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祥
小说讲述了一个纯洁无瑕的愛情故事,不敢说美到极致,却感动读者。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一个让人困顿无奈又心无杂念的时期。
感谢作家让我们又一次体验到了那个时期的爱情,那种没有杂质且纯粹,山泉一样清冽甘甜的爱情,闪烁着朴素真挚人性的光芒。或者说,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美的、与世俗庸常格格不入的爱情。然而,小说写的却是悲剧,刺痛人心最柔软部位。因此,掩卷之余,既让人感叹又让人浮想联翩。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国际形势波云诡谲,我国作出了“三线”建设决定。其中,代号为3202的太焦铁路,担负着连通华北和中南地区的重要作用。为了使这条战备铁路线具有保密性,战时发挥重要作用,从开工、建设,到开通,对外都未做任何报道,就连在铁路运行图上都未做出任何标记。这条铁路线,蜿蜒在巍巍太行山深处,沿途沟壑纵横、危石重重。当时的工程建设,多数还停留在人工时代,仅有的一部分机械装备,几乎都用在了对外公开且修建更为急迫的成昆等铁路线上。所以,3202铁路上大量施工任务,都是靠建设者用铁锹、?头、钢钎、铁锤、手推车等简陋而原始的工具完成的。但是,他们没有退缩,风雨无阻,历时十年,终于在峭壁林立的太行山中,建成了这条秘密铁路。让它与同蒲、京包、石太、京广以及陇海等主要干线相连,并在接下来的和平年代,启用了自己的正式名字——太焦铁路。
当年铁路建设尤其战备线,都是在这样艰苦环境下完成的。小说只是反映了当时的一个侧面。年轻的铁路建设者和其他人一样,都有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对爱情的追求,他们有思想有性格,血气方刚。
当然,小说表达的绝不仅仅是爱情。表面看,“我”和英子的爱情,只是个人故事,但是作家却将这故事写到了哲学层面,上升到了一个高度,一个足以使人感动和信服的高度,并将故事沉浸在那个时期的大背景下,这样,就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让今天的读者知道,爱情只不过是发生在太焦铁路上众多故事中的一个小片段。通过这个小片段、小缩影、痛彻心扉的故事,感受无数铁路职工对自己所守护线路倾注的情感,以及与故事浑然交融的那个时代的青春气息。这才是小说真正想要完成的使命,或者说,这才是小说想要达到的目的。
优秀作家都是这样,通过小说,将读者卷入自己精心编织的故事中,让他们领略一个神奇、不可思议或者从未感知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