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ACK模型下区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能力的提升策略

2021-06-15 14:55李春燕
教育界·下旬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学能力信息化

李春燕

【摘要】文章从区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能力现存问题入手,立足TPACK模型,分析了TPACK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指导意义,提出了“学、思、行、省”的混合式发展策略,促进区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TPACK;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指出:“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已初步显现,但与新时代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面对信息化2.0时代的新要求和挑战,我们中小学教师该如何提升自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能力?笔者在前期对区域中小学学校信息化调研、现代化达标督导以及组织信息化相关赛项的统计和数据分析中,对本区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能力的现存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提出基于TPACK模型,开展“学、思、行、省”混合式发展策略,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能力的现存问题

随着“三通两平台”建设的不断完善,现代化达标信息化督导工作的推进以及全国一师一优课活动的推广,区域中小学教师已基本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思维。但技术融入教学的过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等还相对滞后,无法紧跟信息化教学发展的需求和变革趋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教师知识技术整合能力不足

信息技術与教学融合是教师将自身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和教学方式方法不断融会贯通的整合过程,不是简单叠加信息技术于教学环节的形式,即搞教学而非玩技术。然而有些年轻教师因为缺少实际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把握不精准,缺少知识的拓展和外延,反而过分追求技术手段的视听效果,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年纪大的一些教师又对新技术望而却步,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再者就是教师对于技术知识理解不深,很难使用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模式较为单一

一提到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人们往往就会想到“PPT+投影”的多媒体教学组织形式。该形式确实能给课堂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和精彩的呈现方式,让教师的工作变得轻松,但对于学生学的模式、学的方式没有带来多大变化,教学效果也不是很明显。信息化教学能够让教学变得更智能,更聪明,更有效地促进、帮助学生学习。

(三)驱动创新应用的教学评价尚需完善

在针对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评价机制上,很多学校缺少对于教师队伍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考评机制,多是传统的、制式化的教学考核,没有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知识融合能力、教学反思评价能力等出台多元化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政策,客观上影响了教师开展新技术学习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研究,不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二、TPACK模型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指导意义

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在舒尔曼的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理论模型。该理论强调技术应融合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去,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能力的发展。

作为教师,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CK),其次需要具备教学法知识(PK)。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要将技术(TK)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把技术和学科知识整合的能力。如图1,这种整合或者融合需要基于具体的教学情境,比如充分考虑各种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学生的培养目标、知识水平、学习经历、学习态度以及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水平和因素等。

对于整合技术的内容表征TC而言,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技术对传统的知识表现通过重新表征的方式,为学习者呈现全新的表现形式,这也是教学内容重构的一个过程。其目的:一是便于学习者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学习;二是服务于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三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难点、重点和不好理解的内容。

三、提升区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能力的具体策略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科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情境因素的不同都会影响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师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更好的教学是一个思考、体验和改进的过程。基于以上分析,在TPACK模型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采用“学、思、行、省”混合式的发展策略,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模式,通过学习、反思及实践动态地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能力,从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是“学”,包括更新教学理念,整合知识、技术与方法。随着时代的变迁,教学环境、学习者都在发生改变,我们的课堂进入“富媒体”时代,既要利用各种网络资源、网络课程加强自主学习,特别是学习TPACK模型的内涵和特征,指导帮助我们开展信息化教学,也要通过参加各级各类专业能力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及教学融合大赛等,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落实到具体的教与学过程中,就是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设计者。

诚然,信息化教学离不开技术,技术是与学科融合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同时我们要清楚,信息化教学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而非技术。因此,教师可以利用TPACK模型对诸多信息化教学工具进行利弊分析,通过挑选合适的现代化教学工具来支持和改进传统教学。

其次是“思”,即教学重构、教学创新的过程。利用技术进行教学或者整合技术的教学策略实质上就是一个利用技术进行问题求解的过程,根本目的就是为特定情境中的教学问题寻找优化的技术解决方案,这也是TPACK模型的内涵所在。当信息技术与时俱进地融入课堂中,教师必须清楚:为什么要使用这种技术?这种技术的使用与教学目标还有待解决的问题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做才能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手段也可以解决,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解决更有效。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知识和教学法三者融合,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景中带着问题学习。所以教师不应仅仅关心技术的功能,还必须统筹考虑技术与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景的有效结合。

再次是“行”,即创新应用、实践研究的过程。“学思践悟,知行合一。”我们说技术整合的目标是寻求恰当的整合技术方案来解决教学问题,然而教学中技术整合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比如我们学习借鉴别人的优秀案例,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反而效果平平,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经历、学习态度和教师的专业能力都截然不同,所以现实的教学中技术整合很少有固定的规则可以适用于各种情景和案例。利用TPACK模型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可以帮助教师明确在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改完善解决方案,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

第一,在教学设计上,我们要变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利用多样的信息技术构建真实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学习者的兴趣激发度等,确立教学目标。

第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们可以利用TPACK模型进行系统课程设计,選择并合理使用技术。

最后是“省”,即注重信息化教学实践与反思评价的结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通过持续地反思,才能批判性地认识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有效性和价值所在,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利用TPACK模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也必须与时俱进,更加多元,包括:评估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环境设计者、活动创设者等角色身份的转变是否准确;衡量教师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及教学法的融合能力是否到位;评估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及教学实践应用价值等。

综上,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要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能力,解决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可以有效利用TPACK理论促进教师在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和教学方式方法上的不断整合,运用“学、思、行、省”混合式发展策略,持续渐进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王燕.TPACK视阈下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3):117-122.

张倩.信息化教育时代基于TPACK模型的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31):103-105.

史先红.基于TPACK的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深度融合策略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08):41-44.

猜你喜欢
教学能力信息化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