闸坝基础的覆盖层进行水泥固结灌浆加固处理。
由于河床深厚覆盖层各土层的性质差异,致使闸基存在压缩变形及不均匀沉降、渗漏、渗透变形及渗透稳定、砂土液化等工程地质问题。通过对闸基覆盖层进行垫层置换、振动夯实、固结灌浆等工程措施,以提高闸基土体抗变形能力及防止砂土液化;而采用混凝土防渗墙+防渗帷幕的防渗措施,可防止闸基土体出现渗透破坏。从多年的工程运行来看,各观测数据未出现异常,表明所采取的工程处理措施是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