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铁空间的文化性设计

2021-06-15 20:28潘奥芸傅伟伦
艺术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城市地铁文化传播空间设计

潘奥芸 傅伟伦

摘要:城市地铁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地铁作为城市文化的一种载体,其空间文化建设对传递城市文化有着重大意义。基于现代人们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地铁作为常用的公共设施,其建设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本文通过分析南京、伦敦、莫斯科三个城市典型的地铁案例,探索地铁空间文化性设计传播城市文化的多重形式及意义。城市地铁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呈现出综合性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城市地铁;空间设计;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TU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2

地铁是当前蓬勃发展的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城市飞速发展建设的同时,不断打通城市的“奇经八脉”,可以说地铁早已与城市密不可分,成为城市的精神之根。

19世纪80年代,世界第一条地铁线路在伦敦开通,首先完成了人们便捷出行的需求。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不断扩张,乘坐地铁的人越来越多,地铁的空间逐渐扩大,随之地铁空间的设计开始迎合人们越加多元化的需求。如今地铁已成为城市的一个缩影,地铁建设更是被赋予了艺术期待,莫斯科地铁的艺术殿堂就是基于地铁建设之初苏联领导想要发扬城市文化的想法而打造的[1],随着时间迁移,那些富有审美意味的空间设计早已成为城市文明的凝聚,无时不彰显着城市的精神品质。城市地铁的文化空间建设在人与城市之间搭建起一座真正的心灵桥梁,成为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名片[2]。

1 城市地铁空间文化传递形式

城市地铁空间建设往往有着很强的城市区域文化性,一些地铁发展历史较久远的城市更是有意识地将文化建设渗透到地铁建设中,以创造独具魅力的公共空间[3]。其中南京、伦敦、莫斯科三个城市的地铁建设比较具有代表性,通过研究归纳,会发现地铁建设主要是在视觉感受、氛围营造和事件互动几个维度上对城市文化进行着重刻画,采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向乘客传达城市的内涵与历史个性的独特之处[4]。

1.1 城市地铁的图形化传播

城市文化本身拥有着深厚的内涵,城市地铁的空间文化更是离不开最直接的系统化符号的表达,符号作为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5]。一方面,符号是可感知的直观的形状表达;另一方面,符号是精神意义的载体,社会文明的具象呈现[6]。在一个极大的城市空间中归纳总结和展现城市的历史、性格、特色文明,使得人们的读取更加方便快捷、明晰精准是极为重要的[7]。

就伦敦来说,地铁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得城市中的人们急需一个鲜明的视觉形象以迅速找寻地铁的位置。因此,伦敦地铁的图形化标志就诞生了,伦敦地铁的标志由简单的环形和长方横条组成,其中圆环为红色,颜色鲜明容易辨识,象征着车轮及圆形隧道,而中间蓝色横条内标注了每一站的站名,使得这个由纯粹的几何图形拼贴起来的标志有了更加明确的指示意义。通过这种特征形象的转换,伦敦地铁标志不仅是地铁的代名詞,而且在图形化的大框架下,随着内部标注站名的改动,标志也成为了地铁的导向符号之一,由此打造出伦敦独有的文化符号[8]。

这样的图标不仅出现在地铁出入口、站台和候车室的墙面上,还被制作成一系列具有宣传效果的旅游产品,大到玩偶、T恤,小到口袋型地铁图[9](如图1所示),这意味着伦敦地铁符号实现了具有纪念意义的全球性演化传播,甚至为伦敦地铁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而在人们使用、辨识和传播地铁标志的过程中,这个当时被伦敦人戏称“牛眼”的图标便逐渐成为伦敦地铁乃至伦敦的象征[10]。

1.2 地铁空间的文化打造

如果说单纯的符号指示是提供明确的信息匹配,那大面积的地铁内部装饰就具有相当大的视觉冲击力了,用不同方式表达生动的视觉语言,拓展了艺术审美的新领域,能够极大程度地丰富城市文化内涵[11]。

地铁内部界面的装饰设计可以说是城市地铁文化最重要的体现方式。2006年,南京地铁在国内率先提出了“文化车站”的全新概念[12],而营造文化氛围、打造地铁空间是建设文化车站的重要一环。南京地铁鼓楼站的六朝古都主题文化墙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文化车站,站点墙面整体还原了石材的天然质感,上面凹凸有致地雕刻了一些字词,增添文化信息的输出,而突出的几张方印则表现除了金石朱漆的华贵之美(图2),古今文化的碰撞、冷暖纯度的鲜明对比,其展现的厚重历史感让乘客不由得感受到了南京以往瞬息枯荣的历史沧桑,感受到城市的文化沉淀,产生对南京精神文明发展的敬畏之意,乘客个体得以在整体环境氛围与精神洗礼中通过多重感官接受文化滋养[13]。

莫斯科地铁可谓艺术的宝库,近400 km总长的地铁,其中的每一处地铁站都堪比精美的宫殿[14],地铁站运用大量的彩色玻璃、大理石,配合精美的浮雕和镶嵌的马赛克拼花,站厅显得华贵大方又神圣肃穆,充斥着民族化、宗教化的气息[15]。受这样的环境影响,乘客会不自主地沉浸在艺术氛围中,人们的综合审美能力和文化感知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可以说地铁空间氛围的打造是最能让乘客感受城市的一种方式[16]。

1.3 独特的文化事件互动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地铁公共空间的功能更是需要满足人性化的活动需求[17]。所谓人性化设计,理应是具有人情味、详尽而全面的设计,能够让参与者产生愉悦的体验感受[18]。这样,人性化体验不仅指的是体系连贯的标识设置以及符合人体工程的设施排布等基础功能规划,更多的是对城市地铁空间设计留白的独特文化事件的补充[19]。

例如莫斯科地铁2008年开通了阅读专列,车厢内的各种插画配文演绎了许多经典名著的重要情节,用最直观的文化信息输出使得人们在烦闷的出行阶段也可以学习新知识。除此之外,莫斯科地铁还安排了专门的文化列车,车体表面饰满了俄罗斯的传统民族彩图,车内一侧挂满了油画作品,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这些展示的油画不仅为人们带来了视觉感官上的享受,专列的随机安排也让乘客对美好文化产生了更多的憧憬和期待。之后,莫斯科地铁还开通了虚拟图书馆,百部俄罗斯书籍被安放在站台上,乘客可以扫描二维码,免费下载作家的名著。莫斯科地铁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文化产品联系起来,使得乘客和地铁环境深切交互,这种独属莫斯科地铁的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作用[20]。

伦敦市政府用彩绘的方式在地铁的地面上为街头艺人划出了表演空间(如图3所示),这样一来,尽管地铁内人流量极大,乘客也可以在地铁的某个转角邂逅一场艺术表演,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中感受现代生活与古典艺术的碰撞。这样的地铁文化事件是城市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城市地铁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没有感情的载具,乘客可以和地铁建设产生更多的互动,文化得以在这样的互动中得到交流传播和现实反馈,随着时代的变化更新,人们能够体会到城市地铁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生命活力[21]。

2 城市地铁空间建设的发展方向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地铁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并不断扩张的公共产物,需要承担起满足群众需求的重要社会职能。面对资源紧缺以及人类活动多样化的情况,城市地铁建设除了具备通行的基础功能,也必然会向着综合性场所建设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休闲的重要区域[22]。在这样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期待着在地铁空间中获得更多的视觉和精神享受,地铁空间设计应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同时其整体规划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宣扬地域性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传承与创新,这是地铁文化型空间设计的重要原则与发展方向。地铁的空间文化设计会始终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审美涵养,同时向外来游客传播城市片区的物质精神文化,构成城市地下的一道风景线。

3 结语

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地铁已成为城市形象的一种象征,在物质基础和精神品质不断提升的当今社会,形成和发展地铁车站空间的文化能够满足人们对公共空间文化建设的追求。通过对伦敦,南京和莫斯科三座城市的地铁空间案例进行分析,会发现地铁空间深刻地体现出了城市獨有的文化内涵,城市文化在地铁空间的设计中不断得到提炼和沉淀,散发出更浓郁的文化醇香。

城市地铁空间的文化性设计是未来地铁建设的一大重要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地铁空间设计将融入更多的表现形态,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输出和传播更多的文化信息,让人们拥有全新的感受体验,在互动中产生情感。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地铁空间如何体现出丰富的古典历史文化,协调人、环境、文化三者之间的平衡,展现出一个城市的精神,营造出属于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具有特色的文化氛围,都将成为地铁空间文化性设计的新问题和新期待。

参考文献:

[1] 王璁.城乡结合部景观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21):189-190.

[2] 刘月辉,蒋晖.文匠合流下的明式家具[J].艺术科技,2020(7):26-29.

[3] 黄薇,吴冬蕾.浅析园林雅俗嬗变[J].美术教育研究,2020(23):86-87.

[4] 陈思妤.简述风光摄影中的构图方法[J].艺术科技,2020(13):84-87.

[5] 洪晔.城市文化符号系统与城市文化传播[J].传播力研究,2019,3(20):7-8.

[6] 程雨欣.宫崎骏作品主题倾向解析[J].艺术科技,2020,33(23):87-88.

[7] 盛家琛,张宁.浅析摄影对印象派绘画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52-53.

[8] 高子宇,颜文奇.风筝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21):101-102.

[9] 陈晓芙.文创产品设计与城市品牌建立——以广府庙会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3):13-14.

[10] 蒋幸珈.紫砂艺术与鉴赏[J].艺术科技,2020(21):21-22.

[11] 翟子敏,李博.嘻哈文化下的专卖店设计[J].艺海,2020(4):86-87.

[12] 陈子澜.枯山水艺术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33(23):47-48.

[13] 居雨欣.刘国钧故居装饰图案的研究[J].艺术科技,2020(21):169-170.

[14] 康露露,孙琦.地铁广告与互动媒体技术[J].艺海,2020(4):88-89

[15] 武泽明.浅析扬州剪纸的现代设计[J].艺术科技,2020,33(23):9-10.

[16] 蒋幸珈.紫砂艺术与鉴赏[J].艺术科技,2020,33(21):21-22.

[17] 章娜,张耀.徽派建筑的设计美学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80-81.

[18] 宋绮雯.浅议古建筑配色——以大唐建筑为例[J].艺术科技,2020(21):167-168.

[19] 沈灵君.浅析墙体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20(21):157-158.

[20] 胡玥.人工智能背景下艺术学科的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20(8):51-52

[21] 张澳,梁晶.生态视角下的时装展示空间设计[J].艺海,2020(09):127-128.

[22] 戴子涵.论现代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艺术科技,2020,33(20):161-162.

作者简介:潘奥芸(2001—),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傅伟伦(1991—),男,北京人,硕士,讲师,系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数字景观设计、空间设计、可视化设计、交互设计。

猜你喜欢
城市地铁文化传播空间设计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聚能水压爆破控制技术在城市地铁中的应用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企业运营物资库存管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