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梅 薛飞
儿童与成人之间、儿童各年龄段之间有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儿童的尊重,首先应该是对其年龄特征的充分理解。幼儿园工作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以说“游戏就是儿童的生命”。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区域游戏以及主题活动课程建设过程中,游戏化是一条贯彻始终的主线。儿童需要丰富的游戏机会,在游戏中,他们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与身体活动来建构知识。游戏化教学内容的核心应该是为孩子提供激发好奇心和建构自我成长的机会。在以生活实际体验为核心的课程建构过程中,应该谨防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游戏化的流失”。
1.关注游戏中儿童的视角
幼儿探究学习要求教师由仅注重教的方式转变为注重幼儿学的方式,注重对幼儿探究能力、学习能力的发现、重视和培养。
游戏化教学始于好奇,强烈的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幼儿在婴幼儿时期以自己为中心进行探索性学习,因为其强烈的好奇心和好动的天性使然,他们总是想通过触摸等方式来达到探索周围环境的目的。在“摸摸”的过程中,他们探索发现新事物,并与同伴分享,这样,学习活动就成为一个富有生气、充满乐趣的游戏化教学探究活动。
例如,大二班开展了“好玩的迷宫”主题活动。孩子们在幼儿园的小栅栏里玩迷宫游戏时发现,这个迷宫太简单了,对他们来说没有挑战性。于是,幼儿们要自己建造一座迷宫。在建造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了创造迷宫游戏的快乐和智力挑战带来的成就感,丰富了关于建筑材料的知识,同时,学会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能够使用测量工具等。“好玩的迷宫”源于幼儿熟悉的迷宫游戏,儿童并没有停留在原有游戏的体验中,而是创造性地丰富和扩展了游戏的形式和内容。教师从幼儿最初的興趣和需求出发,让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知识和经验,幼儿主动探究、自主构建、自由想象、积极动手的学习品质在游戏化的主题推进过程中得到发展。
2.关注游戏化教学的生活化
创设游戏环境,关键是把对知识的期望与对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理解联系起来,以支持儿童的游戏。以游戏为中心的课程要有一个具有多种开展自发游戏可能性的场所,空间可以根据游戏的具体情况而改变。
游戏化教学的生活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游戏化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另一方面是游戏化教学应自然渗透于一日生活中,让幼儿置身于能够产生游戏化教学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活动需要的材料,进一步激活幼儿的探究兴趣,使他们的探究活动更为丰富和深入。要提供可操作、可选择、可变化,有吸引力、有创新性,适合幼儿发挥想象、激发思考的材料,根据游戏化教学内容精心布置探究环境,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例如,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问候小白兔”的游戏活动,鼓励幼儿主动与小动物互动,愿意与小兔子做朋友。将小兔子的游戏情境迁移到班级当中,开展“喂喂小兔子”“和小兔子打招呼”“小兔子爱吃什么”等游戏,发挥小班幼儿的想象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3.关注幼儿的感受与发现,提供游戏化的评价方式
在游戏化教学中,幼儿有意义的探究性学习不仅包括对物体的直接操作,而且包括对操作和探究过程的反思。教师不仅要鼓励幼儿在游戏化教学活动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更要鼓励幼儿动口,以及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游戏化教学探究过程,在表达过程中发展分享、合作等品质,体会探究的乐趣。同时,教师在幼儿的探索和表达过程中,要及时掌握幼儿的发展自我认知经验,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评价。
例如,在中二班开展的“棒棒银行”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一起引入“游戏货币”的实物概念,在班级设置了与交易游戏相关的游戏环境,如幼儿自己设计的“取款机”“银行卡”“小银行”“个人钱包”等。根据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如“准时到园不迟到”“主动帮助他人”“睡觉不打扰别人”“自觉保护环境”等具体维度,通过幼儿自己、幼儿之间、师幼之间、家园合作等方式开展评价,幼儿可以获得游戏货币,利用自己“挣来的钱”,在班级主题区域“自助餐厅”“美工区”“建筑区”“班级图书馆”等游戏情境中进行消费。这种“货币”游戏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不同年龄段幼儿在数学、语言、社会性领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在富有趣味性的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中正面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灵活运用生成性的游戏化评价策略,使得评价与班级主题、区域游戏内容自然衔接。游戏中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对幼儿行为结果的单向评价,更加注重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科学评价与及时支持引导。■
本文系教育部科技司2020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之“学习科学与游戏化学习实践共同体”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