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普通人,我们往往拥有一种倾向,就是将自己所处的时代看成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英国作家伊安·莫蒂默(Ian Mortimer)在《變革的世纪》一书中,就曾对每个百年的时代注脚进行过如下总结:11世纪最重要的东西是城堡,12世纪是法律和秩序,13世纪最重要的发明是市场,14世纪最大的变化是瘟疫,15世纪是哥伦布,16世纪是个人暴力的减少,17世纪最关键的是科学革命,18世纪是法国革命,19世纪是通信,而20世纪最重要的变革是对未来的发明。
相比之下,说21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显得并不为过。这不仅仅是因为你我身处于这个世纪,更多是由于当我们循着前人的历史遗迹,试图去解释和定义一些事关未来人类共同体的重大命题时,发现当下竟是不知所措的。
从气候变化到流行病,从基因技术到人工智能,从大国博弈到超级智能,从赛博朋克到平行宇宙,几乎每个领域都出现了由于微小的变量而引爆关于世界认知的巨变。当“以史为鉴”不能为后来者锁定一种面向未来的价值路线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才是我们最大的危机与挑战?
刘润在《商业简史》一书中曾提出过企业家人群日常所面临的两类困扰:“这件事值得做吗”,抑或“我正在做的这件事有前途吗”。而在刘润看来,企业家们问错了问题,他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在那个注定辉煌的前途里,有我的位置吗”。
什么意思?
解释成大白话——或许也可以作为《中欧商业评论》存在的理由之一——就是“商业毫不关心你的方向,而你必须关心商业的方向”。顺应了方向。前方就是你我的星辰大海;否则,就会成为逆水而上的鱼,费尽所有力气,依然在原地打转。
在此,企业是一条鱼,而商业则是环绕着鱼的水。“因为相信,所以看见”的前提是认知先到。这也是本期《中欧商业评论》之所以关注“双循环”的出发点之一。这一选题我们在半年前就已开始启动,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国际关系的多舛,以及市场焦点的波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并且意识到“方向”有多重要。
谋大势、选赛道、定决策。对企业来说判定方向才能作出价值选择,而选择本身比盲目的努力重要万分,三者的顺序亦不可颠倒。而作为2021年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国家战略,“双循环”究竟具备哪些深刻的内涵?企业又该如何破风起航?我们特别邀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国家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总理座谈会专家刘胜军博士给出了各自的解读。期待看完本期焦点的你,会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