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台前幕后”做好地方两会报道

2021-06-15 04:14谈笑
对外传播 2021年3期
关键词:台前幕后稿件委员

【内容提要】每年年初召开的地方两会是新闻领域一场“年度报道大戏”。媒体可在会前加强策划、嫁接热点;会中通过“散装”变“拼盘”、提高站位、观察新气象等方式写就特色创意稿件;会后延伸热点,为全国两会做铺垫和预热。通过发力“台前幕后”三个阶段,做好地方两会报道。

【关键词】地方两会 新闻报道 台前幕后

地方两会报道是一座新闻富矿,对于各媒体尤其是全国性媒体的地方分支机构而言,是易出精品力作、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年度会议。记者可在会前、会中、会后这“台前幕后”的三个阶段做足功课,在年初就迎来报道“开门红”。

一、会前“幕后阶段”:加强报道策划 链接新闻热点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记者在进行地方两会新闻报道时,若只采取“等稿上门”“摘编报告”等旧有作业方式,甘当文件“二传手”,就很难跳出地方宣传的视野与语境。在会议开始之前,报道者可注意寻找海内外关注的热点事件,盯紧热点人物,带着热点问题上会,主动出击,不做“大路货”,多出“特色菜”“创意菜”。

2020年12月,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与之并驾齐驱的少林功夫距离申遗成功还有多远”成为近段时间的热议话题。中新社河南分社利用地域优势,将这一热点话题嫁接到两会报道。在当地2021年省级两会召开期间,分社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河南省人大代表、少林塔沟武术学校总教练刘海科和民革河南省委等,在《太极拳申遗成功了,少林功夫还有多远?》一稿中将相关观点进行展现。

2020年底,美国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坍塌,世界上只剩下位于中国贵州大山深处的“中国天眼”凝望宇宙。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于2016年9月25日在贵州平塘县克度镇落成启用。“天眼”如今已成为贵州的一张新名片,同时也是科技界、旅游界等各领域讨论的热点。中新社贵州分社《科普游“火爆”不扰“中国天眼”运行》一稿,便将地区热点带上2021年贵州两会,通过采访平塘县委书记、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等贵州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探讨由“天眼”引发的科学研究、科普旅游等相关话题。

粤港澳大湾区一直是近年来多地的地方发展热词。2021年地方两会期间,除中新社广东分社发出《广东推进“硬联通+软对接” 助大湾区建设开新局》《广深“双引擎”联动 谋划大湾区“双城记”》等稿件外,《港澳委员“问需湖南” 建言“拥抱”粤港澳大湾区》《江西拟多领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项目建设 深化人文交流》《“并船出海”共建“一带一路” 闽政协澳区委员建言澳闽“各尽所长”》《“港澳所长”对接“海南所需” 港澳委员建言海南自贸港发展》《“湾企”入桂对接东盟商机》等稿件亦體现了湖南、江西、福建、海南、广西等分社记者将此热词带上地方两会,传播代表委员对当地借力大湾区发展的建议。

福建省在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021年福建省级及多地市两会期间,《在闽台胞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台湾青年要把握发展机遇》《闽台融合不惧“疫”:贸易投资双增长 全面落实同等待遇》《厦门加快推进两岸交流融合发展》《福建漳州创新涉台司法服务机制 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等稿件就将两岸融合发展中的贸易投资、青年交流、司法服务等热点带上两会,借代表委员之口,给出更为权威的解读。

此外,《北京将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带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重庆壮大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数字经济实体经济融合》《“数字新云南”的发展新格局:构建中国与“两亚”市场间“战略纽带”》《广西自贸试验区构建面向东盟新型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四川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力争2022年规模超2万亿元》《2021年贵州预期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6000亿元》《建设国际数字之都 上海该如何“落子”?》《福建打造“数字应用第一省”》等关注数字经济的稿件,亦极富时代性和现代感。

综观近三年地方两会期间中新社播发的文字通稿,可看出许多记者正逐渐摆脱闭门造车的报道方式,在会前精心策划,链接新闻热点,写出了有想法、有专家观点、内容丰满的稿件。

二、会中“正式登台”:避免信息零碎 提升稿件站位

地方两会大幕开启之后,新闻报道正式进入“台前”发力阶段。记者可尝试做好“翻译官”,在宏大命题及地方性信息中寻找恰当的新闻表达方式,将重大方针政策转化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新闻事实,将文件语言转为平实客观的新闻语言,对地方两会审议、讨论、公布的内容和政策进行重新整合报道。

(一)“散装”变“拼盘”

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等相关报告是地方两会新闻报道的重头戏。几个省、几个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可以一个一个看,也可以综合起来看;一省一市里面的市县同样可以综合起来看,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差异点,进而设置出新的报道议题。“散装”变“拼盘”,可开阔报道视角,拓宽报道格局,增强报道的厚度和广度。

中新社旗下财经新媒体“中新经纬”在2019年1月播发了一篇题为《地方两会派发“红包”,涉及你的医疗、养老、收入、住房》的报道。这篇稿件写作上并不复杂,关键在于作者跳出了囿于一省一市报道《政府工作报告》的固有思维,综合地从几个省、几个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来梳理并设置议题:地方两会密集召开,推出一大波医疗、养老、收入、住房等方面的新政策,进而成文。2020年1月播发的《10余地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楼市政策,透露了哪些信息?》一稿,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各地2020年经济成绩单揭晓,包括福州、泉州、南通、合肥、西安在内的多座城市在2021年当地两会期间公开宣布加入“GDP万亿元俱乐部”。GDP数据是多地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内容,各地方分社均会播发当地经济发展数据。但若各地来稿均单独播发,未免略显分散。《江苏四地进入“万亿俱乐部” 山东贵州经济强劲复苏》《福州首入“万亿俱乐部” 安徽江西亮经济发展成绩单》等最终播发的通稿便通过“化零为整”的方式,将各地零散数据进行整合发稿。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到当地“十四五”各方面发展规划。各分社一般会选择拎取新闻点进行拆分发稿,此种发稿方式更适合网络资讯传播,对外通稿若也如此操作,会显信息零碎。中新社通稿中心作为通稿签发端,面对这部分稿件,及时恰当地运用“拼盘”的方式,将此类稿件进行综编整合发稿。如《中国地方两会密集召开 谋划“十四五”起步》一稿,便对江西、内蒙古、贵州、陕西、天津等地相关来稿进行信息筛选、整合、归纳,全面综合展示这些地方“十四五”起步方略,传播效果较好。《中国多地两会释新信号 “高质量发展”成热词》一稿对零散信息处理方式类似。此稿件抓住多地两会期间频繁提及的“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词,将安徽、内蒙古、江西等地将着力发展城市群建设、科技创新、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内容进行“拼盘”化处理,提升稿件内容的丰富性。

(二)升华主题 避免陷入“地方化”

在地方两会新闻报道中,有时仍会出现一些“一家之言”的稿件,内容较为单薄,分量不够,通过简单“拼盘”难以实现对稿件的增色。此时,做好这些稿件的增值和“翻译”工作,使之更显厚重则尤为重要。

中新社新闻产品主要聚焦海外华侨华人关心的话题,相关报道应跳出地方看地方,站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视角来看地方。老工业基地发展、“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生猪稳产保供、生态治理……这些成为2021年地方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关键词,若单独发稿极易同质化,通过简单“拼盘”将其归拢又略显牵强。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词语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中國地方两会热题“迭代” 折射发展新径》一稿以此为思路,将辽宁、贵州、浙江、湖南、青海等地两会稿件进行综编,既避免单篇稿件陷入地方宣传化,又使整篇稿件主题有所升华,体现中国发展新思路。

此外,2019年、2020年、2021年地方两会报道中,《中国各地上演招商引资大比拼》《地方两会释放2020年楼市信号:“稳”字当头 发力旧改》《中国多省政协委员履职进入“云时代” 无缝对接社情民意》《中国多省两会首设“代表委员通道” 展现地方开放自信》《中国多省市政府工作报告摆问题析风险 专家:显清醒认知》等稿件,均是记者尝试跳出地方看两会,综合梳理全国普遍出现的新现象、告别“单打独斗”的成果,稿件兼具厚度和新闻性,在避免地方化的同时,也提高了站位,可资借鉴。

(三)善于发现地方两会“新气象”

各级两会是地方每年的固定动作,尽管未必能“岁岁年年人不同”,但是如果用心观察分析,记者还是可以在地方两会中发现新气象。比如,2019年地方两会召开期间,河南、云南、广东等地效仿全国两会做法,首次开设“代表通道”“委员通道”,中新社各分社抓住这一新气象,《广东两会首设“代表通道”:聚焦东江水保护、潮剧传承》《云南两会首设“委员通道” 独龙族委员话家乡“一步跨千年”》等稿件,就将潮剧传承、少数民族发展等地方关键词与两会相结合。

《基层官员“带货”风刮进中国地方两会》《“村播”风潮兴起 成中国地方两会热词》等稿件,抓住了2020年多地两会召开间隙,多位基层官员跨界直播“带货”,提升扶贫产品知名度的新现象,通过采访代表委员和相关专家,表达了试水直播或是营销扶贫产品的一种好手段,但脱贫攻坚更需关注线下的真行动等中心思想。

当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仍处关键阶段,“云端履职”成为特殊时期多地2021年两会的新现象,《重庆“两会”港澳政协委员将“云端”履职》《河南“两会”住港澳地区省政协委员不出席 可远程协商履职》《疫情阻隔履职脚步 香港委员抱团“云”参会献良策》等稿件便抓住这一特点,介绍了重庆、河南等地在今年两会期间,针对疫情防控采取的严控会议规模、压缩会期、减少上会媒体、成立两会疫情防控工作组等措施。

三、会后“不谢幕”:提高预测意识 预热全国两会

各地两会闭幕之后,“台前”阶段暂告一段落,但会后的“幕后”阶段仍可有所作为。记者可以提高新闻预测意识和延展意识,对会议相关热点进行进一步地了解和研究,为全国两会的报道做好铺垫和预热。梳理各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2019年、2020年、2021年多地政府工作报告关注和聚焦的热点主要有:大篇幅为民企“撑腰”;着力比拼营商环境;重视派发民生“红包”;为刺激消费出招;为文化建设出招;聚焦落实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提出强化省会担当;AI、5G等新基建成投资重点;多地注意摆问题、析风险,强调底线思维、防范风险;新能源汽车进入“洗牌期”;VR产业发展;老工业基地发展;“十四五”发展规划;高质量发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等。这些议题、问题既然被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所聚焦和关注,势必也有较大几率成为全国两会的焦点和热点。此外,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既然如此重视这些议题、问题,后续必然要有举措,这也需要我们加强新闻延展意识,积极捕捉第二落点,及时跟进相关后续举措。

欲唱好地方两会报道这场“大戏”,就要把握好会前、会中、会后三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策略。此外,记者更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站位。除必要的程序性报道之外,要以“挖宝人”精神对地方热点和会议亮点进行深入挖掘采访,同时利用媒体自身优势,做出真正有风格的报道。

谈笑系中国新闻社通稿中心编辑

责编:李倩

猜你喜欢
台前幕后稿件委员
我的问题③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看望委员、代表
台前幕后的点滴记录
星彤的台前幕后
陈道明越俎代庖
台前幕后 ——原载“伊朗漫画网” ▲
新一轮机构改革台前幕后
代表、委员风采录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