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深入基层群众,挖掘创作素材,同时也将西方美声唱法灵活引入了民族歌唱技巧,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因素,使民族声乐艺术展现出丰富的艺术美。本文对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音乐美学因素进行探析,介绍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及主要特征,阐述民族声乐艺术中美的表现机制,分析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音乐美学展示。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音乐;美学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2
0 引言
中国民族声乐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将古代音乐的美学思想中的元素保留了下来,同时又受到了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实现了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和我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交融和碰撞,表现出现代气息和民族特色。音乐美学是美学的分支,属于艺术美学,是指采用美学的方法和观点对音乐的声乐美学进行研究。
1 民族聲乐艺术的发展及其特性
民族声乐艺术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是各族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进入了文化交融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注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成为了文化发展的一种重要指导方向,很多文艺工作者都深入民间体验,从基层生活中挖掘创作素材。国家和政府对音乐文化建设非常重视,整体声乐艺术氛围非常活跃,很多艺术院校都开设了戏曲课、民间说唱课、民歌课等。同时一些西方音乐的美学思想也融入了民族声乐,使民族声乐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声乐美学特征。
民族声乐艺术是非常广泛的概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些民族还发展出了数百个支系,形成了非常庞杂的地缘文化体系。现阶段民族声乐艺术的概念一般被认为是以中国汉族声乐艺术为主体、以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为补充。这是因为在中华民族,汉族的人口占比非常大,并且汉文化在近两千年的文化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汉族创造的声乐艺术也占据主导地位。
民族声乐艺术包括三类唱法风格,分别为民间歌曲演唱风格、曲艺戏曲演唱风格和民族新唱法风格。其中民间歌曲演唱风格简称民歌唱法,是指采用汉语、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各方言土语来演绎以传统的形态存在,关于畜牧、农耕以及渔猎等的地方民间歌曲演唱风格。曲艺和戏曲演唱者的职业化程度较高,唱法更规范,存在一定的加工,并且曲艺的歌唱形态受到方言语音的很大制约。对于戏曲来说,由于戏曲演唱者的流动性较大,所以一些特定剧种的唱法可能不存在本方言区,唱法上也可能会表现出相邻地区的文化风格。民歌新唱法风格是指在20世纪之后,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而形成的欧洲艺术歌曲和歌剧唱法和汉民族唱法混合的形态。民族新唱法风格一般采用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关系比较远,一般是通过职业化的师承关系或者学校教育进行传授[1]。
2 民族声乐艺术中的美学因素
民族声乐的演唱曲目以民谣、民歌、戏曲、民族歌剧以及具有民族风味的创作歌曲为主,注重声音的明亮、甜美,演唱时注重依字行腔,以情带声,在表演过程中台风非常亲切自然,重视民族特色的体现,一般会穿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采用民族乐队伴奏,演唱者要协调好各种外部动作。民族声乐艺术和通俗声乐艺术以及美声声乐艺术的审美标准和演唱风格都有所不同,能给演唱者和欣赏者带来不同的美感。
2.1 歌唱者情感体验的内在美
民族声乐最终呈现出来的情感活动和演唱者自身的情感体验有关,受到演唱者情感体验主观积极的心理活动的影响。演唱者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是通过声音来塑造艺术形象,和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能更直接地影响人的情感体验,声乐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更能打动和震撼人的心灵,从而激发人的直接情感和活动,具有强大的带动人情感的作用。歌唱者情绪的内在活动会通过外在表现呈现出来,音乐的创作本身就是人的内心情感活动表现出来的结果。人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会由情发声,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和情意。歌唱是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来源于生活,发生于人的情感,最终也作用于人的情感。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生命,演唱者演唱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演唱者需要依据歌曲第一创作作者的情感体验,而演唱者自身的情感体验能丰富作品的美学因素,使作品的美学因素更加完善,最终对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产生影响。歌唱者情感体验的内在美来源于声乐作品本身蕴含的艺术魅力,通过演唱者的情感体验进行渲染,从而给听众带来不同的美的感受。民族声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歌声只能通过人的听觉器官来感知,因此民族声乐艺术为听众呈现出来的美感对发声技巧的依赖性较强[2]。
2.2 歌唱者情感表现的外在美
民族声乐的演唱者通过演唱歌曲表达的情感非常丰富,而演唱者的情感不仅仅来源自己的感官印象,同时还受到自己想象力的影响,歌唱者需要结合民族声乐的曲调、歌词的文学形象等进行联想、想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产生内在的听觉,然后借助自己的思维提炼自己对作品内容的感知以及对音乐风格、情感的认识,从而构筑艺术形象。
真切的情感能有效弥补声音的一些缺陷,通过情感来打动人,最佳的表现效果是声情并茂。歌唱者情感表现的外在美这种美学因素不仅仅是通过听觉和视觉等外在的感受传递给欣赏者,同时还需要将声乐作品蕴含的艺术思想、文化内涵等传达给欣赏者,形成内外兼具的统一美。为了更好地呈现出情感表现的外在美,就要求演唱者平时多接触各种风格、体裁和题材的艺术作品、音乐作品以及文学作品等,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声乐艺术作品蕴含的情感,加强对作品的想象和感知,借助一定的演唱技巧将作品的风格和情绪表现出来。
2.3 作品内涵的个性美
民族声乐艺术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有独特的风格,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要将作品的风格特征、情感特征通过个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演唱者在演唱之前,要对声乐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要忠于原作和作者,但是演唱者自己的情感也会渗透到演唱的过程中,也就是将演唱者自己的主观情感发挥出来,通过一定的技巧以及独到的见解,进一步塑造声乐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使整个作品呈现更具个性,从而给听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歌唱者将个人情感活动融入民族声乐艺术作品,需要从自己的条件出发,运用独特的技法、唱法、音色等进行演绎,按照作品的情感主线轨道表达情感,最终达到通过歌曲抒发情感的效果,实现歌美情深。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和其他类型的声乐艺术作品相比,本身就独具特色,有独特的风格,并且个性非常鲜明,如果歌唱者使用个性化的演绎方式,则能更显著地呈现出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因素[3]。
2.4 情感表现的艺术美
歌唱者在演绎民族声乐作品时需要对作品进行艺术处理,将歌唱者个人的情感体验、表演技巧以及乐谱上的符号形式都转化为音响运动,完整、准确地呈现出来,使歌曲作品形成丰满的艺术形象的同时表现出更加丰富的情感,传达出来的内容也更深刻,歌曲的风格也变得更鲜明,提高作品的美学价值。对民族声乐作品产生的审美是一种人的心理活动,并且和人的听觉有直接的关联,在歌唱审美的过程中,歌声会刺激人的听觉,而听觉的产生又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从而引发联想、记忆、知觉等,甚至能激发情感,使欣赏者也能获得审美的快感。从这一点来看,歌唱审美的快感主要是由歌声的表现力决定的,而这种表现力又会受到歌唱的审美取向的影响。在歌唱的过程中需要将词曲有效结合,通过歌声表达情感,因此歌唱要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声乐作品,歌唱者要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结合自己的演唱风格来演绎,处理好情感、歌曲的声音,最终呈现出艺术表现效果。歌唱能将欣赏者和歌曲的作者的心灵连接起来,而使欣赏者沉醉在音乐之中就是歌唱艺术最具有美感的效果,是最高层次艺术魅力的表现。
2.5 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创造性
声乐美学是美学的分支,声乐美学和美学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声乐美学研究实际上就是音乐美学研究的更深层次,研究的对象包括歌词、辞章的语言美以及曲作的旋律美,而诗情画意的语言又会影响曲作的旋律。演唱过程中对民族声乐的声腔体现能展示出声乐艺术美中的声腔美,只有这样才能将听觉的美感真正传达出来,因此在声音美的艺术构成中,演唱的声腔美能主导声乐美。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还要表现出形体的动作美,对于民族声乐作品来说,形态动作要和曲目配合,尤其是演唱者的面部表情要和歌词、情感等匹配、协调。另外,演唱者还应注重风度仪表美,风度仪表美是体型体态美的升华。总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创造性由演唱者的声音、表情姿势、形象风韵、身段扮相等多方面决定,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演唱者的仪表美和艺术风格。
3 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美学特征
3.1 情感美学特征
民族声乐艺术具有词情、曲情和声情相融合的情感美学特征。第一,词情是指声乐作品歌词表达出来的情感,作词者将自己的感受、认识等转化为词组,借助词组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歌词语言的声调会影响情感的表现。
第二,曲情是指创作者在创作声乐艺术的过程中采用的音乐的基本组织手段,比如和声、节拍、节奏、旋律、调行、调式等,通过这些组织手段的有机组合融入情感。音乐的创作过程就是曲的形成过程,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符号,和人类的情感有一致的逻辑形式。音乐音调的创作要考虑到语言的音调,实现两者的结合,这样才能将音乐创作的情感内容体現出来。
第三,声情是在曲情和词情同化、顺应的原则下构筑起的作品情感特征的基础上产生的。
3.2 创造性美学特征
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相交融的创造性美学特征,这要从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来看。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艺术家将传统音乐美学特征和现代声乐艺术融合,将西方音乐美学特征和民族声乐艺术融合,形成创造性的综合体,其是经过不断完善和塑造的过程形成的,表现出综合创造力。由于民族声乐艺术是综合体,所以经过多方融合之后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审美特征和演唱方法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并慢慢发展和建立属于自己的声乐艺术体系和学派。古为今用是指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讲究韵味、依字行腔以及字正腔圆等美学特征,这些在当下的民族声乐艺术中有所体现,传承了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洋为中用体现的是吸收了西方美声唱法。因此,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相交融的创造性美学特征[4]。
3.3 现代性美学特征
民族声乐艺术具有传统风格和现代气息共存的现代性美学特征。现代性是非常复杂的文化范畴,传统风格和现代气息共存揭示了民间声乐艺术既传统又时尚的特点。传统风格和现代气息共存可以从民族声乐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理解,民族声乐艺术体现出了传统的表演特征、演唱特征和审美特征,比如字正腔圆的演唱以及声情并茂的表演,同时民族声乐又表现出时尚的气息,比如其发展始终和社会、时代的总体特征紧密联系。
4 结语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具体表现为词情、曲情、声情相融合的情感美学特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相交融的创造性美学特征,传统风格、时代气息共存的现代性美学特征,能带给人们良好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 樊丽娜.戏曲唱腔元素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借鉴与应用[J].高教学刊,2020(30):103-106.
[2] 周庆义,王晨曦.新媒体视野下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评《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发展与艺术风格探析》[J].新闻爱好者,2020(08):109-110.
[3] 曾丁玲.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范畴及其主要美学特征[J].当代音乐,2020(05):147-148.
[4] 颜铁军,曹正钰.从“声乐跨界”现象看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02):167-171.
作者简介:徐宁泽(1998—),女,辽宁阜新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声乐表演、教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