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傲慢与偏见》电影对小说的改编

2021-06-15 18:56董小凤
艺术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改编傲慢与偏见电影

摘要: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小说《傲慢与偏见》自18世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热捧,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其中,以2005年乔·怀特导演的电影版本最为出名。本文对比2005年版改编电影与原著,对情节、人物、主题进行分析,探究不同艺术作品的差异,挖掘其各自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电影;文学;改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02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作品,也是她所写的第一部小说,一开始起名为《初次印象》,但并没有得到出版商的重视。十几年后,简·奥斯汀对小说进行了修改,并将书名改为《傲慢与偏见》,才获得了发表的机会。简·奥斯汀出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殷实的家境为她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读书条件,她作品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乡村中,《傲慢與偏见》也是一样。简·奥斯汀对甜美幸福的爱情生活有着始终如一的渴望[1],在小说中,她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青年男女的恋爱和婚姻,借以表达自己的恋爱观与婚姻观,体现出了18世纪女性意识的觉醒。

“电影就是文学——用电影手段完成的文学。”[2]电影和文学作品一样,是以特定环境中围绕人物发生的故事为主要内容,充分表达人类文明形态的艺术形式[3]。而通过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电影,实现了产品的再生产[4]。改编电影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忠于原著,导演乔·怀特尽力也还原了小说的核心观点,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1 情节的简化与改编

导演乔·怀特没有对整体剧情进行大的改动,只调整了一些细节。

电影的进程比小说更快,班纳特夫人听说彬格莱到来后,从后续的对话中我们能得知,在她要求班纳特先生拜访彬格莱之前,班纳特先生就已经提前拜访过他了。书中班纳特先生并没有参加那次的舞会,而电影中班纳特先生不仅参加了,还向彬格莱介绍了自己的女儿,虽然是迫于班纳特夫人的要求;至于后面在舞会上劝阻玛丽唱歌并安慰她的情节,原著中也发生在伊丽莎白的极力要求之下。电影的改编削弱了书中班纳特先生对家庭成员漠不关心的感觉,纵然他认为自己的妻子和好几个孩子愚蠢胡闹,但对孩子仍然保留着一份父爱,尚有一丝温情,不至于冷眼旁观,多了一些人情味。

书中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爱慕之情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和与彬格莱小姐的对话表现出来,而在电影中,达西并未向别人吐露自己对伊丽莎白的感情。电影通过一些细节引导观众自己去发现,如伊丽莎白看望完姐姐离开奈瑟佩尔德时,达西看似镇静地扶她上马车,转身之后手指却僵硬得不知所措。这一手部特写镜头展示出了达西面对心仪对象时内心的紧张,虽然他看似傲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却也有着普通男子对待心上人的害羞与小心翼翼,反差感极强。达西对伊丽莎白的感情使他敢打破观念、跨越纲常[5]。书中并没有这一段情节,但是电影的改编使人物更加真实立体了。

在尼日斐花园举办的舞会上,导演运用了两个长镜头。第一个从伊丽莎白到达舞会寻找维克汉姆开始,到柯林斯邀请伊丽莎白跳舞结束。这个长镜头重点表现了伊丽莎白的复杂心情,对达西的偏见使她听信了维克汉姆的话,并且被他之前的殷勤行为所打动,她希望维克汉姆在舞会上现身,打消自己内心的疑虑。镜头随着伊丽莎白的身影游移,把观众也带入了紧张又期待的氛围之中。

第二个长镜头则出现在伊丽莎白和达西跳过舞后,展现了不同人物在舞会中的行为举止:玛丽虽然嗓音不好,但为了表现自己一直唱歌,并因被班纳特先生阻止而痛哭;班纳特夫人一直向旁人吹嘘自己的大女儿即将嫁入豪门;凯瑟琳和莉迪亚一整晚都在和军官喝酒调笑;简则和彬格莱在一起,两人相处愉快;伊丽莎白和夏洛蒂聊天;达西和彬格莱小姐跳舞……这个长镜头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舞会场面的恢宏,在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之中进一步描摹人物,随着镜头的推进,观众仿佛也置身于热闹非凡的场景之中。有时候借助语言阐释人的审美体验是比较苍白、空洞的[6],影片用画面冲击观众的心灵[7],给人带来了身临其境般的真实感,拉近了观众与电影中人物的距离,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多方面、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的机会,使人物形象变得立体生动起来。

这两个长镜头把书中较为零散的场景串联到了一起,展现了各个人物举杯推盏、言笑晏晏的画面。电影作为一面反映社会的镜子[8],将观众带入了18世纪的生活之中。

小说中一共写了四对情侣从相识到结合的经历,但电影简化了简和彬格莱、柯林斯和夏洛蒂、莉迪亚和维克汉姆的故事,只详细描绘了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纠葛。这有利于突出主线剧情,使整部电影的故事线更加清晰明朗,但也会使副线人物形象不够饱满,导致次要人物形象单一和片面[9]。

2 人物的设置与性格表现

柯林斯不论在书里还是在电影中都是一个非常出彩的人物,被塑造得非常成功。他是班纳特先生的侄子,也是班纳特先生财产的合法继承人。他见识浅薄却喜欢卖弄,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寄生虫[10],对资助他生活的德包尔夫人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唯命是从,并因攀上了德包尔夫人的大腿骄傲自大,展现出来的每种情绪都与人物完美贴合[11]。他刚到达班纳特家中,就肆无忌惮地四处打量,好像已经继承了班纳特先生的遗产,并把自己对班纳特家女儿美色的垂涎与对名声地位的渴求美化,称是为她们做的最好的打算。在餐桌上,柯林斯大肆吹捧自己的赞助人,高人一等、狐假虎威的模样令人厌恶。

最让人感到不适的地方是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的情节,电影通过镜头角度和高度来表现。起初,伊丽莎白是坐着的,柯林斯是站着的,表明此时的伊丽莎白处于被动弱势的地位,而在伊丽莎白明确拒绝柯林斯,柯林斯认为她欲擒故纵的时候,伊丽莎白站起来了,画面上柯林斯的镜头也变成了俯视镜头,这使他的品格和他的身体一样矮小可笑。镜头带有明显的煽动性和导向性[12],将柯斯林的卑劣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把女性的严词拒绝视作欲拒还迎的调情,对伊丽莎白势在必得,一副洋洋得意的姿态,言语之间尽是对女性的看轻与不以为意……柯林斯越放大自身的优越感,就越突出了自身的丑恶[13],呼应了俯视镜头下的鄙陋与渺小。

电影展现了柯林斯令人作呕的小人嘴脸,通过内容与镜头的碰撞传达出了对这种不尊重女性的行为的批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并借此讽刺柯林斯这类人物。对柯林斯这类小人物的塑造,使电影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贴近原著。

3 内容表达与主题呈现

夏洛蒂是女主角伊丽莎白的闺中密友,是一个理性的人。在舞会上和伊丽莎白谈论简和彬格莱的事情时,她表现得相当理智客观,对简的性格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她甚至比伊丽莎白看得还要透彻。原著一点一点地剖析了她嫁给柯林斯的原因;而在电影中,由于剧情的缩减,观众得知夏洛蒂答应了柯林斯的求婚时,难免会像伊丽莎白一样震惊。夏洛蒂接受柯林斯求婚的行为与她前面表现出的理智与客观是否冲突呢?其实,从另一个方面考虑,这也反映出了那个时代女性的不易。《傲慢与偏见》写于18世纪末,成书于19世纪初,当时英国女性仅仅被当作附属品,被当作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地位十分低,沒有自身的意义[14]。一个充满智慧的女性,是懂得如何在那样的环境中为自己的未来考虑的。

那么女主角伊丽莎白会不懂这个道理吗?她当然懂,但她绝不会牺牲自己的感情而委身于一个安稳的家庭,除了物质,精神对她更为重要[15],她清醒地反抗,将自身价值从荒谬手中夺了回来[16]。她和夏洛蒂第一次出场时的谈话,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会为了富裕生活而寻找一个阔丈夫。这次谈话体现了伊丽莎白的反叛精神,也初步表露出夏洛蒂选择嫁给柯林斯绝不仅仅是因为心血来潮,这是她当时能想到的保证以后生活的最好选择。

夏洛蒂和伊丽莎白都是有头脑、有见识的女性,但两者对恋爱、结婚却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一个屈服于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另一个则坚定立场,勇敢追求自己平等选择择偶对象的权利,期望在恋爱中获得自由[17]。自由是人的本质[18],《傲慢与偏见》明确表达了作者本人的爱情观和那个时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妇女解放问题是判断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19],这也是简·奥斯汀想传达的。伊丽莎白生活在一个守旧的家庭,但仍能有如此清醒的想法,体现了18世纪觉醒的女性意识,展现了时代的脉动与蜕变[20],超越了“普通女性”的实际内涵[21]。

4 结语

忠于原著不是要电影把书中的所有内容全部呈现出来,而是抓住核心观点,对内容进行合理改编。尽管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合理改编能使影片更直观地表达出小说的主题内容。一方面,好的文学作品为电影拍摄提供了素材,促进了电影的繁荣;另一方面,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也为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童程.论20世纪日本艺伎文学形象特征[J].戏剧之家,2019(26):229-230.

[2] 张骏祥.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根据国庆三十周年献礼片第二次导演总结学习会上的发言整理)[J].电影通讯,1980(11):2,1-14.

[3] 赵阳.美国电影《毒液》中女性边缘化塑造及文化反思[J].戏剧之家,2019(36):66-67.

[4] 姚佳.浅析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J].戏剧之家,2019(29):96-98.

[5] 赵阳.清代闺阁女性笔下的才女陈素素——以名媛题咏《二分明月集》为中心[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20(04):59-61.

[6] 管兰兰.论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传播[J].大众文艺,2019(12):159-160.

[7] 唐晨星.浅析《弱点》中折射出的教育问题[J].汉字文化,2020(19):108-109.

[8] 李弋.动物世界——浅析《荒蛮故事》中人物的动物性[J].艺术科技,2019,32(08):82-83.

[9] 邓艳.微电影《父亲》中肖利的人物形象塑造[J].艺海,2020(11):102-103.

[10] 谭媛.论陆文夫《美食家》中的矛盾人物形象[J].大众文艺,2019(11):40-41.

[11] 徐梦晓.《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情绪及其命运走向[J].汉字文化,2020(20):54-55.

[12] 夏一丹.《小丑》与《出租车司机》的视觉表现及效果之比较[J].汉字文化,2020(15):125-126.

[13] 刘丽丽,徐爽.浅析《水形物语》中的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J].大众文艺,2019(10):16-17.

[14] 徐菲.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被豢养的女性——黛西[J].戏剧之家,2019(24):223,225.

[15] 周云菁.孙少平的平凡世界:人生就是苦谛,各有各的辛酸[J].汉字文化,2019(12):27-28.

[16] 王贺明.论沈从文爱情小说中的荒诞感[J].戏剧之家,2019(26):222,224.

[17] 胡佳敏.从《驿路》看向田邦子的婚恋观[J].戏剧之家,2019(24):98,100.

[18] 侍渝杰.浅论《罪与罚》的伦理观[J].大众文艺,2019(07):45-46.

[19] 徐志豪,吉玉萍.所谓伊人:《聊斋志异·侠女》中高扬的女性主义意识兼蒲松龄的女性观[J].蒲松龄研究,2018(04):49-55.

[20] 刘微.浅谈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现象——以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角色分析为例[J].戏剧之家,2019(29):99,101.

[21] 李晓薇.浅析人文主义关怀下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大众文艺,2019(13):40-41.

作者简介:董小凤(1999—),女,江苏连云港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赵阳

猜你喜欢
改编傲慢与偏见电影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