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盼
摘 要:目前学界对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困境与出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教学客体维度面临着主流价值观难以宣贯、学生思维批判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降低的困境,超越困境的路径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增强学生思维批判能力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主体维度面临着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教师权威受到挑战的困境,超越困境的路径有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与重建教师权威;教学管理维度面临着教学平台信息化水平较低、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形成以及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滞后的困境,超越困境的路径有完善教学平台、建立共享合作机制与网络舆情管理平台。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政课;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2-0058-05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the dilemma and way out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inly focuses on three levels. The dimension of teaching object is facing the dilemma of the mainstream values are difficult to be publicized and implemented, th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are reduced. The path beyond the dilemma has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s enhanced and improv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The teaching subject dimension faces the dilemma of insufficient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low informatization literacy of teachers, and challenged authority of teachers. The ways to overcome the dilemma are to optimize teachers, improve informatization literacy of teachers and rebuild authority of teachers;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dimension faces the low informatization level of teaching platform, and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has not yet been formed and the dilemma of lagging behin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ways to transcend the dilemma include improving the teaching platform, establishing the share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platform.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deep integration
研究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深度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思政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指明了方向。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给思政课教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许多学者逐步聚焦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困境与出路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一、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客体维度
1. 受多元价值的影响,主流价值观难以宣贯。网络具有的信息海量化、传播快速化、平台交互化、去中心化等特征,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学生的需求。然而,“网络信息泛滥导致有效信息筛选困难,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影响大学生价值判断。”[2]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受网络多元价值思潮的冲击,主流价值观无法在心中扎根,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榜样对其产生的影响有限。[3]
2. 受碎片化信息的影响,学生思维批判能力降低。新媒体传播由“点对面”向“点对点”转化,完整的信息通过其加工,呈现出零散化和分散化的特征。“有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经过碎片化传播后,在网络空间中被重组传播,导致信息的缺失或者遗漏,使教育者要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不能被全面展示。”[4]学生普遍热衷于碎片化信息,而对理论性较强,需要深度思考的思政课积极性较低。“过于倚重技术手段,把自由思考的权利交付给技术,那么技术反过来会窒息思想的活力。”[5]学生思维批判力下降弱化了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容易引发群体性盲从。“比如,当网络上开始质疑英雄邱少云事迹违反生理学常识,并以看似科学方式地列举系列理由后,很多大学生开始一边倒,以为这样的质疑充分体现批判性和科学的思维。”[6]
3. 受目标方向迷失的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降低。“目标设置既是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又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学习目标对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7]“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容易丧失现实感,混淆虚拟和现实世界,逃避现实,从而在纷繁杂乱的信息轰炸中不知所措、迷失方向、丧失目标。”[3]长期学习目标不明确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有课题组针对高校学生做了关于“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政课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思政课的自主学习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自主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状态不足,主要表现为在思政课自主学习方面比较被动;二是自主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在思政课自主学习过程中自我约束力较差,学习专注度不高;三是自主学习效果不佳,多数学生对当前自主学习模式、学习效果不满意。[8]
(二)教学主体维度
1. 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不足。李梁归纳了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面临的三重困境:一是学缘结构不合理。思政课综合性很强,很难有具备多重专业基础背景、知识结构完备,“百科全书式”的教师与之匹配。二是教学科研相互独立。从事繁重教学任务的教师无暇科研,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疏于教学,即使有相应的科研成果,也与思政课教育教学关联度不高。三是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水平参差不齐。“60后”“70后”“80后”是思政课教学的主力军,“60后”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70后”科研能力胜于教学水平,“80后”生长于网络时代,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认知特点较为熟知,但教学灵活性与原则性相对欠缺。[9]
2. 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教师信息化素养是指教师应对信息化过程时表现出的学习能力、辨别能力、选择能力、适应能力、理解能力、批判能力等,主要包括学习和掌握信息知识的自觉意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处理教育教学的能力。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面临着四重困境:首先,对信息技术存在认知偏见。随着信息技术对思政课影响的不断深化,出现“技术万能论”和“技术恐惧论”两种错误认知。有的教师过分倚重信息技术,盲目追求技术装备,“错把使用信息技术当成了教学目标”。[5]相反,有的教师则过于担心信息技术取代主体、主宰主体,成为与主体相对立、异己的力量。其次,信息技术水平较低。李梁认为,当前“大部分教师对计算机、计算机教学的认识水平以及所具备的相关知识是比较欠缺的”。[10]有的教师仅仅局限于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管理、课堂互动,教学仍停留在浅层面,针对教学互动的设计准备不足或存在缺陷、对课堂教学互动数据分析挖掘不足,导致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实践无法深化。[11]再次,信息意识薄弱。教师信息意识体现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认知反映度与践行信息化教学的自觉度,综合反映了教师的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素质。思政课教师信息意识薄弱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消极应对思政课信息化。有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存在拒斥心理,沉迷于“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有的教师缺乏创新,教条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满屏灌”。另一方面,对信息缺乏敏锐性。“教师掌握信息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导致教师搜集、分辨和选择信息的能力不足,不能及时有效地对所接触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难以建立起信息与课程知识、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使得利用信息以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大打折扣。”[12]最后,针对教师的信息化培养机制缺失。“缺少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就使绝大多数教师不会将信息技术作为加强学习的重要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信息素养的提高。”[13]
3. 教师权威受到挑战。“90后”“00后”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的“土著”,他们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对网络的认知要超前于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学生可能变得更加聪明,在某些知识点上甚至超越老师,学生认为教师知识储备不够丰富也是影响其上课抬头率的原因。”[14]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信息很多都是学生已知的,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教师的权威性面临挑战。”[15]
(三)教学管理维度
1. 教学平台信息化水平较低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平台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水平较低。”[16]一些学校电脑老化严重,网络还未全面覆盖,部分教室没有多媒体设备,缺乏专门的智慧教室和专业的网络维护人员,难以达到信息化教学的条件。此外,针对“思政课教学的数字化程度相对滞后,已有数字化资源在数据库中占比不高,针对思政课进行的数字化开发项目相对较少,思政课数据挖掘、整理、分析团队建设与整体能力相对薄弱”。[17]
2. 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形成
统筹协调机制的局限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高校内部缺乏一个整体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另一方面,在高校与高校之间缺乏优势思政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不同类型高校的合理技术方式与有效经验等不能有效的流动。”[18]
3. 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滞后
大学生容易受各种网络思潮的左右,但由于網络监督平台建设滞后,对网络舆情的引导还不够充分。有学者指出,当前网络舆情管理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网络舆情引导缺乏前瞻性。主要体现为被动层面关注既有网络舆情事件的负面影响,而不是去分析背后的根源。二是网络舆情引导理论基础薄弱。“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缺乏系统的关于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和了解,部分教师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也是一知半解,网络舆情引导理论基础薄弱。”[19]
二、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的优化路径
(一)教学客体维度
1.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就是强有力的价值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判断网络事件是非曲直的根本标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有效保障。”[20]思政课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思政教师是引导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关键。刘白明认为,教师首先要知行合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最后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找到共识。[20]与此同时,要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认知程度以及认同感,以润物无声的软性形式传递核心价值观。有学者还指出了加强“第二课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三重进路:一是发挥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联动作用,构建立体式宣传平台,打造信息技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二是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挖掘与整合信息化教育资源;三是通过加强网络系统升级改造、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信息化立法和信息伦理底线思维教育等手段,净化网络生态系统。[21]
2. 增强思维批判能力
降低碎片化信息的冲击是学生批判思维能力提升的前提。有学者认为,需要学生、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多层面、全方位的探寻减少碎片化信息负面影响的路径。学生层面要重书本轻网络、重思考轻盲从、重沉淀轻浮躁;学校层面要优化学校学术氛围、人文氛围、自然氛围,加大对碎片化知识和信息带来的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加大对相关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的支持力度。教师层面要保证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创新授课方式,由点到面讲授,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现实,充实讲课素材。[22]就学生自身而言,增强思维批判能力是提升信息甄别能力,提高对网络错误信息的“免疫力”的關键。郭奕鹏指出了思维批判力形成的三个关键环节:第一,澄清前提:真实的思考。一方面信息“输入”的真实性是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信息甄别与筛选能力,引导学生实事求是的面对问题。第二,划分界限:具体的思考。这要求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调查与研究具体事物。第三,有效论证:充足的思考。“在保证真实与具体的情况下,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进行有效论证,即实现充足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以理服人,则必须提高说理能力。”[6]
3.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倡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自主学习非常适合于‘思政课的教学,它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在‘我要学的状态下增强教学效果。”[23]一些学者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自主学习提升路径进行了探索。孙朝阳和闫拓归纳了四条路径:一是“问题导入”建立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二是“策略优化”提高自主学习的技术支持;三是“目标管理”构筑自主学习的程序保障;四是“对话式教学”营造自主学习氛围。黄巧莲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学生、教师和学校等多方发力,共同构建大学生思政课自主学习模式策略。首先,学生需要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其次,教师要加强引导与传授学生构建思政课自主学习策略;最后,学校通过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技术支撑、激励机制等手段,努力创造适合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和谐环境。[8]
(二)教学主体维度
1.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是团队化教学,而不是教师个体单打独斗。教师需要融入专业团队,发挥专业特长,承担相应的角色。教学团队主要有主讲、辅教和助教三个角色,主讲教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具备将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的能力,主要负责录制教学视频。辅导教师多为学术能力突出,学科专业知识扎实的年轻教师,除了承担其教学任务外,还要负责线上讨论、交流、答疑等。助教辅助主讲老师和辅助老师完成教学工作,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课堂内的教学组织、课后的学生反馈以及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技术支撑等。”[9]
2. 提升信息化素养。首先,辩证的审视信息技术。倡导“技术万能论”和“技术恐惧论”都是片面的。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效手段,但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归根结底是要为教学目标服务的”。[17]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技术再先进,它也不能替代人,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有关价值与信仰的课程,教师的作用更是无法替代。”[10]其次,提升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杨彩平指出了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的四重路径:一是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二是提升数字资源检索、选择、整理能力;三是提升数字资源设计创建能力;四是提升信息化环境设施设备的应用能力。[24]再次,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思政课教师信息意识。教师“不仅要明确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也要在承受科研压力、教学压力的前提下,自我化解‘信息爆炸所带来的心理恐慌。大学教师也只能通过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自我学习、自我革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25]与此同时,“应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信息知识的良好习惯。应树立持之以恒学习信息知识和技能的良好意识。应从思想根源上不断增强思政教师对信息知识学习的内在认同和主观需求。”[12]最后,加大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科学评估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的信息化诉求作出积极的回应。同时制定可执行的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计划,形成稳定的培训机制。
3. 重建教师权威。教师在正视信息技术对自身权威产生的颠覆性影响的基础上,还要思考如何提高亲和力,与学生深入互动。首先,实现角色转变,“从学生的教导者和知识的传播者角色向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习过程中的对话人转变。”[14]其次,改变沟通方式,贴近学生实际,“积极融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和行为方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科学化指导和高质量服务。”[26]再次,教学内容上,“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大学生最关心、最关注、最直接的现实利益,做好答疑释惑、思想引领和行为引导,真正让大学生认识到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实用性。”[27]最后,在教学方式上,基于严格教学管理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点“燃”思政课堂。
(三)教学管理者维度
1. 完善教学平台
“网络设备和教学设备的硬件条件必须能够满足移动信息化教学的需要。”[28]与此同时,“加大数字化开发力度是提升思政课数字化发展水平的关键之举。一方面,要对原有的思政课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另一方面,要注重数据库的扩容与更新。”[17]此外,在加强数字化“量”的积累的同时,提升大数据“质”对课堂的优化。
2. 建立共享合作机制
高校首先应该立足自身特色,打造特色鲜明的官方“微平台”,奏响主旋律,宣传正能量。与此同时,高校之间要加强合作,分享思政教育教学的经验。此外,还要“和政府部门、相关企业以及各大社团、社会组织展开长期合作,有助于学生了解到更多、更加真实的社会和健康的社会舆论,共同营造网络环境下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29]
3. 建立网络舆情管理平台
郭芸和刘敏指出,建立网络舆情管理平台是应对网络舆情的负面冲击良方。一方面,学校要成立由思政工作相关领导、思政教师、学生干部等组成的网络舆情监督机构,时刻关注网络舆情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及时澄清谣言、反驳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另一方面,完善相关技术设备,为搜集、处理和研究网络信息提供技术支撑。[30]网络舆情管理平台除了起到监督作用外,还要发挥“净化”和教育功能。孙晓媛认为,开设诸如“四个全面”“中国梦”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政教育主题论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评论,适时纠正学生错误言论,阐明科学立場,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31]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郭慧敏.“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困境与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12):82-85+40.
[3]李根芹.“90后”大学生思行特点、原因及思政工作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3(26):62-63.
[4]周艺璇,王长恒.信息碎片化传播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9):69-71.
[5]赵庆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异化及其超越[J].学术论坛,2018(5):162-167.
[6]郭奕鹏.新时代批判性思维培养与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关系探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8(4):108-113.
[7]李晓勇,陈郁郁,麻威武.论自主学习中学习目标设置的作用及原则[J].现代教育科学,2005(2):15-16+7.
[8]黄巧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主学习模式策略[J].青年发展论坛,2018(4):78-84.
[9]李梁.“慕课”视域下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68-71.
[10]李梁.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的若干问题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7(2):69-73.
[11]沈震.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员深度互动教学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102-106.
[12]张蕴.MOOC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路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9-102+117.
[13]王琪.关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信息素养的思考[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1):31-34.
[14]吴昊,朱明伦.基于易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与展望[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2):60-64.
[15]汪莙霞.“互联网+”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的路径探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7).
[16]于乐,唐登蕓.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实践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9):60-62.
[17]高奇,周向军,韩文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需把握好的若干重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112-116.
[18]陈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几点思考[M].社科纵横,2019(5):136-140.
[19]李月星辰.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1):244-245.
[20]刘白明.高校思政意识与信息意识融合的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12):40-46.
[21]伍安春,王让新.信息化境遇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契机、困境及进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9):37-39.
[22]方莉,谭莹.知识和信息碎片化对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影响探析[J].学习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2):50-52.
[23]孙朝阳,闫拓时.倡导自主学习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J].思想教育研究,2006(9):51-52.
[24]杨彩平.浅议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提升途径[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114-115.
[25]张耀天,周青山.冲击与融合:大学思政教学“智能课堂”环境下教师能力重建之思[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98-103.
[26]杨颖.试析高校思政课与网络融合“两张皮”问题解决路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9):41-45.
[27]魏勃.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33-35.
[28]郑家成.移动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19(5):8-10+21.
[29]何月.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12):104-107.
[30]郭芸,刘敏.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探讨[J].高教学刊,2018(2):170-172.
[31]孙晓媛.现代网络传播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评论,2017(2):13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