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才华 吕岩
摘要:中外人文交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探索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青岛中外文化交流品牌,丰富文化交流内容和形式,健全文化交流机制,有利于青岛更好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形成各层次/各领域对外开放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凝练青岛中外文化交流品牌,需要契合国家战略布局,充分发挥政府在中外人文交流品牌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面向“一带一路”需求、彰显青岛地方特色,打造海洋文化中外人文交流品牌、节会文化中外人文交流品牌、“留学青岛”中外人文交流品牌、产教融合中外人文交流品牌。
关键词:“一带一路”;青岛中外人文交流;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02
“中外人文交流是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1]中外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各国文化相互理解、深化双边和多边合作具有重要意义。青島是“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条件、雄厚的经济物质基础、突出的对外开放优势、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科技文化资源。探索建设青岛中外人文交流品牌,有助于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促进青岛经济社会发展。
1 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关于“一带一路”中外人文交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一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外人文交流的内涵与意义。邢丽菊(2016)认为,“一带一路”为中外人文交流提供了动力,中外人文交流则有利于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杨荣国等(2018)认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内涵包含传播丝路文化、传递丝路友谊、讲好丝路故事、弘扬丝路精神4个方面。二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外人文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刘宝存等(2018)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存在官办化倾向、低效化倾向、随意化倾向、阻隔化倾向4个方面的问题。三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外人文交流的机制和路径。邢丽菊(2019)认为,要进一步加强自身治国理政的能力建设,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进一步构建对外人文交流的话语体系,进一步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探索官民并举的人文交流模式。四是关于现有的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的探讨。大量论文对中美、中英、上合组织、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机制、孔子学院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刘京辉(2020)总结了70年来中外人文交流发展的四大阶段,认为中外人文交流已经与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一起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三大支柱,需要妥善处理好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的关系、短效机制与长效机制的关系、官方形式与民间形式的关系。五是山东省和青岛市文化品牌建设。郑贵斌、李广杰(2015)探讨了山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杨善民(2017)研究了青岛市的“一带一路”倡议,高懿德等(2013)研究了青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
从学术史梳理来看,目前对“一带一路”中外人文交流的研究,涉及人文交流的意义、问题、机制和路径等,主要从国家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探讨,对于城市、区域的指导意义不足。因此,需要从城市和区域层面、中外人文交流品牌凝练等方面加强研究,以有效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需求,切实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2 建设青岛中外人文交流品牌的基本原则
首先,青岛中外人文交流品牌建设要契合国家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作为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面向“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外人文交流,应立足国家战略目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符合国家战略利益。建设青岛中外人文交流品牌,应立足国家站位,找准青岛位置,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大局,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求机遇、谋发展。
其次,应充分发挥政府在中外人文交流品牌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应对全球化激烈竞争的重大战略举措,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需要以各省、中心城市、大型文化集团企业为主体。自“一带一路”倡议出台后,国内各省市均表现出极大热情,都希望抓住政策机遇,抢占发展先机,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升中外人文交流质量,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施高技术含量、高文化蕴涵、高成长价值的中外人文交流名牌产品发展战略。各地政府应从政策、法律、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系列配套措施,扶持、保护和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品牌的成长。同时,要探索建立品牌培育的激励机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再次,打造中外人文交流品牌要面向“一带一路”需求、彰显青岛地方特色。目前推进“一带一路”中外人文交流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客观的困难,如文化及宗教差异的影响、不同政治体制的制约、各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阻碍、跨文化交际人才的缺乏等。针对这些问题,“要有的放矢、因国施策。在具体项目上应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1]。同时,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青岛有其自身的产业优势和文化特色,如海洋文化、旅游文化、品牌文化等,这些都是实现青岛提高“一带一路”影响力、增强“一带一路”建设成效的重要抓手。
3 建设青岛中外人文交流四大品牌
一是海洋文化中外人文交流品牌。海洋文化是青岛城市文化的底色,青岛依海洋而建、因海洋而兴,其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都与海洋文化发生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受到了海洋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经济社会发展迸发出了巨大活力,城市面貌、经济实力、文化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凝练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魅力四射的海洋文化品牌。据研究,目前青岛围绕海洋文化、海洋旅游等已形成了四大类海洋文化品牌,如海岛自然文化观光旅游品牌、海洋节庆会展品牌、海洋旅游品牌以及近年新兴的邮轮旅游品牌等[3]。此外,青岛还有千百年来形成的浓郁的海洋民俗文化,展现出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可以说,强化青岛自身的海洋文化建设是青岛市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基础、优势和底色。青岛市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国际海洋名城,为顺利实现这一中长期发展目标,青岛需要认真挖掘自身的海洋文化资源,打造海洋文化中外人文交流品牌。
二是节会文化中外人文交流品牌。近年来,青岛海洋五大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海洋四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海洋渔业实现了高端化发展,滨海旅游业实现了高端化突破,海工装备制造业实现了高速增长,海洋交通运输实现了新突破,海洋石油产业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释放了发展新活力,年均增长超过19%,海水淡化产业实现了新突破,海洋科研服务业实现了新突破,海洋金融服务业实现了创新发展[4]。随着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青岛节会活动空前活跃,如上合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青岛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青岛)文化旅游博览交易会、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等。其中,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OST)是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青岛蓝谷管理局联合承办的专业性展会,旨在打造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海洋科技交流平台、成果交易平台和产品展示平台。目前,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已成为国内以海洋科技为主题的品牌展会之一,吸引了专业买家和采购商一万余家。作為国际海洋科技类第一展,国际海洋技术与工程设备展览会(OI China)于2017年落户青岛,展览内容包括海洋科技展、海事展、海洋工程装备展,推动了中国、亚洲、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和全世界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石油天然气勘探、海洋工程及海洋监测等领域的研究与交流。
三是“留学青岛”中外人文交流品牌。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大幅提升,中国成为世界重要的留学目的国,每年都有大量外国留学生通过学历教育、汉语进修生项目、暑期汉语文化班项目等到中国学习。针对国际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对中国文化和国情认识不全、理解不深的现状,设置符合国际学生特点的系列化、多样化课程,如古诗词、儒学、书法、国画、茶艺、太极拳、中药等,优化课程体系,引导国际学生积极学习中国文化,充分发挥国际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激发国际学生自主探究中国文化和国情的热情。建设体验基地,使学生沉浸式领会中国文化和国情的内涵与精髓,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强化情景感知,依托高校和社会优质教育资源,面向全体国际学生,组织开展茶文化、中医药文化、企业文化、书法、绘画等系列中国文化和国情感知活动。
四是产教融合中外人文交流品牌。据统计,2019年青岛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进出口总额为1563.1亿元,增长了30%;对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总额为422.7亿元,增长了17%;全市企业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53个,中方实际投资额达2.4亿美元[5]。2020年,青岛外贸进出口总值为6407亿元,较上年增长了8.2%。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势显著,增长了16.3%,高于全市平均8.1个百分点,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28.4%[6]。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一方面要立足于当前,深化双边或多边经贸合作,提升经贸合作的规模与效益;另一方面要面向长远,针对制约双边或多边经贸合作的阻碍因素,根据经贸合作的未来发展需求,系统谋划,提早布局,下好先手棋。加强青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要求打造产教融合中外人文交流品牌,通过产教融合等手段,面向“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大批高端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并提高跨国经营的法律意识、管理水平与文化素养。
4 结语
中外文化交流在现代国际交往合作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探索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青岛中外文化交流品牌,丰富文化交流内容和形式,健全文化交流机制,有利于青岛更好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形成各层次各领域对外开放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凝练青岛中外文化交流品牌,要求契合国家战略布局,充分发挥政府在中外人文交流品牌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面向“一带一路”需求、彰显青岛地方特色,打造海洋文化中外人文交流品牌、节会文化中外人文交流品牌、“留学青岛”中外人文交流品牌、产教融合中外人文交流品牌。建设中外人文交流品牌,有利于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为“一带一路”贡献青岛智慧、青岛经验、青岛方案,为深化“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根基。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7-12/21/content_5249241.htm,2017-12-21.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社,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2017-10-27.
[3] 柳宾.青岛市海洋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决策咨询,2020(3):93.
[4] 于忠珍.青岛市建设国际海洋名城的成效及对策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11.
[5] 青岛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 2019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青岛市统计局,http://qdtj.qingdao.gov.cn/n28356045/n32561056/n32561072/200327095243155838.html,2020-03-27.
[6] 青岛市统计局.2020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EB/OL].青岛市统计局,http://qdtj.qingdao.gov.cn/n28356045/n32561056/n32561070/210201102143543208.html,2021-02-01.
作者简介:赵才华(1979—),女,山东昌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二语习得。
吕岩(1979—),男,山东安丘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