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沟红薯

2021-06-15 19:28时宇枢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郏县红薯

时宇枢

说起门沟红薯,都知道那是河南郏县的一张名片,也是通过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被誉为薯中之王。前不久,我慕名到郏县黄道镇门沟村去了一趟。来到村党支部书记门群祥的家里,女主人执意留饭,我说那就吃芝麻叶面条蒸红薯。她笑了,老哥轻易不来,这能是待客的饭?我说,从小吃红薯,就喜欢这一口。她又反问一句,这能让你吃得劲?我说一定能吃得劲,你放心吧!

不大一会儿,女主人就把饭做好端上来了。那塑料筐里的红薯,热气腾腾,晶莹透亮,红中带紫,状若芥菜疙瘩。薯皮上还裂开了一道道口子。我搭眼一看就知道错不了,肯定好吃。果不其然,一块儿红薯没吃完,我就竖起了大拇指,嘴里还嘣出五个字:面、甜、软、糯、香;仔细品,还有一种淡淡的蜂蜜味。我走南闯北几十年,从漠北到海南,从国内到国外,啥样的红薯没吃过,论味道统统比不上咱这门沟红薯。说它是薯中之王,绝非浪得虚名,而是实至名归。

我结识门沟红薯,缘于作家萧根胜的一篇报告文学《门沟人的心愿》,其主人公就是门群祥。他原来是郏县矿管局副局长,2004年退下来以后,按理说应该在家安享晚年了,再不然也可以应聘到民营企业,一个月也能弄它五六千的。可他却背上行囊,带上锅碗瓢盆,回到门沟自家老屋,当上了不要分文的支部书记。他一口气干了16年,硬是把落后村变成了明星村,把穷门沟变成了金门沟。16年来,他干的事,作的难,老百姓们口口相传的感人故事,感天动地,催人泪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咱在此不多赘述,单说门沟红薯。

门沟在哪儿?就在郏县黄道镇西南的半山区。八百里伏牛山蜿蜒东去,来到门沟地界却停下了步子歇歇脚,于是便造就出这一方兔子不拉屎的石渣子地。你弯腰抓起一把土,恐怕一大半儿都是颗粒状的石渣子。你要再往下挖它尺把深,就是一层红砂岩。这种地雨过地皮干。你要是想锄地,那得在雨后第二天赶快锄,到第三天就锄不动了。三天以后再去锄,锄头下去当当响,一锄一冒火星子。这石渣子地成草不成庄稼,种一葫芦打两瓢;能不能吃口白馍,那得看老天爷高兴不高兴、开恩不开恩了。说也怪,这石渣子地正好和红薯对脾气。红薯怕涝不怕旱,天气大旱只会减产,一般情况下旱不死。所以门沟人祖祖辈辈指望红薯来维持生命,繁衍生息。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在其他乡村有“红薯半年粮”之说,但门沟人一年四季都得靠它来养活。

门群祥的红薯情结自不必说。当年红薯把他养大,如今他把红薯发展成支柱产业并打造成名牌,成了门沟人发家致富的金疙瘩。他回村后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已经把门沟的土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小麦,玉米,烟叶……各种农作物都能优质高产。这势必会挤占红薯的种植面积。门群祥明白,要发展红薯产业,把产量、质量搞上去,不能靠扩大面积,而要靠科学。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到省农科院找专家拜师取经,先后引进了“豫薯王”“商薯19”“苏薯8号”等优良品种,实现了更新换代,并改革了原来的种植模式,使红薯亩产由两三千斤提高到五六千斤。更为重要的是,他还请农科院专家对门沟的土质进行化验。结果发现,土壤里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特别是硒的含量最高。这可是个天大喜讯!因为硒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它能抗癌排毒,抗衰老,增强身体免疫力。在我国有22个省份属于缺硒和低硒地区。万万没想到,名不见经传的门沟一带,竟然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富硒宝地。在这样的土地上种红薯,自然富含硒和其他多種微量元素。就这样,默默无闻的门沟红薯,一夜间名声大噪,身价倍增,堂而皇之地荣登薯王宝座。从此以后,不少郏县人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办事或探亲访友,都要带上门沟红薯、门沟粉条。虽然这东西没有茅台、五粮液、大中华那么贵重,但沾着地气,透着乡情,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早在2009年,门群祥就组织成立了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金门沟”商标,使红薯产业走上了科学、正规、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也让不少农户因此发了红薯财。四组村民赵好伟,每年至少要种30亩红薯,能收20万斤。这红薯他加工成粉条以后再出售。他给我算了一笔账:就拿10万斤红薯来说吧,刚下来的时候只能卖5万元,要是磨成粉面,能出3万多斤,卖10万元出头儿没问题。如果再把它加工成粉条,每斤最低也得七八元,价值20多万元。你瞅,几年前我就盖起了小楼,开上了小车,另外我还买了拖拉机、三轮车。对,我这套磨红薯的加工设备也是红薯挣来的。

宋国政老人年逾七旬,是个老高小毕业生,也算个有文化的老农民。孩子在外经商,老两口经营七八亩地,年年都种红薯。按照老传统,红薯一般都种在平地上。可人家听专家的话,平地起垄沟,红薯种在垄上,还加盖薄膜。这样,一来能多卖一茬红薯芽;二来红薯成型好,产量高,成熟早,七八月份就能上市,利用时间差多卖钱。买家找上门,至少一斤块把钱,甚至还多。老宋会打算,他又用红薯秧养了两头郏县红牛,平均三年下两个牛犊,一头能卖一万多。

现在除了红薯,门沟还有烟叶、红牛和1000多亩小杂果,可说是四业并举,业业兴旺,平均每户的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一位老者告诉我,如今俺门沟人啥都不缺,家家户户都是敲着镗锣过日子。再加上俺这儿的红薯养人,老百姓都活大岁数,90岁的老头儿还天天跳舞,年龄最大的106岁。去年谢世的老寿星韩信活了116岁,这在咱全省全国也少有。

傍晚时分,我要离开门沟了。上车之前,我和门群祥紧紧相握,发现他的手是那样的坚硬、粗糙而有力。这位铁肩侠骨的党支部书记,就是用这双手,扭转了门沟的乾坤,改写了家乡的历史。突然间,我联想到门沟红薯那大善大德的宽厚秉性。它落地生根时,不择其瘠贫;成长壮大时,不苛求水肥。成熟以后,它又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去回报、反哺恩养它的这块土地。

这不正是门群祥的真实写照吗?!

就在这一瞬间,我恍然大悟。我仿佛读懂了门沟红薯,也读懂了门群祥。

门沟,我一定会再来的。一定,一定!

猜你喜欢
郏县红薯
郏县红牛长成知名品牌
我挖到了大红薯
童年的红薯窖
2019第二届中国郏县美食文化周盛大开幕
寻找红薯宝宝
巾帼心向党,建功新时代
有趣的挖红薯
写好郏县如诗的景象
红薯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