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鹏(山东省平邑金银花实验学校)
游记类的文学样式具有独特的性质。“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作者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饱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当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都是游记散文中的经典佳作。
【阅读方法】
阅读古代游记散文和阅读一般的文言文一样,也需要弄清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即必须有文言文阅读基础。但游记散文和写人叙事的文言文、议论抒情的文言文毕竟分属不同文体,因此有它特殊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1.了解作者创作动机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游记散文,都有作者相应的写作动机。或者是作者兴之所至,或者是被放逐他乡,或者是朋友相托,等等。了解这些,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经历。如苏轼的《赤壁赋》,文章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元丰二年(1079)时,谏官李定、舒亶等人弹劾苏轼,称其写诗文反对新法,苏轼因而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也不得擅离安置所,他的心情十分苦闷。但他并不消极,而是纵情山水,随缘自适,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虽然不无牢骚与自嘲之意,却也表现了他别求寄托、旷达超脱的一面。正是在这种十分苦闷而又努力寻求排解的思想情绪的支配下,才有了《赤壁赋》等名篇。
2.抓住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游记散文整体上难度不大,但是个别的语句或者段落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还需要对一些重点词语逐字落实。我们要注意到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要能区分文言句式。掌握了这些,才能更好地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3.分析景物特点,把握作者情感态度
“一切景语皆情语”,游记散文中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或美景写乐事,或美景写哀事,或哀景写哀事,或哀景写乐事,等等,只有明确景物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写了“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岳阳楼之大观,多么雄奇壮观的景象呀!是谁在这里把守呢?原来是“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景色越是雄奇壮美,越能凸显出滕子京的才能卓越。表面上是景物描写,但更多的是作者要为滕子京鸣不平。范仲淹借助景物描写,把自己的情感态度表达出来。
4.掌握表现手法,明确写作目的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借助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去揭示某些人生哲理,从而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作者介绍了山名的由来、进山游览的经过之后,从前洞游者多、后洞游者少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从而突出成功离不开“志”“力”“物”,要尽吾志方能无悔的道理。同时,文章还从山名被误传得出治学、为人、处世要深思慎取的道理。王安石通过游褒禅山得出人生的启示,使我们感受到他“务为有补于世”的写作目的。
【中考链接】
例.(2020年四川省泸州市)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石钟山记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闲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窾坎螳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B.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C.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舟回 /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是作者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湖南永州,为排解内心苦闷,探山访水而写的一篇精短游记。
B. 乙文以游踪为顺序,先交代作者夜游石钟山的原因,再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再现了作者月夜独游石钟山时的见闻和独特感受。
C. 甲文在景物描写中巧妙传达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听见水声的高兴—发现小潭的欣喜—欣赏美景的愉悦—难耐凄清的悲伤。
D. 虽然都是游记,但两文在写法上各有千秋。甲文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融情于景;乙文重在明理,以记叙、描写和议论为主。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解析】1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A.句意为: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故选A。
2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C项名:命名。故选C。
3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B.“以游踪为顺序”说法有误,应该是按照“疑─察─结论”的顺序,全文由思而行,有感而发;“独游”与原文“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不符合。故选B。
4题考查对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重点词:以,因为。居,停留。乃,于是,就。而,表承接关系。(2)重点词:以,把。置,放。虽,即使。
【参考答案】1.A 2.C 3.B 4.(1)因为(认为)小石潭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2)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
【备考策略】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所以,阅读此类文章,我们可以遵循以下三个方面:
一、寻风景
山水游记散文在它前面的部分一般都会先游记,描绘风景。而景物描写一般由不同的意象组成,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幅画面,渲染了不同的意境。如《兰亭集序》在开头写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山、林、竹、水、和风、晴朗的天空等意象,渲染的是一种明快、清新、舒朗的意境氛围,给人舒适之感;《赤壁赋》的开头部分写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部分中写到了清风、细波、明月、白露、小船以及茫茫的江面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月白风清、朦胧幽美、水天相接的美好意境。在山水游记散文的开头部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寻找意象、把握意境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想象联想,在脑中展现作者笔下的风景图。
二、品感情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也就说明了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反过来心境也可以影响环境。细读文本,筛选整合作者在游览山水中的情感是基础。例如《兰亭集序》中,在描绘了集会盛况后,作者明白地写出“信可乐也”,一个“乐”字点明了作者在兰亭群贤集会的喜悦心情。喜悦过后,转而沉思,“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又不由得让作者“岂不痛哉”。《赤壁赋》亦然。月白风清、水天相接的美景自然让苏轼“饮酒乐甚”,而吹洞箫之客的箫声及“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的诉说,又让赏景的气氛发生了悄然的变化。这时候,我们可以联系苏轼写作这篇赋文时的背景及经历,他因“乌台诗案”被捕,后得到赦免被贬黄州。这篇赋就是他在黄州游览赤壁写下的。这样的情况下,苏轼的内心难免会有波澜,所以文中的“客”未尝不是苏轼自己,借客之悲来书写自我之悲。紧接着通过解客之悲,达到了“客喜而笑”的结果。客人之喜自然也是苏轼的自我释怀和豁达坦然。综上所述,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游览完风景之后所抒发的情感大部分会在文中表现出来,阅读时要有的放矢地在文中通过精读体悟来寻找品鉴。
三、悟理趣
山水游记散文在描摹景物之余,最重要的部分是阐释理趣。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基于此,在参悟理趣的这一环节中应精读文本,仔细体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意旨。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来品读也可让纸上得来的“经验、人生感悟”更加深刻具体。如《兰亭集序》中,作者对于“生死观”的感悟、对于时间的珍视都可以展开让学生们进一步讨论,理解并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赤壁赋》中对于“变与不变”的哲理论辩,非常具有思辨性,其间渗透的辩证思维以及对人生积极的豁达乐观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以上三个步骤可以作为阅读山水游记散文的基本抓手,由景到境到情,最后延伸到人生理趣,这是一般山水游记散文的基本构成。学生往往觉得阅读很难,阅读古文就更加难,阅读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更是不知所云。其实每一类文章都有其各自的阅读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明白一类文章的基本知识点,掌握阅读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阅读兴趣。
【试题演练】
活水源记(节选)
⊙刘 基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①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②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鲼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③,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④,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成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选自《历代小品山水》)
【注释】
①潴:水停聚。 ②若耶:溪名,在绍兴东南,相传为西施浣纱处。 ③鸜鹆:鸟名,俗称八哥。④脊令:鸟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成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2)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鲼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
4.阅读文章,请根据文意说说作者喜欢活水源的理由。
5.本文与《三峡》在写水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请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参考答案】
1.D(D项:悉:全,都。A项:焉:于此/语气词。B项:故:所以/旧的知识。C项:名:命名/出名)2.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成来依/有君子之德焉。3.(1)这里有一道清清的泉水,泉水从山石的缝隙流出涓涓细流,冬季温暖而夏日清凉。(2)流水中有石蟹,如铜钱一样大小,还有小鲫鱼,纯是黑色,居住在石穴中,有水耗子经常来吃小鲫鱼。4.这里的泉水清澈,源源不断,而且还能使各种动物来依附它,具有君子的品德。5.异:《三峡》写了水的多种姿态:夏水丰沛、雄壮,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之水清秀、澄净,优美雅致,令人收获良多趣味;秋水清幽、肃静,给人以凄清、哀婉之感。《活水源记》主要突出了“活”这一特点:涓涓细流,冬夏不枯,纵横交错,汇成湖泊。在文章由小及大的叙述中,水的“活”如画卷一般缓缓展现。“活”是奔流不息,是滋养万物,是厚德载物。同: 两篇文章写水,既有直接描写,又有侧面烘托;既写了水的情状,又写了人观水的感受。
译文:这里有一道清清的泉水,泉水从山石的缝隙流出涓涓细流,冬季温暖而夏日清凉。泉水慢慢汇成一条小水渠,一年四季永不枯涸。渠水涨满了于是就向西南流去,遇到有沙土的地方就在沙土底下暗暗流过,从沙土旁流出来就形成了四个小水池。往东流到山脚下,就汇聚成一个大水池,再往东流就注入了若耶溪,再向东北注入镜湖。这条水刚刚汇成小渠的时候,水深不过一尺,清澈得可以照见两岸景物;俯视清流,那山崖上的苍松翠竹花草树木无不在水底倒映出来。所以秘书卿白野公常常到这里来游赏,一天到晚坐在流水旁边,还给流水取个名字叫“活水源”。流水中有石蟹,如铜钱一样大小,还有小鲫鱼,纯是黑色,居住在石穴中,有水耗子经常来吃小鲫鱼。水中的草多是水松、菖蒲。有一种鸟就像八哥那么大,黑色的羽毛,嘴是红的,常常在水边叫个不停,那声音就像竹鸡,可比竹鸡叫声还要婉转流利。有两只脊令,常常从翠竹上飞下来,立在山石上,洗完澡,饮足水,就鸣叫着飞走了。我初春来的时候正当特别冷的天气,这些水中的生物都还蛰伏着没有出来。到这时候,全出来活动了。还有四五个小虫子,全如小指头那么大,形状如同半个莲子,整天在水面上转着圈浮游,日光照在它们的脊背上,颜色就像是紫色的水晶石,也不知道那是些什么虫子。我既喜爱这条溪水的清澈澄明,又喜欢它源头永不枯竭,而能让这么多小生物都来依附它,很有点像君子所具有的高尚品德。
【试题演练】
游沙湖
⊙苏 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①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②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冰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③而归。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
【注释】
①相田:查看田地。②了:理解。③剧饮:痛饮,豪饮。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
2. 请给文章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2)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4.对苏轼所说的“异人”,你有哪些理解?
5.作者写溪水西流,其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因为;(2)写;(3)就;(4)这
2.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3.(1)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2)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
4.“异人”指怪人,庞安常耳朵聋,我给他打手语。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5.以小写大,寄大道理于小小的流水当中,你看那流水尚能向西不绝,更何况我们呢!一语双关赋予流水新的含义,象征着生命的奔流不息。
译文: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上干净没有污泥。晚间潇潇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白发的老人还能做报晓的公鸡。”这一天,喝得大醉了回去。
【试题演练】
极乐寺①纪游
⊙ 袁宏道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②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③,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④,各赋一诗而别。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释】
①极乐寺:在北京阜成门外高梁桥西三里处,建于明代成化年间。②中郎:袁宗道的二弟袁宏道,字中郎。③进贤冠:古时儒者所戴的一种表示身份的缁布冠。④分韵:作诗规定韵字,各人分拈,依字为韵。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2.给画线的句子添加标点符号。
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
(2)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4.请你选出下面全部为写景的句子的一项是( )
①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
②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
③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④马行绿荫中,若张盖。
⑤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⑥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
A.①②③④ B.⑤⑥①②
C.⑥①②③ D.③④⑤⑥
5. 本文与《答谢中书书》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共同之处?
【参考答案】
1.(1)大约;(2)弃官退隐;(3)是这样;(4)道别
2. 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
3.(1)一千匹白色的带子一般,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一种纸张)。
(2)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围)粗。
4.A(⑥句不是写景)
5. 这两篇都反映了作者寓情山水的清高思想,表达作者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
译文: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河里。一千匹白色的带子一般,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一种纸张)。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树,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铺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光线有一丈多长。
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成林,中间几处水田,西山好像人盘着螺旋状的头发,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
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围)粗。
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先生等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 当天每人分别押一个韵,各自做了一首诗,然后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