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近代史》是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作者通过内容整合和教法创新,促进中国近代史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内容整合方面,主要包括“一体两翼”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区域史的结合以及加强与古代史的贯通;在教法改良方面,主要实施了“专题讲授-布置作业-作业讨论”的研讨式教学法。通过内容改良和教法改革,有助于教学目标达成和历史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研讨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1-0130-04
Abstract: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college history majors,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specific teaching practice, the author promotes the achievement of the teaching goal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hrough content integr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 In terms of content integration, it mainly includes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one body and two wing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with regional history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with ancient history. In the aspect of teaching reform, it mainly implements the discussion of "special lectures - layout assignments - homework discussions". Teaching method. Through content improvement and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it will help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each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quality of history students. Content Integr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n Loc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eaching content;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中国近代史》是高校历史专业的必修课,大二学年开设,讲授1840~1949年間的中国历史,在高校历史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当前的《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已不能有效满足教学要求,存在着一系列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1. 学生对课堂教学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2. 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学生仅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对当前社会热点与学科前沿不了解,缺乏创新能力。这些问题的出现,既与较为单一的教学内容有关,也与相对滞后得教学方法有关。陶行知曾指出,“看到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的必要,这种情形以大学为最坏”[1]。马克壵先生曾论及,50年代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就贴过“上课神疲论”的大字报,批评老师的灌输式教学。后来流行的讽刺灌输式教学的口号是“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丢笔记”[2]。这种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缺乏真正意义上师生互动的灌输式教学在中国高校的历史教学中一直延续,至今仍然高校历史教学中屡见不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坚持把教与学充分结合,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3]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整合
(一)“一体两翼”的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作者将《中国近代史》的课程结构形象地称之为“一体两翼”。“一体”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两翼”是史料阅读和学术史阅读。史料阅读的目的是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进行巩固,学术史阅读是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进行引领,通过史料和学术史阅读的巩固和引领,使同学们既能扎实掌握《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同时有利于史料阅读和学术史阅读两大历史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我校《中国近代史》的教材是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代史》。同时配合学生学习的参考用书有两种:其一是王开玺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上、下两册),这部参考资料按教材章节汇辑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史料,这套材料的编辑目的,“是为了适应历史学本科生中国近代史教学的需要,以利于学生从基本史料入手,更为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这一历史过程与本质,逐渐完成从历史学习向历史研究的过渡”。资料选择的标准是,“一是兼顾资料的全面覆盖性;二是坚持所选资料的完整性;三是把握各章节资料的典型性和权威性”。虽然与马工程版《中国近代史》的章节结构有所不同,但差别不大,并可以互为补充。具体内容方面,在每一章节,都有编者导语,介绍该章资料的主要内容;每节有关键文献、参考文献、论著目录、材料解析题和答案五个部分,从而使学生对某一时段的史料具有较为完整的认识。[4]通过对这些基本史料的阅读,可以使同学们养成史料阅读、辨别、分析的良好习惯,同时有助于同学们深化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其二是崔志海等著《当代中国晚清政治史研究》[5]和张静等著《民国政治史研究》[6],两部参考资料也按教材章节相关专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通过对这些学术述评的阅读,可以使同学们把握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成果、了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不足,使同学们养成学术文献阅读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学术素养的提升。
(二)注重与区域史的结合
近年来,学术界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区域史研究的重要性,由“区域史”入手来进行实证性的个案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历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一般地方师范院校的生源结构都是以本省生源为主,因此通过适时引入河南的地方史料或区域史研究成果,一方面有助于引发学生们对相关问题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学术前沿,加强与相关学术成果的对话和争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例如,一般认为,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但中国毕竟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地域空间,不同区域在近代转型的时段和机制有很大区别。在课程教学中,适当引入乡土史料进行阅读和讨论,可促使学生强化对历史复杂性的认识。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许昌县志》有这样一段材料:
此外普通居住,亦极鄙陋,茅屋数椽,聊避风雨。瓦屋殆不数觏,其富有瓦屋区宇,城镇市面较多,乡村自非世家巨室不建瓦屋。风俗俭朴,讵可厚非。然此犹三十年前状况也。迄今回忆,尔时,物价低廉,生活容易。斗米(每斗16斤)不过制钱二百(或一百七、八十文),面粉每斤不过制钱十四、五文,蒸馍(亦曰馒头)每斤制钱十一、二文,鸡蛋一枚制钱二文(或一文半),油、盐、大肉,每百文钱三斤。土布称是,洋布倍之。故衣食之计,一般苦力不觉其艰。间有借贷,利率亦轻,最高不过三分(或二分),限期不过十月。城市放债超过百串,利率最高不过一分。若再高利盘剥,亦近豪强兼并,靡论国法不许,乡党所不齿。此项习惯,风行已久,二十年前,尚无大异。迨至民国,情况大变矣。然元、二年间,物价涨落,仍无大差。民国三年,斗米四百,面粉每斤四、五十文,较前价已倍增。六年春荒,斗米八百,较前又倍增矣。十四年,斗米涨至五、六千文,较前又增三、四倍。二十年后,继续增涨,斗米一直涨至八千,较之三十年前,价值之昂,竟超过二、三十倍以上。于是物价腾跃,生活日艰,利率之高,随之激增,普通放债,类皆五分,城市借贷,息亦分半(或二分以上)。自此银根奇紧,金融停滞,闾里萧条,失业者众,而民生敝矣。[7]
这段材料是一位许昌乡绅对许昌过往生活的追忆。郑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学生的生源结构以河南省生源为主,其中有不少同学来自许昌。因此多数学生在看到这段材料时都表现了强烈兴趣。作者让同学们认真思考3个问题,即何时变、何事变和为何变?有同学回答道:这则史料表明自民国三年开始,许昌地区出现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和高利贷利率的上浮,这种变化可能与民国初期频繁的战乱和灾荒有关。作者提醒同学们注意材料中的几个关键词,“怠至民国,情况大变矣”“民国三年,……,较前价已倍增”“六年春荒……较前又倍增矣”“十四年,……,较前又增三、四倍”“二十年后,继续增涨”这几个关键词。有同学认为这几个关键词表明在民国以后许昌地区的物价是持续上涨。引发物价上涨的因素是战争和灾荒。作者提醒同学们战争、灾荒虽能引发物价上涨,但这种上涨是暂时性的,灾荒或战乱结束物价就会趋于平稳。但材料中说的物价上涨是持续性的,原因何在呢?作者告诉同学们,这种物价上涨的机制性原因是由许昌地区开始纳入国际贸易体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工农业的剪刀差所引起的。雖然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空间广袤,因此不同区域进入“近代”的时间是不同的。作为内陆的河南地区在晚清时期一直较为闭塞,直到民初方才感受到近代的气息。当许昌被纳入近代贸易体系之后,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物价的上涨和借贷利率的上浮,即该士绅所谓的“怠至民国,情况大变矣”。
(三)加强与古代史的贯通
长期以来的中国史研究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界分为古代史和近代史两大段,古代史是独立的封建社会,近代史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般明清史的研究大多到乾隆年间就戛然而止,近代史的研究则多以鸦片战争为起点进行研究,从而导致两大部分互不连接,从而人为隔断了两者之间的历史连续性。学术研究的壁垒也制约了近代史教学的开展。在中国近代史的教材中,嘉道年间的内容多作为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略加提及,无非就是讲述清政府的政治腐败、财政困难、文化专制、军备腐化等内容,由此来说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而全面落后于时代潮流,进而证明清廷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必然性。这种蜻蜓点水般的介绍显然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的贯通,也限制了学生对历史的整体理解。因此,在中国近代史的讲授中,“应适当安排交代中国传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法律、外交体制等内容,以便进一步解释1840年以后这些体制、思想为何由传统向近代发生变迁,以及如何实现变迁等重大问题”[8]。所谓“近代”虽然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但也不是时时变、事事变。只有在掌握中国传统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理解中国近代之“变”。尤其是对通商口岸城市的研究方面,我们往往强调开埠通商对这些城市近代化的重要影响,而对这些城市开埠前的城市发展脉络语焉不详,从而导致过于强调开埠之“变”而对这些城市的传统缺乏了解。例如,烟台是中国长江以北各地最早开通的通商口岸。1858年《天津条约》中烟台开埠,无疑为烟台城市的近代化提供了重要契机。但是,一些近代史著作将开埠之前的烟台仅称为一个“渔村”,显然与历史实际不符。民国《福山县志稿·商埠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烟台)明为海防,设奇山所驻防军。东通宁海卫,西由福山中前所以达登州卫,设墩台狼烟以资警备。其始不过一渔寮耳。渐而帆船有停泊者,其入口不过粮石,出口不过盐鱼而已,时商号仅三二十家。继而帆船渐多,逮道光之末,则商号已千余家矣。维时帆船有广帮、潮帮、宁波帮、关里帮、锦帮之目…[9]
这段材料实际上描述了烟台从明初至清代“道光之末”数百年的发展脉络。在道光中叶,烟台已成为西方商品输入华北的重要转运码头。《天津条约》之所以选择烟台开埠,显然是由烟台在传统贸易中的地位决定,而非是西方侵略者想当然的选择。与烟台类似,天津、营口甚至上海在传统市场网络中的影响也被低估[10]。由此可
见,近代化是一个在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交织中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只有对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社会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深刻地了解近代之“变”。
二、教学方法创新
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述法为主。这种教学法在当下的历史教学中仍极为必要,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深化、强化的重点内容,需要教师通过讲述式讲授,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本科生已具备较高的认知水平,仅依靠传统的讲述法已不能有效满足教学要求。郭汉民教授的“研讨式”教学法将教学过程分为指导选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评、总结提高五个步骤 。这种教学方法在学界曾产生较大影响,在具体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专题形式的“研讨式教学法”。即在每一章节讲授结束时,由教师进行结合学术界的研究前沿和史料状况进行专题讲授,具体实施包括专题讲授、布置作业、作业讨论三部分。
专题讲授,是指教师对某一专题的学术研究及进展情况进行讲授,让同学们了解某一专题学术史的发展脉络以及最新的学术前沿。作业布置,就是学生在阅读教师指定的相关学术文献基础上写出读书报告。作业讨论就是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反馈,包括教师点评和师生讨论两部分。作业点评是教师对作业中有创新性和争议性的论点进行阐明和讲解,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课堂建构,从而增加同学们进行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作业反馈,就是教师将作业中有启发性的论点进行摘录和展示基础,由学生集中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作业反馈的具体步骤包括观点阐发、学生讨论和教师点评三步。观点阐发,就是论者对论点进行详细阐述,主要说明持有该论点的内容及原因。学生讨论,就是班级同学对某一论点进行集中探讨,或者同意并进一步补充,或者反对并阐明缘由,论者和赞同者也可以对反对者进行辩驳,这样就在相互讨论中形成有效互动,充分调动在座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讨论中,有同学会不自觉地偏离主题或重复之前同学的论点,需要教师适时引导。有的同学的论点可能过于零散细碎,需要教师及时归纳。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除了承担认真的倾听者的角色外,还要做好适时地引导者、准确的归纳者两个角色。最后,由教师根据同学们的讨论情况,对同学们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教师在最后环节不妨坦诚地说明自己的论点,指出同学在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该论题进一步深化的空间等,从而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同学们的问题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作者以《中国近代史》绪论的讲授为例,谈谈这三个步骤是如何实施的。专题讲授方面,在《中国近代史》的绪论教学中,我向同学们讲授了“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对中国近代史撰述的重要影响。革命史观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为中心线索,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受到高度重视,而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清政府的改革措施因不能凸顯革命主题而遭到轻视。“现代化史观”重在挖掘社会转型过程中民族化、工业化、民主化、文化普及化、社会整合化等现代性要素。因此,李时岳的“四个阶梯”说与“三次革命高潮”相比,增加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相反,义和团运动因其暴力形式,加上其反科技反文明的蒙昧色彩,受到现代化论者的轻视。此外,清末新政,则是清政府启动的一次全方位的改革,与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相比,清末新政因为涉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也受到了相关学者的极大关注。通过对该专题的讲授,同学们对中国近代史的书写模式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作业布置方面,作者要求学生对相关重要文献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书报告。相关重要文献包括胡绳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李时岳的《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李怀印的《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的想象和真实》。胡绳和李时岳的这两篇文章分别是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代表作品,李怀印的著作则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学术史。通过阅读这些文献资料,同学们能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为之后的作业反馈提供素材。
作业反馈方面,在课堂上,作者展示了部分学生的论点,并组织同学们围绕相关论点进行讨论。例如,有同学认为,“中国近代史是帝国主义不断入侵、人民大众不断反抗,最终在先进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求得民族解放的可歌可泣的阶级斗争史;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伴随着工业化、民主化、社会整合化、文化大众化等一系列过程;但与此同时,它还是地区社会风俗的改变,经济形式的剧变,由一个个地区变化所组成的整体”。在对该论点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多数同学认为,中国近代史就是以革命史为主体的,并囊括现代化史和区域史的整体史,这就表明多数同学对中国近代史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此外,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论点,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整体而言,同学们对“专题讲授-作业布置-作业反馈”给予了积极评价,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较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实现了授课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既有利于教师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适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反思和深化,增加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知识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正如有学者所说,“在教学目标上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在教学形式上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在师生关系上变‘主——客改造关系为‘主——主合作关系”[12]。通过努力,我们希望使教师角色从“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的讲授式”转向“专业知识领域内进行探索和交流的研讨式”,学生则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向“主动探索者”。这样,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和学生的互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郭汉民.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109-112.
[2]马克壵.大学历史教学浅谈[J].历史教学,2001(1):34-35.
[3]方与严.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48:10.
[4]王开玺.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崔志海.当代中国晚清政治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6]张静.民国政治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7]朱又廉,等.许昌县志[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640-641.
[8]柳岳武.高校《中国近代史》教材及教学方法改良刍议[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3):146-150.
[9]王陵基修,于宗潼纂.福山县志稿[M].烟台福裕东书局,1931.
[10]许檀.从北洋三口发展的历史脉络看中国近代化历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1):41-46.
[11]郭汉民.历史课程研讨式五步教学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6(3):34-36.
[12]陈钧.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教学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1999(6):92-93.
基金项目:2019年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研讨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历史学专业师范生素质培养研究”(编号:2019-JSJYYB-129);
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2019SJGLX464)
作者简介:郑伟斌(1989-),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历史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