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国风》中婚恋诗现实意义探析

2021-06-17 00:55赵芳芳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国风婚恋男女

赵芳芳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对于当时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心理都有展示,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恋爱故事和婚姻生活,是记录我国爱情故事的首部文学。本文对诗歌中的内容进行了大致分类,然后通过具体的诗歌分别对《诗经》婚恋诗中包含的现实意义进行探索。本文主要是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一个分析补充,从男女青年的恋爱诗、弃妇女子的哀怨诗、女子为爱抗婚诗这三个阶段出发,着重探讨《诗经 国风》中的婚恋诗对后世产生的现实意义。

一、对《诗经·国风》里婚恋诗的内容划分

(一)男女青年的恋爱诗

男女青年的恋爱是一个让人充满心动的过程,从相识相知到相爱总会是充满浪漫和惊喜。热恋时的娇羞,不能相见时的急迫甚至恋爱过程出现的摩擦等在《诗经》中都有展示。

例如《郑风·野有蔓草》《邶风·击鼓》等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甜蜜恋爱诗。《郑风·野有蔓草》主要是在写男女在田野间初次相遇,男子即刻表达,“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不期而遇,满心欢喜。同时在诗歌中直言表达见到女子的爱慕,“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但在男女恋爱的过程中,出现事故也是不可避免的事。在这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蒹葭》了。这首诗歌给人的整体感受就是惆怅感伤,作者的思念、痛楚、迷茫和凄凉的环境相交织,文中又常常出现“秋风”与“白露”等悲凉意象,这首诗歌也成了伤心恋爱诗之祖。

(二)弃妇女子的哀怨诗

随着男性经济地位的提高,男权逐日强化,女子被男子抛弃的现象随之产生,她们的命运也同样悲哀,例如《氓》。《氓》是一首具有浓郁抒情性的叙事诗,诗中的女子回顾了她与氓从恋爱到结婚,到被抛弃及醒悟悔恨的全部过程。“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这句话便能够表示女子心中的悔恨,同时也表明了她对男子决绝的态度。同时在诗歌的最后,也抒发了自己的切身感受,“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通过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看出这名弃妇也在告诫女子们,在对待爱情时,千万要谨慎,不可以轻信和迷恋。

(三)女子为爱抗婚诗

在《诗经·国风》中有许多表达女子拒婚、争取婚姻自由的诗,对我们的启发也很大。在古代,礼制伦理文化盛行,女子的婚姻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自由可言。但是有一篇《行露》却令我们耳目一新。在这首诗中,女子大胆直言,不惧权威,用正义的言论对自己不喜欢的婚姻给予拒绝,即使遭受威胁也不妥协。这种品质在古代是非常少有且珍贵的。这首诗中的女子敢于拒绝、敢于反抗,具有进步的婚姻爱情观,值得后人学习。

二、《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一)揭露了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

《诗经》时期,我国农耕文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农业渐渐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男女地位都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男性作用日益显著,并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女性地位日益下降,从此男尊女卑的思想也成为主流。

在《邶风·古风》中,女子是非常典型的一位贤内助,但男子背弃了女子,寻求新欢。女子也只能发出“宴尔新婚,如兄如弟”的控诉词,因为没有亲朋好友或是当时的官府制度可以来捍卫自己的“正妻”地位,只能感叹自己命运的悲苦。由于男子的背叛,女子处于非常尴尬的地步,“不能我慉,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在当时的男尊女卑的社会大背景下,这位女子便只能带着儿女“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在《江有汜》一诗中,丈夫喜新厌旧,但女子还是希望男子可以重新回到自己身边,因为女性地位低下,男子的离开,女子不仅要单独面临窘困的生活,还需要抵抗可畏的人言。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的卑微,地位被男性主导,随着男子的地位而高低起伏。

(二)反映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规范

《诗经》时代是礼乐文化时代,“礼”在中国古代的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规范。并且在先秦时代,由于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舆论和当时人们思想发展状况等影响,男女双方虽然可以自由恋爱,但婚姻却还要听从父母的安排,婚姻是极其不自由的。到了婚嫁年龄的男女,媒人介绍,父母点头,便是一门婚事了。

例如在《氓》这首诗的开篇有这么一句话: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这句话表明女子并不是不愿意嫁与男子,而是因为男子没有为两人的婚事寻得一位好媒人,才错过了结婚的佳期。在當时的社会风气下,媒人的地位至关重要,可以说,是他们决定着婚姻的成败。

在《齐风·南山》中,有这么一句诗:“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这句话是在说男子怎么才可以娶妻呢?也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郑风·将仲子》是一首热恋中的女子送给自己喜欢的男子的情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话“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诸兄之言,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这几句话同样告诉我们社会舆论的走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范,邻里乡亲的言论,都影响着男女的交往。

(三)赞美了妇女对婚姻自由的追求

在《诗经》的婚恋诗中,很多诗歌都表现了进步女子对恋爱自由的强烈追求,她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取得支配自己婚姻的权利。

《鄘风·柏舟》便生动地展现了女子对恋爱自由的追求。“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品”。在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子有心爱的人,甚至可以对天发誓表明自己的忠心,但却遭受到父母的干预,女子便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愤懑和祈求。在当时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经成为世俗规范,但在《柏舟》这首诗中,女主人公不惧怕社会礼俗的压迫,无畏来自于父母的压力,毅然决然,捍卫自己的爱情。

《王风·大车》也同样表现了女性对婚姻自由的追求。这首诗歌中的女子想与心上人一起逃跑,又担心他没有胆量,于是便有了“毂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的誓言。即使活着不能住在同一个屋里,死了之后也要和你埋在一起。不要说你不相信,这天上的太阳便是最好的证明。透过这句话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出女子对爱情的坚守。男女对待爱情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既写出来了女子对待爱情的坚贞,也可以表现出部分女子在对待爱情时比男性还要大胆、有毅力。

(四)诗歌中的婚恋观对现代女性爱情观的影响

根据《诗经》中对婚恋诗的描写,使得我们对古代女性的爱情观也有了一定了解。《诗经》中婚恋诗的描写都是對精神上的真挚追求与自由恋爱的歌颂,在阅读时,我们也常常能与里面真挚淳朴的爱情诗产生共鸣。

首先,《诗经》中的婚恋诗让我们懂得了爱情的珍贵性。现代时期,婚姻的代名词往往都是“三有青年”“始乱终弃”“门当户对”等等,受到太多身外之物因素的影响。《诗经》中的婚恋诗都是纯洁的、完美的、无可挑剔的,但这些至纯的婚恋观在现代社会几乎是找不到的。现在的男女青年处在灯红酒绿的消费社会,思想总被消费观念占领,物质欲的膨胀及消费主义的盛行往往成了人们心中公开的秘密,相应地也会影响大家心中对爱情的认知。《诗经》往往能为我们创设一个故事情境,激起我们的感同身受以及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这就要求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并且建立正确健康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对于《鄘风·柏州》中的女子形象也可以进行一番思考。诗歌中的女主人公不畏强权,大胆且强烈,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是值得我们钦佩的。爱情是我们路上必过关,也是我们精神世界的最高追求,我们应摒弃杂念,珍惜我们所遇到的二人倾心。但现如今很多女性在对待择偶问题上,畏手畏脚,不敢和父母表明自己的心意,又或是心理承受能力弱,拿得起放不下,甚至出现了很多轻生事件。通过《诗经》,我们应该学习《柏舟》女子身上的精神,对待爱情,敢作敢为,坚持己见。

此外,我们通过阅读这些婚恋诗还懂得了对待婚姻,要看重责任。在《氓》中,由于男性的背叛使得女子处于尴尬的境地。我认为,这并不只是男子一人的过错,也应包含女子对待爱情不理智的错误。我们要严肃对待爱情,理智看待婚姻,婚姻是爱情与责任的结合品。此外,我们也要像《诗经》里的女性一样,敢于捍卫和坚守自己的爱情,坚贞不移、保持理智、自尊自爱。

反观中国现代社会,对待婚姻的随意导致了离婚率的飙升。从《诗经》中,我们学到一定要尊重婚姻的神圣,不能任性。对于爱情和婚姻,我们要提高认识,负起责任,冷静思考,相互包容。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进行分类研究,然后探求其蕴含的现实意义:不仅揭露了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反映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规范,还赞美了女性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以及诗歌中的婚恋观对现代女性爱情观的影响。但本文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对《诗经》婚恋诗的分类不够详细,对现实意义探究得还不够透彻等,还希望老师能够多多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国风婚恋男女
国风·陈风·月出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寻找“国风少年”
男女有别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国风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搞笑男女的幽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