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民生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基本经验

2021-06-15 03:24张远新吴素霞
江汉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民生中国共产党建设

张远新 吴素霞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中国人民谋利益、谋福祉的政党。党成立百年来领导民生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党领导民生建设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21—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放型”民生建设;第二个阶段(1950—1977),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生存型”民生建设;第三个阶段(1978—20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基本小康型”民生建设;第四个阶段(2012—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小康型”民生建设。党领导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可总结为: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指导;必须坚持用发展的手段来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持用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民生;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举措。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民生建设;历史考察;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D251/D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1)05-0005-07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①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争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历史。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领导民生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深入考察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领导民生建设的历史进程,总结其基本经验,将有助于我们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宗旨,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的基本规律,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民生建设。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民生建设的历史考察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即投入到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伟大事业中。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内忧外患、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之际,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实现人民幸福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持续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努力,艰苦奋斗,使我国的民生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百年来党领导民生建设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1921—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放型”民生建设

民生建设是以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和人民解放为前提,没有上述条件,民生就不可能得到保障和改善,人民也不可能过上安宁富裕幸福的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残酷统治,民族、国家处于山河破碎、战乱不已、积贫积弱的危难中,人民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老百姓的性命已难保,何谈保障和改善民生,更遑论过上好日子。1921年7月,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谋幸福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从此,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贫穷落后、民不聊生的旧中国在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领导下,开始了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对象,以争取民族独立、新中国建立和人民解放为目的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时,也开展了以实现“人身解放”、改善人民生活为内容的民生斗争和民生建设。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民生斗争和民生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一大纲领提出,要“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消灭阶级”②,蕴含了实现共产主义、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和保障民生的崇高使命。党的二大明确提出现阶段的革命纲领是反帝反封建,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指出中国广大农民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③,从而进一步明确了革命的对象、力量和目标,重申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为人民谋利益的神圣使命。在党的七大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明确为党的唯一宗旨并写进了党章,再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争民生、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信念。毛泽东也多次强调,要关心群众生活,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就明确指出:要“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④ 1942年12月,毛泽东又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⑤ 1944年9月,毛泽东再次强调:“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⑥ 这些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生斗争和民生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在上述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的同时,大力开展民生斗争和民生建设。一是领导中国人民同敌人进行坚决彻底的革命,全力以赴推进“解放型”民生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军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实现了人身的解放和自由,“解放型”民生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同时,也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政治前提。二是实行土地革命,以求改善群众生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苏区革命根据地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又先后发出和实施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和《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和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到1948年秋,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1亿人口分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民生活得到保障。三是积极组织生产,发展经济,努力保障人民生活。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把土地分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组织耕田队、互助社帮助群众克服缺乏耕牛和农具的困难;建立消费合作社,方便苏区军民生活;发展对外贸易,购买所需物资,尽力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抗战时期,我们党又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发展农业生产;实施了减租减息、互助合作;大力发展工商业,发展合作社经济;发展金融事业,繁荣边区经济等,着力解决解放区军民的民生问题。解放战争时期,亿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生产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力发展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促进物资流通;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货币,统筹贸易,建立经济法规等,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和生活供给。四是注重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军民的文化水平。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普遍建立了各种半日制学校、夜校、补习学校或识字班,对军民进行基本的文化教育。苏区还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列宁师范学校等,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着力培养干部和专门人才。工农群众开始获得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延安时期,我们党非常重视文化教育。首先重视中小学教育,颁布了《实施普及教育暂行条例》,确保陕甘宁边区的普及教育。其次重视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先后创办了鲁迅师范学校、边区师范学校等师范学校和陕甘边军政干部学校、安吴青训班等职业学校,培养教师和专门人才。再次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和干部教育,先后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抗大)、陕北公学、延安马列学院、中共中央黨校、延安大学等20多所干部学校,不仅为我党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抗日人才,也大大提高了解放区军民的文化水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的民生建设,与革命斗争、争取胜利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一时期,我们党一方面领导人民在为民族独立、新国家建立和人民解放殊死斗争,这既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地实行土改、组织生产、发展经济,加强民生建设,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了革命斗争与民生建设的相互促进和有机统一。“解放型”是这一时期民生建设的重要特征。

(二)第二个阶段(1950—1977):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生存型”民生建设

新中国初期,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过来的是一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资奇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工厂倒闭,失业众多;经济崩溃,民不聊生。1949年同民国以来的最高生产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粮食减少约25%,棉花减少约48%,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⑦ 如何尽快让人民告别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苦日子,改善人民生活,成为摆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毛泽东多次指出:“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我们的国家……人太多,这么多人要吃饭,要穿衣,所以现在还有不少困难。”一定“要把衣、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⑧ 可以說,让中国人民都吃上饭、吃饱饭,是毛泽东的朴素愿望,也是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民生建设的主要目的。

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制度:一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制度基础;二是制定了新的教育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共同纲领》第41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⑨,规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先后出台了《高等学校暂行规程》(1950年)、《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1952年)、《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1950年)等文件,规范了大学、中学、小学和业余教育;三是出台了一批医疗卫生规章制度,如《关于健全发展全国基层医疗组织的决定》(1951年)、《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专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1952年)等,对于保障人民健康发挥了巨大作用;四是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1950年)、《中国人民救济总会章程》(1952年)、《复员退役军人安置暂行办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1年)、《职工生活困难补助办法》(1956年)等文件。这些制度,为这一时期民生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党和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建设的措施,直接推动民生的发展。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努力增加广大职工和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打击投机资本,稳定物价,结束了人民自抗战以来连续十二年因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所导致的痛苦生活;实行土地改革,使全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约七亿亩土地⑩,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净化社会风气;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促进生产和民生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事业,竭力满足人民的迫切需要等,这些举措符合实际,针对性强,有力地推动了建国初期我国民生事业的发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国内外形势和“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由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到位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在“以粮为纲”、“以钢为纲”、“备战为纲”等“左”的方针指导下,党在民生建设问题上也陷入了误区,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忽视发展生产力;不是以农、轻、重为顺序发展,而是以重工业优先;忽视农业、农民利益等,对我国的民生建设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第三个阶段(1978—20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基本小康型”民生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也开启了我国民生建设的新征程。这一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一方面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民生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制度,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努力推进我国民生向基本小康发展。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他一生都热爱人民,尊重人民,相信人民,关注人民的利益。他明确指出,重视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我国的民生建设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中国式的民生发展道路;党和政府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把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胡锦涛提出,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11}。这些民生思想和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民生建设提供了指南。

在上述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民生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打牢物质基础。实行改革开放,积极深化民生体制机制改革,为民生发展提供动力。制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民生建设。实施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富民政策。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持久的民生需求。取消农业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等。这些民生措施比较系统,既注重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又注重民生发展的步骤和目的,对保障和改善民生起到了直接和有力的作用。

与此同时,党和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民生建设的法律法规,保障民生发展。教育方面,恢复高考制度,给人民群众提供了通过平等竞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以国家意志推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颁发了《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1978年),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颁布了《职业教育法》(1996年)、《民办教育促进法》(2003年)等法规,规范了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发展。就业方面,发布了《关于积极试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1983年)、《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1986年)、《劳动合同法》(2008年)等文件,启动企业合同用工制度改革,保障职工多方面的权益;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2002年)、《就业促进法》(2007年)等规章,积极促进就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医疗方面,颁布了《公费医疗管理办法》(1989年),扩大了公费医疗的范围;发布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2003年)、《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2010年)等文件,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方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1998年)、《失业保险条例》(1999年)、《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2007年)、《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09年)、《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09年)、《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2009年)等文件,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这些民生规章抓住了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重点问题,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四)第四个阶段(2012—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小康型”民生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这一时期民生建设的首要目标。在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生建设的新思想。从理念上看,要恪守党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2},坚守公平正义的原则。从目标上看,不仅要实现“七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更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原则上看,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公平正义,惠及全体。从思路上看,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13}。这些思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民生建设提供了指导。

这一时期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生建设的规章,为民生发展筑牢制度根基。教育方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2016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2017年)、《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7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年)等文件,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医疗方面,出台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2015年)、《“十三五”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规划》(2017年)等文件,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保护人民健康。社会保障方面,施行了《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2014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2014年)等规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就业方面,中央先后印发了《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重点任务分工方案》(2015年)、《“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2017年)等文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就业带动产业。扶贫方面,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2014年)、《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2014年)、《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年)、《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2016年)等规制,全面指导、部署扶贫脱贫工作。这些举措的出台,表明了党领导的民生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这一时期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略举措,加强民生建设。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公共资源均等化”的教育改革步伐,让孩子们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积极推动医疗保障制度的全民覆盖工程,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强化社会救助的制度安排,织密民生安全网的“网底”。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形成橄榄型的分配格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民生建设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的跨越。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带领中国人民在民生建設领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探索和创新,形成了一幅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波澜壮阔的民生画卷,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生建设不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对我们今后推进民生建设乃至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民生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迪作用。

(一)必须坚持党对民生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民生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利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民生建设是一个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关系千家万户,需要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科学施策、艰苦奋斗、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效,这就必须坚持党对民生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一百年来,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民生建设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党对民生建设的领导主要体现在:一是明确民生建设的正确方向,即确定了我国民生建设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幸福的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制定民生建设的大政方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提出了革命与生产相结合、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等方针政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制定了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发展生产等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党实施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提出了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针政策,这些大政方针对各个时期的民生建设起到了直接的指导作用。三是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民生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是打倒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解决人民的解放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是实行多个五年计划,加强建设,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人民的基本小康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人民的全面小康问题。党成立百年来,我国民生建设在一步步推进,一步步提升。四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民生内容繁杂多样,涉及人民生活方方面面,是综合性非常强的事务,因此,党和政府需要从人、地、财、物等各方面予以统筹协调,才能抓紧抓实,抓出成效。百年来,正是由于党的杰出领导,中国民生建设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才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离开了党的正确领导,没有统领,没有协调,没有规划,一盘散沙,毫无章法,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民生建设提供价值引领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原则的问题,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产阶级世界观、价值观和资产阶级及一切剥削阶级世界观、价值观的分水岭。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它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因此,在民生建设中,党始终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方面必须以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民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民生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关注民情、致力民生,为民造福,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激发人民建设民生的内生动力,引导广大群众依靠自己的勤劳双手和聪明才智促进民生建设和民生发展。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生建设正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的引领下不断推进和提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和依靠人民进行“解放型”民生建设,使人民获得了解放和尊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和依靠人民开展“生存型”民生建设,初步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党领导和依靠人民加强“基本小康型”民生建设,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领导和依靠人民推进“全面小康型”民生建设,人民生活实现了全面小康;现在正在向更加美好的生活阔步前进。百年来党领导民生建设的实践历程清晰表明,我们党是真正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一方面,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别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不仅要让人民站起来,而且要富起来、强起来。另一方面,党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勤劳和智慧推动民生建设。百年来党领导民生建设的实践进程及其成就,极大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理念。

(三)必须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指导,为民生建设提供正确指引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和指南。民生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以科学的民生理论为指导。在中国进行民生建设,就必须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指导。这是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生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形成了丰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各个时期的民生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毛泽东指出,民生建设首先要关心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解决好人民群众的衣、食、住、用、行等问题,特别是吃饭问题,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民生建设还要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的问题,这些思想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民生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导。邓小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贫穷,实现小康,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致力于民生建设,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江泽民提出,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胡锦涛认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这些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民生建设提供了有效指导。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党同志一定要恪守党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这些论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民生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总之,民生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中國化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指导,同时,民生建设的每一步推进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我们应随着民生实践和事业的发展,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和引领新的民生建设。

(四)必须坚持用发展的手段来解决民生问题,为民生建设提供基础和关键

民生问题,说到底还是经济问题和发展问题。民生的保障、改善和提升都需要经济发展来提供强大物质基础和实力。没有经济发展,解决民生问题便是一句空话。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深谙唯物史观这一基本原理。毛泽东早就指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认为,发展是第一要义。习近平重申,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发展来解决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军民,一边进行革命,一边发展生产,尽力改善军民的生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有计划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努力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党启动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人民生活达到基本小康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们党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为人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进一步筑牢了物质根基。因此,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动力和关键。展望未来,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要牢牢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个性化的民生需求。

(五)必须坚持用制度来规范和建设民生,为民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规范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民生建设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涉及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环境、安全等方方面面,也一定要有制度作规范和保障才能顺利推进。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用制度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并逐步制定健全了一系列民生制度,有力地保证了人民安居乐业。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等规章,推动民生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政府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等规章,保护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又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费医疗管理办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保障人们生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党和政府制定、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十三五”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等一系列法律规章,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说,正是这一系列制度创新和制度实施,使我国的民生建设获得了良好的制度支撑,有效地促进了民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展望未来,我们不仅要进一步加强民生制度建设,还要坚决破除妨碍民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民生保障制度体系,推动民生建设更高质量的发展。

(六)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加强民生建设,使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到实处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它是推进民生建设的手段和方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实施了土地革命,实行民主新政、开展大生产运动等举措,推动民生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土改、恢复和发展经济、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工业化等重要举措,有力地促进了这一时期我国民生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党通过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的政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措施,积极建设民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通过实现教育公平、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举措发展民生,使这一时期的民生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使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落细、落小。

综上所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斗争和民生建设经历了从“解放型”到“生存型”到“基本小康型”再到“全面小康型”的层层递进、不断提升的发展进步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到2020年底,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了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这一百年里,中国的民生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人身实现了解放,获得了尊严和自由;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改善;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长足进步,国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社会保障不断加强,织就广覆盖的民生安全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这一切辉煌成就,极大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注释:

①{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73、35页。

②③⑦⑩ 参见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7、332、326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137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⑧《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318、78页。

⑨ 王生玉:《中国教育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页。

{11} 《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42页。

{1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奪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21页。

作者简介:张远新,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37;吴素霞,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上海,200237。

(责任编辑 张卫东)

猜你喜欢
民生中国共产党建设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寒露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民生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