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越南古典名著《征妇吟曲》的用典艺术

2021-06-17 00:55黄小琼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用典典故诗句

黄小琼

域外汉文学是在越南、韩国和日本等汉文化圈内各国产生的汉文学,是中国文学、文化在外部世界的投射与影响,也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作为域外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南古代汉文诗数量庞大,内涵丰富,是一座有待深入开掘的丰富宝藏,无论题材、内容、诗体、风格、诗理,还是艺术手法都广泛仿效了中国古典诗歌,带有明显的汉文化印记。从古代秦朝在越南设立郡县开始,两国文化交流长达数千年。古代越南人熟习汉语,精通汉文化,很多诗人对中国典故的运用信手拈来。可以说,中国诗文词句和历史典故在越南古代汉文诗中俯拾即是。

其中,越南古典文学名著《征妇吟曲》堪称典型代表。该诗477句,用典200多处,大量采撷了汉乐府诗的精粹和唐宋诗词中表现战争、离别以及边塞诗歌等题材的诗料诗句,通过改写、拼接、融汇成篇。越南著名文人潘辉注评价说:“《征妇吟曲》大致是作者从古乐府和李白诗中撷拾而集成的。”诗中关于战争征伐的地名、人名、装备、战例、术语等典故都直接取自于中国,可见邓陈琨对中国诗歌早已烂熟于心。

一、《征妇吟曲》成诗背景

《征妇吟曲》是越南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越南黎朝著名文学家邓陈琨用汉字撰写而成,成书于1741年前后。全诗477句,分为十三章,依次题为“乱时”“出征”“悲惧”“怀想”“孤另”“望想”“愁闷”“失望”“望寻”“怀疑”“忧老”“愿约”和“恳求”。该诗在越南北郑、南阮封建势力严重对峙,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背景下问世,描写征人征战沙场无归期,征妇忆君思悠悠,最终红颜消逝,孤独终老的故事。诗文朴实苍劲,感情真挚动人,成功塑造了一位忧思郁结的征妇形象,是十七、十八世纪越南社会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真实写照。

《征妇吟曲》的成功创作与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密切相关,不论从题材到体裁,还是从手法到风格,都一一摹拟了中国古诗。运用汉文乐府诗的白描手法,通过征妇如诉如泣的独白,阐发她的思夫之情,情真意切,承袭了乐府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中国诗论“诗言志”的入世情怀。全诗虽然没有一句对白,但在人物心理描写方面,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饱含了征妇对残酷战争的血泪控诉,对出征丈夫的无尽担忧和对自身命运的哀叹惋惜,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可以说《征妇吟曲》在描写妇女悲惨命运、刻画女性细腻心态方面开创了越南批判现实的古典文学先河。

二、《征妇吟曲》用典类型

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 一般分为“语典”和“事典”。语典指的是诗文中引用的有出处的语词,事典则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征妇吟曲》用典主要是语典和事典。语典包括对《诗经》《楚辞》等史书和唐宋诗词词句、景物的直接搬用和化用;事典则是对人们熟悉的中国汉代、唐代传说故事、历史人物和地名等典故的引用。《征妇吟曲》的200多处用典中,语典约120多处,事典70多处。

(一)《征妇吟曲》中的语典

1.化用中国古诗词词句

《征妇吟曲》对中国古诗词词句的引用共40多处,以化用居多。比如第四章“怀想”中的诗句“昔年寄信劝君回,今年寄信劝君来。信来人未来,杨花零落委苍苔”化用了李白《久别离》诗句“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表达征妇期盼久离不归的丈夫早日归来,以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第七章“愁闷”中的诗句“霜斧残兮杨柳,雨锯损兮栖桐”则将李白《塞下曲》诗句“摧残梧桐叶,萧飒沙裳枝”加工点化为“霜斧残兮杨柳,雨锯损兮栖桐”,通过描写塞下风景之异,渲染边塞萧條寂寥的景象,表达塞外征战的艰苦以及征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搬用中国古诗词景物

《征妇吟曲》搬用了大概20多个中国古诗词中常出现的自然景物意象,如杨柳、潇湘江、咸阳树、杜鹃、黄鹂、鷾鸸、青柳楼、雪梅、桃花、芙蓉、杨花、寒江、蟋蟀、芭蕉,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四季更换,年复一年,征夫却归期无望以及征妇对与丈夫分离的忧愁、焦虑,流露出诗人强烈的反战情绪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二)《征妇吟曲》中的事典

1.化用中国历史人物

诗句“丈夫千里志马革”化用了马援的典故,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常谓宾客“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表达征夫从军边塞、视死如归的决心和报国情怀。

而诗句“空叹惜,只恐花到潘郎鬓”中的“潘郎鬓”源见“潘安白发”,借指年华流逝,身心早衰。出自宋史达祖《齐天乐·白发》:“秋风早入潘郎鬓,斑斑遽惊如许”。描绘征妇因思念丈夫坐立不安,无心他事的情景,表现征妇孤独寂寞、百无聊赖的心情。

诗句“班超归时鬓已斑”则引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巨大贡献。作者借中国历史名将班超表达征夫投身报国、义无反顾、效命沙场的决心。

2.引用中国传说故事

诗句“鹣鹣也无情,比翼相随过一生”、“蛩蛩也无知,并驱到老不相违”、“良时节,织女牛郎会明月”中通过对“鹣鹣”“蛩蛩”“织女牛郎”等中国神话传说的连续运用,比喻征妇和丈夫永不分离的夫妻感情,表达征妇对丈夫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刻骨铭心的思念。

3.直接借用中国地名

《征妇吟曲》反映越南南北朝之乱,却未出现一个越南地名,而是直接借用了中国边塞征战诗中常出现的,如长城、甘泉、渭桥、楼兰、咸阳、潇湘、萧关、瀚海、祁山、淝水、江南、江北、陇西、洛阳、汉阳桥、白登城、青海、陇水、函关、细柳、长杨、关东等地名,反映了由于阶级与时代的局限,当时越南社会缺乏对战乱批判的文人墨士,以中国的地名、景物讲述“越南当时的战乱”,表达作者对战争的愤恨和控诉。

三、《征妇吟曲》用典艺术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恰当运用典故,不仅能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使诗歌意蕴更加含蓄深刻,还能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具艺术感染力。《征妇吟曲》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依托中国古典诗文、典故所表现的情景、意象,巧妙加工和“拼联”出寓意不同的新诗句,其用典艺术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巧取意象,景情相融

《征妇吟曲》全诗477句,用典200多处,意象运用恰到好处。在描写战场景象时,作者巧妙借用中国边塞诗歌中烽火、将军、旌旗、箫鼓、玉鞍、龙沙、横戈、霜村、蛇区、风餐、露宿、雪胫、冰须、风尘、长城、楼兰、咸阳、萧关、瀚海、祁山、洛阳、函关、青海等常见意象,渲染征战环境的恶劣和征战的艰辛,表达征妇对归期无望的丈夫的无尽担忧和思念,看似写“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实则借以批判越南南北朝“郑阮纷争”连绵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无限痛苦。

在描写征妇的离别愁绪、相思之情时,引用了中国古代离别诗中杨柳、杜鹃、黄鹂、青柳楼、雪梅、桃花、芙蓉、杨花、寒江、蟋蟀、芭蕉等常用意象,渲染征妇对与丈夫分离的忧愁、焦虑,流露出诗人强烈的反战情绪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

(二)意境重构,虚实映照

《征妇吟曲》还灵活借助中国典故内容和情节对情感氛围和意境进行重构,使主体情感和典故情感交融相渗,赋旧话以新意。如诗句“恨无长房缩地术,恨无仙子掷巾符”引用了“长房缩地术”、“掷巾为桥”传说典故,把征妇对丈夫的迫切思念和担忧的真情实感寄托于子虚乌有的“缩地术”、“掷巾符”,一个“恨”字使此典活化,将征妇因没有“缩地术”和“掷巾符”而惆怅、忧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鹣鹣也无情,比翼相随过一生”、“蛩蛩也无知,并驱到老不相违”引用“鹣鹣”、“蛩蛩”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形影不离的神鸟异兽典故,比喻征妇与征夫生死相依、永不分离的夫妻感情。通过“蛩蛩”、“駏驉”等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神鸟异兽,以虚写实,真情流露征妇对丈夫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刻骨铭心的思念。

(三)自然巧妙,隐而不显

《征妇吟曲》用典多为对中国古诗词词句、典故的化用,经过作者自然巧妙地改造、加工,很多句子从诗的内容已看不出用典的痕迹。如“燕草披青缕,秦桑染绿云”化用李白《春思》诗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把“燕草如碧丝”改造为“燕草披青缕”,“秦桑低绿枝”改造为“秦桑染绿云”,浑然天成,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表达征妇对丈夫的思念和期盼。再如“霜斧残兮杨柳,雨锯损兮栖桐”,将李白《塞下曲》诗句“摧残梧桐叶,萧飒沙裳枝”加工点化为“霜斧残兮杨柳,雨锯损兮栖桐”引典入诗无凿痕,修饰效果更佳,使边塞萧条寂寥的景象和征夫对家乡的思念跃然纸上。

四、结语

《征妇吟曲》用的全是中国典故和诗文,拼联成这样一部辞约义丰、凄楚哀婉、感慨时事、抒发胸臆的“千古绝唱”,与作者深厚的汉学功力、恰切用典是分不開的。然而,《征妇吟曲》用典也并非完美无缺,诗中个别时间、地点的前后矛盾,使得人们无从知道征夫征战于北方还是南方,他与妻子约定的归期在春天还是夏天。

猜你喜欢
用典典故诗句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习近平用典
漫谈诗词“用典”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