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当历史跨越百年,回望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创立发展史,如大海的波涛滚滚,依然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震撼。当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谈到他看到了桅杆的尖头时,我却在一波浪潮过后看到了一枚枚闪亮的贝壳,那是在大海中磨炼、凝结而成的闪光智慧——于微弱处看到光,找到可立地扎根的道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写于1930年1月5日。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国民革命暂时进入低潮,毛泽东领导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但是,当时党内有左倾思想的人,仍幻想以大城市为中心举行武装起义;而悲观思想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则在强敌进攻面前,怀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前途,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他们不相信革命高潮很快就要到来,不愿经过艰苦奋斗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而是主张用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再来一场全国武装起义。
而更大的世界历史背景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義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而这次经济大危机更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治、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世界格局即将面临一次风雨飘摇的动荡与重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当时毛泽东做了最重要的事:
1.于微弱处看到光(希望);
2.找到弱势崛起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
3.坚持建立革命根据地(从0到1,建立自己有根的生态体系,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唤醒希望,统一思想,激发斗志。
世界的发展本来就是不确定的,而人类的本能是追求确定、安全。这就要求企业决策者必须在不确定性中做决策。而恰恰企业家精神之一就是敢于拥抱不确定。
在茫茫黑暗中发出微弱的光,于未来不确定中看到希望,这不但需要勇气,也需要方法。重要的是行动,你必须做点什么,找到有根的道路,才能连接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