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下杜甫诗歌的风格特色分析

2021-06-17 01:26康梅兰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杜甫李白理想

康梅兰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文学创作成就极高,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社会的现实,最能够展现社会底层的百姓生活,杜甫的诗歌也被称为“诗史”。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之高,与李白并称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座高峰,杜甫诗歌的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非常之大,成为后世学习诗歌的典范,也对后世文人创作影响全面而又深远。

一、杜甫所生活的社会时代分析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前半生生活在盛唐时期,安史之乱彻底改变了杜甫的生活和人生轨迹,改变了杜甫的命运,让杜甫由一个唐代昂扬向上的青年慢慢变成了社会政治生活重压下不堪其负的孤独老叟,正如他在登高中所写,“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前半生主要生活在大唐盛世,像很多的唐代诗人一样,有着高远的志向,有着远大的理想,积极乐观,昂扬向上。杜甫有着相对稳定的经济生活,在河南巩县,作为杜审言的后代,家庭虽然没落,但是经济状况相对殷实。杜甫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由于家庭条件尚可,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浓厚的书香氛围的影响,饱读诗书。年轻时期,就有着非常远大的志向,形成了他一生忠君爱国和齐家济世的思想。安史之乱前,杜甫也是境界开阔,富有浪漫色彩,曾经追随李白漫游多年,和李白一起游历祖国的大小山川,并且作为李白的一个崇拜者,也写下了很多赞扬李白的诗歌。最能够体现前半生杜甫思想的是他的《望岳》,这首诗表现了杜甫站在泰山脚下,仰望泰山,想象自己登上泰山后所看到的景象,表达自己非常开阔的胸襟和气度,展现自己高远的志向。尤其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詩句,让我们看到更多大唐人所特有的一种境界,很好地展现了那样一个社会时代,处在盛唐时期的每一位诗人都是昂首挺胸,充满自信和乐观。

安史之乱以后,杜甫做了安禄山短暂的俘虏,并且在长安任伪官,但他很快想方设法地逃出长安,追随唐肃宗李亨,官拜左拾遗。但杜甫性格耿直,因直言进谏,触怒龙颜,被唐肃宗赶出,杜甫非常坎坷的人生经历由此拉开。杜甫加入到了逃难的大军队伍,与更多的社会底层百姓几经周折,颠沛流离,失去故国家园,居无定所。他亲眼目睹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的极大破坏,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政治时局更加动荡,国家满目疮痍,更多百姓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过着非常凄惨的生活,对百姓的生活有着最为真切的体验和感受,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进一步得到了强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战争所带来的生产荒废,百姓流离,让杜甫与社会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近,他也成了社会最底层的一员。

长达十年的安史之乱,让生活在唐朝时期的每一个人都深受战争之苦,上至帝王,下至普通百姓。唐玄宗逃亡蜀地,路途中被迫缢死杨贵妃,回长安之后成为太上皇,帝王尚且身不由己,作为普通百姓更是苦不堪言。而一心想着尽忠报国的杜甫却被君主拒之门外,没有任何生活能力的杜甫,只能靠朋友接济,而好友的相继离世,让杜甫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过着非常艰难的生活,这些让杜甫深切感知社会生活的艰难,让他的作品更多表现动乱下的社会现实,成就了更多的现实主义作品。

二、大社会时代背景对杜甫诗歌风格的影响分析

(一)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给杜甫带来最直接的影响

杜甫不像李白,李白家庭经济非常优裕,思想相对开放。而杜甫只是生活在一个非常传统的没落了官僚家族,虽然祖先曾经做过官,但到了杜甫的父亲一代已经没落,且长期受最保守的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接受的是忠君爱国的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从小就埋下了种子,并且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这种忠君济世的思想越来深刻。这就促使杜甫一方面需要想方设法地谋取功名,重振家族,通过仕途发展改变家族没落的现实,既能实现忠君爱国理想,也能进一步实现家族的再次辉煌。杜甫参加了两次科考,三次直接向皇帝进言,通过像很多其他人那样投递干谒诗来争取更多人的推荐,先后七次给朝廷最重要的官员投递,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举荐,由此可以看出,杜甫对功名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望。

但由于杜甫所生活的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时代,不像李白那样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让他能够一步到位,直接受到唐玄宗的亲切召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的仕途非常之坎坷,始终不得志,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杜甫又成了安史叛军的俘虏。好不容易逃出长安,得以觐见唐肃宗,但是,很快又被赶出,由此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一生孤苦无依的艰难生活。杜甫更清楚地看到社会现实,也让杜甫饱受社会生活的折磨。由于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家庭教育给他的影响太深刻,所以杜甫自始至终都想着能够“致君尧舜上”,实现忠君爱国的理想,能够有机会重新走上仕途,上报圣君,下兴家业。这样的理想伴随杜甫的一生,但一生都没能实现,成了他一生的遗憾和诗歌的一种主题。历经社会现实的种种苦难,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使得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风格形成并不断强化,杜甫忠君爱国的思想,自始至终都不曾改变。

(二)大社会时代环境下杜甫个人思想体系和风格的形成

人是整个社会大生态中的一员,社会大生态环境对人的影响全面而又深远,正统思想和理念对每一个人的影响非常深刻,杜甫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让他必然受那样的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促使杜甫从小就立志要考取功名,忠君爱国,家族兴旺,但杜甫每一次考试都以失败告终。纵观杜甫的一生,不管是前半生的社会安定时期,还是后半生社会动乱阶段,杜甫自始至终都在追求他的功名利禄,在追求功名路途上孜孜以求。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尽管朝廷对他不公,但他一直没有忘记尽忠的初心。而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时代,让每一个人都无法更好地脱离社会现实,去追求那种不可高攀的浪漫主义理想,只能在非常残酷的现实泥沼中反复挣扎,却又永远不可能脱身。而这种社会现实时代大环境又进一步强化了杜甫的个人思想理念,直到晚年,客居他乡,百病缠身,孤苦无依。“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登高》诗的后两联,杜甫晚年独自一人登上高处,面对眼前非常萧瑟的景象,杜甫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一个回顾和总结,对现实进行了更多的感慨。万里之外,客居他乡,晚年疾病缠身,理想志向的无法实现,让他感到非常的悲观绝望,但也能感受出他这种理想志向依然没有泯灭。

当杜甫亲眼目睹社会现实的残酷,生活底层的百姓苦不堪言,尤其是自己经历这些最残酷的生活,让杜甫进一步强化了他的济世思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长期颠沛流离,杜甫居无定所,好不容易有了几间草屋,又被大风卷起,尽管自己朝不保夕,杜甫想到的依然是天下苍生,渴望黎民百姓能有一个非常安定的住所。在颠沛流离中写下非常有名的“三吏三别”,表现对唐朝国家命运的担忧,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百姓的深刻同情,展现了杜甫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成就了杜甫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作品很好地展现了唐代安史之乱之后中国的社会现实、更多普通百姓的悲惨现状。

(三)忧思萦绕的沉郁顿挫诗风

社会生活重压下的杜甫壮志难酬,理想几近破灭,只能借助诗作来浇自己心中之块垒,表达自己心中的种种苦闷。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失去大半个江山,国土沦陷,唐玄宗逃往蜀地,且战争持续了长达十年。对于杜甫来讲,看到唐朝军队一再失利,唐军收复失地一直无望,对于一个对国家有着强烈忠诚的杜甫来讲无比悲痛,在他的诗歌当中表现得非常的真切的是《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律诗的前四句,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的社会现实,杜甫悲痛欲绝,用“花溅泪、鸟惊心”表达国都沦陷的悲痛。唐朝军队在战场上一再失利,收复失地遥遥无期,进一步加重了杜甫对国家的担忧。

杜甫对国家如此的忠诚和关注,却得不到朝廷的理解,理想志向无法实现,必然会进一步强化杜甫对人生理想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痛。反映在诗歌中就是个人的浓郁的悲愤情结,杜甫在《蜀相》这首诗中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更借此表达了个人虽然有诸葛亮一样的忠君爱国之心和不世之才华,却无法得到朝廷赏识和重用的感慨和悲憤。而作为有着强烈济世理念的杜甫,面对社会动荡、百姓的疾苦,深深感知他们的种种不幸,以及种种的社会矛盾,杜甫对百姓有着更加深切的同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争让杜甫失去家园,让杜甫和亲人离散,对家园的思念,对亲人的期盼,对好友的眷恋都反映在诗歌中,亲朋好友没有音信,家人无法团聚,“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加上年迈疾病,长期客居他乡,让杜甫更加感觉到个人身世的悲凉。这是大时代所造成的社会悲剧和个人不幸,反映在诗歌当中必然是非常强烈的悲愤之情,造就了杜甫沉郁的诗歌风格特点。杜甫晚期作品每首诗都那样的低沉,那样的忧郁,是社会不幸的一面镜子,是悲惨时代的直接映射,是大时代背景下的集中体现,铸就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特点。

总之,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时代对一个人的影响全面而又深远。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大环境所造就出来的一分子,他的身上能够折射一个社会时代的光辉和阴霾。杜甫所生活的时代给杜甫的思想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让杜甫深深受到社会时代的诸多影响。

猜你喜欢
杜甫李白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杜甫改诗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杜甫与五柳鱼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