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
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状态是这样的: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是有安全感的,这种安全感来自于对老师、对同学的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是能够自信表达的,这种表达来自于对自己观点的一种认可与阐述;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是能够不断质疑的,这种质疑来自于对教材、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和体验。
安全感、自信表达、不断质疑,要达到这样的理想样态不难,难的是每一位教育者是否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时空,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翱翔,发展思维,绽放心灵。课堂是师生教与学交互的场所,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没有思维的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如果让思维之光照亮课堂,也就照亮了学生的前行之路。
梁漱溟先生曾经提出思维的八层境界——“形成主见、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融会贯通、知不足、以简御繁、运用自如、一览众山小、通透”。我一直在思考,教学生六年应该达到第几层境界,细细琢磨,我们或许连第一层境界也未曾达到,这岂不是一件憾事。
让思维之光照进课堂,需要教师的大情怀。一个有情怀的教师会想象学生学习时达到的理想境界,有了这样的胸襟,学生便获得了心灵的滋养。
让思维之光照进课堂,需要教师的使命担当。安于现状还是放眼未来?居于一隅还是海纳百川?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尤为重要,要做一个有担当的教师。
让思维之光照进课堂,更需要教师的专业引领。扎实的专业基础,钻研教材的态度,开放的课堂样态,鼓励与欣赏的目光……
让思维之光照进课堂,还需要教师葆有学生心态。要像学生一样充满好奇,站在学生和教师的双立场去思考问题,让学习持续发生、真正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让学生有思、有悟、有获、有感。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在《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一书的序中提出:“没有思维,知识就是空洞的,是没有活力的,没有生命力的。”知识型课堂向思维型课堂转变已是大势所趋,如何让思维之光照亮课堂,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选择与判断,形成主见;唤醒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珍惜思维原创,培养高阶思维技能,这都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教师一生所追求的境界。
编辑 _ 汤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