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宁高速公路虎形山隧道塌方处理方法探讨

2021-06-15 18:12王凤观
西部交通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工字钢掌子面塌方

作者简介:王凤观(1983—),工程师,主要从事公路桥梁工作。

在地质不良的地段修筑隧道,易发生塌方事故,极大地影响工程建设。文章结合工程实例,在分析隧道塌方成因的基础上,提出隧道塌方的处理和防治措施,对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隧道;塌方冒顶;原因分析;处理措施

U458.3A341163

0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大规模建设高速公路、铁路项目,隧道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但在隧道施工的时候,由于很多因素造成的约束,如地质不良、地质状况与设计情况不相符、施工方法不正确等问题,施工中容易出现塌方地质灾害。塌方是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一旦产生塌方,不仅增加施工难度,影响施工时间,产生额外的经济损失,严重时甚至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因此,在隧道施工中应预防塌方现象发生,如无法避免,必须采取合理的处置手段,以减少塌方带来的危害。

1 工程概况

虎形山隧道为郴州至宁远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设计为双向四车道分离式隧道,隧道左线长1 015 m,隧道右线长

985 m。隧道穿越虎形山脉,山高坡陡,冲沟发育,与隧道轴线走向近似平行。地表为岩溶侵蚀、剥蚀深切形成的低山-丘陵地貌,地形上表现为较陡斜坡,植被发育,覆盖密集的灌木丛。隧道穿过区域的底层岩性主要有灰岩、砂岩、粉砂岩夹页岩、泥岩及白云质灰岩,岩层上覆种植土、碎石土、亚黏土、黏土,岩体弱-强风化,节理裂隙一般发育,整座隧道的岩体均较破碎。隧道进出口段均处于松散的残坡积层中,成洞条件差,容易坍塌。隧道地下水主要为裂隙水和岩溶水两种类型,其中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地层岩石的裂隙中,岩溶水主要赋存于灰岩中,该地层裂隙、岩溶较发育,是地下水赋存的有利地层,水量较丰富。根据钻探调查,流量为0.05 L/s和0.01 L/s,钻探未发现稳定地下水位,但由于围岩裂隙、岩溶发育,隧道施工中易产生渗水、突水、突泥现象。

2 施工状况与原因

2.1 施工状况

2009-04-23,施工队于隧道出口左洞单向进洞(进洞桩号ZK116+923),掌子面施工至ZK116+894发生小塌方冒顶,施工至ZK116+877发生大塌方冒顶;2009-06-11,施工队对隧道出口右洞实施进洞(进洞桩号K116+846),掌子面掘进至K116+813、K116+765分别发生小塌方冒顶,随着工程推进,由于洞内溶洞、溶槽极其发育,溶洞壁节理裂隙发育、不稳定,溶洞填充大量松散土体,且隧道富水,多次发生突泥、突水及涌水,导致发生数次塌方。2009-06-18晚上9点左右,本隧道左洞ZK116+877掌子面按SZ5+型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即将完时,拱顶开始出现少量掉土情况,约20 min后,拱顶靠左侧(面向隧道)突然掉下两块大的孤石,孤石不规则,每块孤石体积约3 m3,重量约5 t,随后即发生持续不断的大面积坍塌直至地表沉陷冒顶,并导致洞内一定范围初期支护完全破坏。由于发生塌方的時间是晚上,且当天晚上塌方一直持续不断,为了保证人员的安全,当天晚上项目部禁止相关人员上山调查。第二天早上,通过对地表塌陷情况的调查,基本情况如下:地表沉陷的纵向长度约为20 m(桩号ZK116+885~ZK116+865,其中ZK116+885~ZK116+877初期支护完全破坏),宽度约为18.5 m,同时塌陷体周围出现2~6 m宽度、长度不同的牵拉裂缝,裂缝最大宽度为40 cm。

2.2 原因分析

(1)面向隧道掌子面右侧开挖轮廓以下约1.2 m为红黏土,极其松散,红黏土下面为白云质灰岩夹土,岩石强度较高,开挖轮廓外长有石笋,下部需进行爆破开挖;面向隧道掌子面左侧开挖轮廓以下约4 m为红黏土夹少量孤石,红黏土以下为白云质灰岩,下部需爆破开挖。塌方情况如图1所示。

(2)塌方处初期支护距离前方掌子面约有40 cm的工作空间,尽管上次爆破后对掌子面进行了素喷混凝土,但爆破对土体产生较大的扰动,上覆地表土层较薄、松散,没有自稳能力,无法形成承载拱,导致左侧出现掉土现象,随着孤石周围土掉空,孤石掉落,进一步导致周围土体塌下。

3 塌方处理措施

针对出现的塌方、冒顶情况,项目部会同相关人员集中讨论,采用洞内洞外综合治理的方法,具体处理方案及其步骤如下:

3.1 塌体加固处理

坍塌停止、排除危险情况后,在洞内利用塌下的土体及浆砌片石、喷射混凝土等封堵掌子面。

3.2 地表截水排水

在地表塌陷体四周 5~10 m位置处设置截水沟,地表塌陷体上覆盖防水布、裂缝处用水泥砂浆填塞,防水布周围做好临时排水沟,截、排水沟应保证水流顺排,且在地形较低处设置引出口,使水能够及时排出,防止降雨和地表水流入洞内导致出现更大范围的坍塌。

3.3 洞内已施工地段临时支护加固

对没有损坏部分的初期支护沿掌子面后退方向设立纵向5 m的临时支护加固措施,支护的措施是采用与原支护断面相一致的工字钢,工字钢的环向间距为1 m,工字钢与初期支护面空隙处采用木楔楔紧,同时通过纵向连接筋将所有的工字钢连接成一整体。

3.4 洞外坍塌面处理

地表塌陷形成坑体的四周坡面先按1∶0.75坡率清除松土,清除一级,防护一级,防护措施采用锚喷挂网方式临时稳固四周坡面。喷射混凝土厚度15 cm、8 mm钢筋网孔尺寸为20×20 cm,临时稳固坡面后与坡面基本呈垂直方向打入89×6 mm钢管,注浆以稳固塌陷体周围地表。前坡面(桩号减少方向)钢管打入长度平均为18 m,后坡面为10 m,左右坡面则打入50×5 mm小导管,小导管单根长度为3.5 m,钢管均按横竖1×1 m梅花形布置,随后用1∶1水泥浆进行注浆,注浆压力为1.5~2MPa。四周坡面处理完毕进一步对塌陷坑底打入长6 m、50×5 mm小导管,小导管平面布置为纵横1×1 m,然后采用与上述相同参数注浆。洞外坍塌面相关处理如图2所示。

3.5 洞内处理

(1)地表加固完毕后进行洞内处理,洞内稳固掌子面后沿隧道轮廓打设89×6 mm钢管并注浆,注浆参数与以上相同,钢管长度以穿过塌陷体3~4 m为宜,环向间距20 cm,每次打入钢管长度为7 m。考虑2 m纵向搭接长度,同时工字钢间距由原设计的50 cm调整到30 cm,并增设径向小导管注浆(50×5 mm、0.5×0.5 m纵横布置),其他参数采用设计的S5+型支护参数。处理长度自目前初期支护已破坏的ZK116+885起至塌陷体纵向前方5 m左右。

(2)对ZK116+877~ZK116+885段已损坏的初期支护中的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锚杆按原设计参数重新补强。

(3)对洞内处理时,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钢管超前支护注浆完毕后,架立拱架时先掏出拟设工字钢环向一榀钢架位置的土体,随后架立钢架,铺设钢筋网、喷混凝土。洞内相关处理如图3所示。

(4)加快二次衬砌施工,增加塌方处的受力结构,加强监控量测。当支护面已处于稳定状态,并且二次衬砌已到该处时,再进行临时拱架的拆除。

3.6 洞外坍塌坑体回填

待隧道二次衬砌施工完成后,对坍塌坑体采用回填土夯实,并用水泥砂浆封面。

3.7 后续施工防塌控制

(1)做好前方掌子面的探测工作。隧道施工虽有地质超前预报工作作为辅助指导,然而预报设备及技术仍然不很成熟,预报反映情况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因此施工队必须做好超前水平钻工作,即开挖掌子面前可用风枪进行超前钻探来探测前方地质水文情况。

(2)在不能准确确定掌子面前方地质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做到短进尺、弱爆破,即使掌子面围岩状况较好,这样可降低塌方的风险。

(3)当掌子面有发生少量渗水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开挖、支护必须小心谨慎,特别是发现围岩间隙夹有土层时更应注意,很可能该处存在溶洞、溶槽及填充物。

(4)当掌子面出现突水、涌泥时,在能堵的情况下尽量以堵为主,随后注入双液或单液浆进行固结,否则,随着泥土、水不断地涌出,很容易发生塌方。对松散的土体,除了强调注浆效果外,应改变开挖工法,可采用分步小断面进尺,挖开一部分即支护一部分,减少临时外荷载的作用,尽早形成结构受力体系,同时加快仰拱及二次衬砌的施工。

(5)要选择业务素质高、专业技术可靠的施工队伍,同时必须加强现场监控及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汇报、指正,规避塌方风险。

4 处理效果

本工程根据以上处理方案,安全地完成了虎形山隧道塌方处理的各项工作。通过检测,加固后的围岩是稳定的,确保了隧道后续施工能顺利进行,减轻了塌方后对项目工期、造价和安全等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5 结语

总之,在岩溶较发育区域进行隧道施工,发生塌方风险较大。施工过程中,需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加强施工监控,发现存在岩溶时,应及时进行超前钻探,探明岩溶范围并采取有效的开挖支护方式,以避免和防止塌方,确保隧道施工顺利进行。本文通过分析隧道塌方的原因,提出处理和预防措施,希望能对隧道施工有所帮助。

[1]王 康,孙熔正,杨新安.充填型浅层岩溶隧道溶洞处理技术研究[J].华東科技大学学报,2018,35(3):23-28.

[2]张建军,马吉倩.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浅埋段塌方冒顶分析与治理[J].公路工程,2017,42(2):187-190.

[3]刘海蛟.谈隧道工程塌方地段的预防和处治措施[J].山西建筑,2017,43(32):148-149.

[4]周凤生.某公路隧道工程洞口段塌方冒顶的处理及洞口段CD工法浅论[J].低碳世界,2017(17):205-208.

猜你喜欢
工字钢掌子面塌方
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用技术研究
软弱围岩掌子面挤出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装配式建筑钢结构
隧道开挖对掌子面前方围岩影响范围研究
浅析岳家沟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现浇箱梁门洞支架荷载分析与计算
TRT6000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基于ANSYS对工字钢力学与疲劳损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