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绑绷带的自画像》是著名荷兰画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这张画是画家梵高在精神失常初期著名的割耳朵事件不久之后创作的,属于后印象派画作。梵高在一生中画了很多自画像来记录自己的生活,而《绑绷带的自画像》记录了他痛苦的精神生活,他通过成熟的笔法、鲜艳而又和谐的色彩搭配、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来描绘他这一时期的生活,为后来的新生画家创立新的绘画流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榜样。
关键词:梵高;后印象派;《绑绷带的自画像》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2
在梵高的一生中,他所画的所有自画像都能代表他苦难的生活、昏暗的岁月。《绑绷带的自画像》是梵高在精神失常初期著名的割耳朵事件不久之后创作的,属于后印象派画作,为后世创立的野兽派等现代流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梵高
文森特·梵高(简称“梵高”)于1853年出生,于1890年逝世,在被解雇后穷困潦倒的日子里,他颓废过后决定拾起自己的理想——画画。在确定方向以后,他坚强地克服种种困难,把自己所看到的呈现给大家。1886年,他来到浪漫之都巴黎,接触到印象派画家,扩展视野,看过许多画家的画作之后风格大变。1888年,梵高为了成立“南方画室”租了阿尔的黄房子,为了凑更多有名的画家一起作画,他首先发出邀请函的就是和他画风相似、放荡不羁、渴望摆脱印象派的古板的高更。当时的高更资金窘迫,提奥答应资助之后,高更就答应了梵高的邀请,但是这并不是高更的终点,梵高的画室只是他人生实现更远目标的一个过渡点。高更曾经在梵高的一个画展上赞美梵高画的向日葵,于是梵高在高更答应来画室,开心地为即将到来的伙伴准备住的屋子的时候,想到用12副向日葵来装饰高更住的房间,让高更开心。兴奋的梵高在高更还没来的时候就向所有人宣布高更马上就要来的消息。梵高的画如其人,兴奋、狂热、激情、强烈[1]。后来的梵高时常疯癫,只有偶尔清醒时才能作画。在1890年的7月,一个浪漫的秋天,梵高在神经错乱下对准自己的脑袋开了枪,当时的他年仅37岁。
2 画派风格
梵高的《绑绷带的自画像》属于后印象派画作,开始尝试以新的色彩、新的元素来表现新的绘画风格,通过新的方式表现出这幅画想要表达给他人的感情和色彩[2]。后印象派和印象派以及其他流派有很大的区别,后印象派几乎不顾及内容,只在乎形式主义艺术,在乎整幅画的构成关系。后印象派主张画画要脱离生活的表面物象,画家通过自己的风格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3]。后面根据后印象派而生的结构主义继承了印象画派却又加入了很多流派的变革,尤其是加入了梵高、高更和塞尚等人的绘画方式和创作风格。他们对待印象派有接受并且改革,使其更适应时代的潮流[4]。印象派对于描绘自然保持客观的态度,后印象派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作画者的主观感受,根据主观感受加以创造,与之前的印象派不同的是,其对于光更看重色彩之间的对比及其装饰性,之后产生的许多画派大都受到了其影响,比如野兽派[5]。
3 梵高的自画像系列
梵高在一生中画了一系列自画像,通过这些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使他勇敢地面对自己[6]。1887年末,梵高大病初愈,为自己画了一幅暗黑色彩的自画像,暗紫色的大衣和黑色的背景都烘托出紧张、忧郁的氛围[7]。画中的他面容消瘦,眼眶凸起,眼窝深凹,头发逐渐减少,露出高高的秃额头,显示出他被病痛折磨的抑郁[8]。梵高在离开巴黎之前给自己画了一幅画像,他穿著蓝色的衣服,手里拿着调色板和画笔,站在画板前面[9]。1888年,高更来到梵高画室的时候,梵高除了为他准备了12幅向日葵之外,还为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画中明快的绿色打底,梵高穿得得体、干练。看得出来这时候的梵高有了朋友的陪伴,更加快乐了[10]。1889年,他画的自画像就是本文主要赏析的画《绑绷带的自画像》,这时的梵高受到了很大的刺激,精神已经崩溃,他拿着被割掉的耳朵到处寻找高更,最后却把耳朵送给了心爱但是已经分手的妓女。在1889年到1890年间,梵高无法独自在画室生活,不得已到精神病院修养[11]。1889年,梵高在身体即将康复时,给当时的自己画了一张自画像,给弟弟提奥写了一封家书,写的信里说到自己的神色和状态,他说自己的神色呆滞茫然,其实他画中的眼神并不呆滞,反而有一种决绝[12]。1890年中旬,梵高中了枪伤,一路回到老家,垂危了两天才挣扎地死去[13]。但也有少部分传言说梵高是被顽劣的青少年击中,然后为了保护那些青少年才说是自己打伤自己[14]。但是当时梵高的精神病还没完全好,所以事情的真相没有人知道,到现在都只有一些猜测。
4 画作背景
梵高割耳朵的原因到现在还饱受争议,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有人认为梵高是因为神志不清而割耳朵;有人认为梵高在与好友高更争执之后由于气愤或者羞愧,自己亲手割下了右边的耳朵;还有人认为梵高的弟弟帮梵高卖画、支撑梵高的经济生活,弟弟是梵高崩溃生活里唯一的情感寄托,两人当时交往的书信多达数百封,后来梵高的弟弟结婚,梵高的经济和精神都受到了打击,于是才割耳朵自残[15]。到现在,关于梵高割耳朵的原因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只能成为一个传说,众说纷坛。梵高把自己的现状画下来,想让外界相信他已经从伤痛中恢复过来,他相信他画的画能比信中的文字更好地表现他的现状[16]。但是这些都无法掩饰梵高内心的绝望,所有的情绪都写在梵高的眼底。
5 画作内容
《绑绷带的自画像》以橘红色作为底色,在这幅画里梵高面容疲惫、眼神空洞,头上戴着墨蓝色的毛毡帽子,嘴里叼着烟斗,穿着工人的上衣,他的耳朵被白色的绷带缠绕,虽然眼神空洞、神情迷茫,但是脸上还是努力没有表现出悲伤。整幅画都以浓重的色彩构成,而画中烟斗飘出的缕缕青烟对色彩产生的压迫感有所缓解。当时的梵高受尽了苦难,因此他很抵制画苦难的画家形象,这幅画是梵高在割耳朵不久后创作的,虽然看起来伤势严重,但是脸上并没有特意地表现出十分痛苦的感觉,只是眼神里的空洞骗不了人[17]。这幅画本来是梵高要送给母亲庆祝她70岁生日,但是达不到梵高想告诉母亲自己过得很好的目的,因此只能放弃。在梵高的一系列自画像中,可能因为在年轻时当过牧师,所以梵高画过自己是牧师的自画像。而《绑绷带的自画像》中的他比牧师的形象更朴实,身上穿着工人的上衣,虽然梵高此时遭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但是在画中他的脸上还是没有任何痛苦、悲伤的神情,他表现得从容不迫,淡然地吸着烟斗。虽然脸上淡然,但是整张画面却洋溢着紧张的氛围,帽子上深蓝色的毛一根根矗立着,有着张扬、令人不可忽视的力量。背景并不是完全统一的颜色,从梵高的两只眼睛划分,上面是橘红色,下面则是相对更加纯粹的红色。整幅画醒目的橘红色背景、深蓝色的帽子,还有包扎耳朵伤口的白色绷带,颜色鲜艳,让人挪不开眼。浓重、强烈的色彩产生了独特的视觉效果,浓重的色彩充斥着画面,使人容易忽视裹在大衣里深思的梵高[18]。
这幅画整篇都是三角构图,头顶和两肩呈三角形,构图普通,但是三角形有稳定画面的作用,因此整张画看起来比较舒适,给人不拥挤也不会空洞的感觉。从眼睛两边分割,后面的背景分成橘黄色和深一点的橘红色,远看都是橘色,但是近看又有层次,不是一个颜色。背景上半部分的橘色和帽子的蓝色是互补色,而背景下半部分的红色又和衣服的橄榄绿色是互补色。整个画面的色调冷暖和谐,张扬的颜色放在一起有意外的融合感,张力十足。梵高喜欢太阳的颜色,炽热的橘黄色,画面中还有忧郁悲伤令人疯狂的深蓝色[19]。画中的色彩看起来搭配很随意,实则非常准确地描画了梵高所穿的衣服、帽子的毡毛甚至脸上的褶子、皮肤的真实程度。梵高的眼神有点空洞、忧郁,但是没有因为耳朵上面的伤而出现悲伤和痛苦的表情。画面的虚实明显,有实在的地方,也有透气的地方。毛毡帽子和上面的毛是线面结合的方式,这在整个画面中都有所体现。墨绿外套上还有细腻的笔触。从脸上的线条,到衣服上的纹理,再到帽子上面的毛,最后的外轮廓线,都是在画面中一些由粗到细的线条[20]。
6 结语
一张好的画要有娴熟的技术、完美的构图、和谐的配色、平衡的线面结合、物体的前后关系、线条的虚实结构,但最重要的是后印象主义所强调的画家在画作上表达的感情。画家在画画时的感情和画作中想表达出来给大家看的才是画作的精神所在。梵高的一生经历坎坷,受过不少的苦难,以及他后面精神世界的变化,都在他的画作上得到了体现。可能正是因为梵高的精神疾病,使其在艺术方面有更好的展现、更加完美的表达,在颜色的搭配上更加大胆,风格更加明显突出。在当时的大环境中,梵高并没有成为一代名画家,当时患病的梵高被人当作疯子看待,连绘画的模特也只能请当时一起住在精神病医院的病友们,普通人都不想和疯子合作。他的传世名画都是在他去世以后才被世人看懂,他也是在后来才被世人认为是大师。因此,大师和名画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和沉淀才能散发出金子般的闪耀光芒。梵高的一生在他众多的自画像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想要了解他的生平,可以通过观摩他的所有自画像。
参考文献:
[1] 施雯瑜,吴冬蕾.城市公共厕所的革命——谈中国城市公共厕所空间的设计发展[J].大众文艺,2019(15):122-123.
[2] 黄婕,张雨,黄滢.儿童交互电子书视觉系统设计有效性研究[J].大众文艺,2019(23):120-121.
[3] 张宁,李君娴.从《绿皮书》看当下美国黑人的处境[J].大众文艺,2019(23):188-189.
[4] 刘玉林,张乘风.儿童家具——“摇篮”的演变分析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4):28-29.
[5] 吴逸.叶洁楠.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当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常州市人民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1-82.
[6] 刘婷,何佳.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品牌设计研究——以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1):86-87,98.
[7] 陈芊慧,孙云鸿.浅析江南地区传统民居装饰纹样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77-78.
[8] 周超,高磊,袁高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柔性育人协同策略研究—以设计学专业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97-99.
[9] 季嘉琦,田晓冬.当代语境下传统手工地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如皋丝毯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32-33.
[10] 高睿彤,王夕倩.基于色彩景观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研究——以东莞万科中天城市花园儿童“活力谷”景观设计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94-95.
[11] 熊瑶,严妍,张秀.生态文明背景下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湖南株洲天池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108-109.
[12] 许欣妍,蒋晖.晚明江南工匠入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8):37-38.
[13] 翟子敏,李博,嘻哈文化下的专卖店设计[J].艺海,2020(4):86-87.
[14] 康露露,孙琦.地铁广告与互动媒体技术[J].艺海,2020(4):88-89.
[15] 徐靖雯,湛磊.“画无定法”VR绘画研究与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28-29.
[16] 李佳未,梁晶.空气凤梨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J].艺海,2020(6):112-113
[17] 张澳,梁晶.生态视角下的时装展示空間设计[J].艺海,2020(09):127-128.
[18] 车向前,张宁.论拴马桩的演变与在景观小品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13):48-51.
[19] 陈思妤.简述风光摄影中的构图方法[J].艺术科技,2020(13):84-87.
[20] 卓超慧,徐雷.秦淮商业环境的形成与发展[J].艺术科技,2020(11):60-63.
作者简介:夏晨(2000—),女,江西上饶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指导老师:祝炜(1982—),男,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环境雕塑设计、当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