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诗歌中的拟象象似性研究

2021-06-15 16:27赵璇
青年文学家 2021年8期

基金項目:中南民族大学学术创新基金项目“雪莱诗歌中的拟象象似性及语音象似性研究”(3212019sycxjj277)。

摘  要: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拟象象似性,作为象似性的核心内容,表示语言形式的结构与内容的结构或概念化的结构相一致,也表示语言形式上的关系与语言意义上的关系相一致。本文从拟象象似性的五个层面: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对称象似性、标记象似性分析雪莱诗歌,旨在论证拟象象似性在诗歌中的客观普遍性;拟象象似性是诗歌修辞技巧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诗歌赏析的指导原则之一。

关键词:象似性;拟象象似性;雪莱诗歌

作者简介:赵璇(1991.10-),女,汉族,湖北石首人,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8--03

象似性普遍存在于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中。K. Wales认为“文学广义上可被视作是象似的,其形式可以以多种方式模仿它所反映的现实”。[1]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诗歌语言凝练而又富于新意,既能模仿具体的也能模仿抽象的事物,其中体现出的拟象象似性尤为丰富。研究雪莱诗歌中的拟象象似性能促进对雪莱诗歌的理解、赏析和翻译。

一、象似性及其分类

从古希腊到现在,语言学家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关系。1916年,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了“任意性”这一概念,表明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2]。20世纪70年代末期,认知语言学形成并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任意性,转而越来越关注语言的“象似性”。象似性是基于1932年皮尔斯所提出的“象似符”[3]而衍生出来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指“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也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可据的(motivated)。”[4]155

语言的象似性分为映像象似性、拟象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其中,拟象象似性包括结构象似性和关系象似性。前者表示语言形式的结构与内容的结构或概念化的结构相一致;后者表示语言形式上的关系与语言意义上的关系相一致——即“形式相同表示意义相同;形式不同表示意义不同”[5]。本文将从拟象象似性的以下五个层面对雪莱的诗歌进行赏析: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对称象似性和标记象似性。

二、雪莱诗歌中的拟象象似性

(一)顺序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指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6],通常体现在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两方面。

空间顺序体现于《To Constantia, Singing》[7]72-75第2节7至11行:“And on my shoulders wings are woven,/To follow its sublime career/Beyond the mighty moons that wane/Upon the verge of Natures utmost sphere,/Till the worlds shadowy walls are past and disappear.”读者的视线首先落在双肩上的羽翼,由“beyond”一词延展至月亮之外,再由“upon”引领到大自然最远星球的边缘。呈现出“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的顺序,和人们的空间认知顺序相符。

时间顺序体现于《Lines Written among the Euganean Hills》[7]106-133第11节1至7行:“Noon descends, and after noon/Autumns evening meets me soon,/Leading the infantine moon,/And that one star, which to her/Almost seems to minister/Half the crimson light she brings/From the sunsets radiant springs:/And the soft dreams of the morn…”几个表示时间的标志性词(组)“noon”、“after noon”、“evening”和“morn”构建起了一条“正午——午后——黄昏——凌晨”的显性时间线。而“infantine moon”、“one star”和“dreams”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从挂着新月和长庚星的浅夜转向溢满梦境的半夜。这都与我们认知上习惯的“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相符合。

(二)距离象似性

距离象似性指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对应于概念间的距离或者真实世界中所描写的对象之间的距离[8]。诗歌中词语、句子和诗节等之间的距离映射了人概念间的距离或客观物体之间的实际距离。

概念间的距离体现于《Invocation to Misery》[7]134-141第3节的前两行:“Misery! We have known each other,/Like a sister and a brother”。雪莱在此勇敢地召唤苦难。首先用“each other”表现了他与苦难相知相亲的关系。紧接着用短短一个连词“and”连接起“a sister”和“a brother”,表示他与苦难宛如兄弟姐妹般亲密。这里,作者将词组之间的距离安排得很近,映射了人概念间的距离。

客观物体间的距离体现于《From the Arabic: an Imitation》[7]236-237第1节5至6行:“Thy barb whose hoofs outspeed the tempests fight/Bore thee far from me;”“Thy barb”和“me”之间由一个较长的定语从句分隔开来。该从句描绘了马蹄飞奔、快于疾风的样子,在认知和语义两方面都拉长了“驮着你的骏马”和“我”之间的距离。使读者不仅感受到了客观距离,还体会到了字里行间绵长的牵挂之情。

(三)数量象似性

语言形式的数量与意义的数量(即力量或程度)有象似关系。也就是说,“形式愈多,意义愈多”[9]。我们可以从某些语言形式出现的篇幅和频率等方面对数量象似性进行考量。

如《The Triumph of Life》[10]278-298中的:“Before thy memory,/I feared, loved, hated, suffered, did and died.”这是雪莱诗中所写的卢梭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描述。“Feared”、“loved”、“hated”、“suffered”、“did”和“died”每个词都很简洁。作者分别用单个词概括了卢梭某个方面或阶段的人生经历,起到了言简意赅的修辞效果。与此同时,这六个词集中并置在一起,数量较多,又充实了语言内容,体现出卢梭丰富而沧桑的人生经历。

(四)对称象似性

对称相似性指在概念上具有同等重要性和并列关系的信息在表达上也具有对称性[4]161。雪莱诗歌中的对称象似性主要体现于排比,包括诗节内排比和跨诗节排比。

诗节内排比体现于《The Magnetic Lady to her Patient》[7]278-281第三節:“Forget thy life and love;/Forget that thou must wake forever;/Forget the worlds dull scorn;/Forget lost health, and the divine/Feelings which died in youths brief morn;/And forget me, for I can never/Be thine.”这节诗是催眠师对病人所说的“咒语”。催眠师想让病人忘掉人生的“镣铐”:生命、爱情、清醒、轻蔑、健康、感情、他人。并列的五句话均以“forget”开头,构成了排比。排比的运用符合成功催眠所必需的认知次序,忘掉每一个“镣铐”都同等重要,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进入睡眠;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跨诗节排比在《To the Lord Chancellor》[7]76-83中的第5至14节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只列举第5至8节的部分内容:“I curse thee…/By those infantine smiles of happy light…/By those unpractised accents of young speech…/By all the happy see in childrens growth…”这首诗是雪莱声讨英国反动统治阶级和罪恶的教会的一篇战斗檄文。作为一名被剥夺了子女教养权的父亲,雪莱借以上几节诗诅咒了大法官及其代表的利益阶层。排比的使用体现出每一个诅咒大法官的原因都同等重要,大法官的所作所为给雪莱造成的每一个创伤都难以愈合,其罪行更是罄竹难书。

(五)标记象似性

标记象似性指标记性从无到有象似于认知的自然顺序,有标记特征象似于额外意义[11]。雪莱诗歌中的标记象似性常常体现在反义词连用以及主语和话题的非一致性上。

反义词的连用体现在《The Masque of Anarchy》[10]33-51最后一节中的:“Ye are many—they are few.”这是一首政治谴责诗。“Many”是无标记项,代表人民大众,“few”是有标记项,代表实施暴政的罪人。其排列上的先后顺序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且该有标记项的使用使人民在认知层面领悟到敌人的渺小,从而鼓起推翻暴政的希望。

主语和话题的非一致性体现在《Time Long Past》[7]226-227的第一节:“Like the ghost of a dear friend dead/Is Time long past./A tone which is now forever fled,/A hope which is now forever past,/A love so sweet it could not last,/Was Time long past.”以上两个句子的主语实际上是“time long past”,然而作者并没有遵循日常的写作习惯将它放在句首成为无标记话题,而是将描述主语的内容前置,使这些内容成为有标记话题。这种非常规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标记象似性。读者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有标记话题上,更深刻地领悟到主语“久远往昔”的特点:它与“已故好友的亡魂”、“永远消逝的歌声”、“永远失却的希望”和“美好而难以长久的爱情”有相同的特质。

三、结语

本文从拟象象似性的五个层面分析了浪漫主义流派代表诗人之一雪莱的诗歌。可见早在拟象象似性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前,其现象便存在于主要的诗歌流派作品中,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客观事实。且拟象象似性能集中地体现在具体的某个诗人,如雪莱的作品之中,可见诗人们在进行创作时,便已在拟象象似性层面对语言进行了有意无意的加工,故拟象象似修辞是诗歌创作技巧的一部分。对读者来说,在拟象象似性这一指导原则下赏析诗歌,有利于充分地体验诗歌语言的精妙及其蕴含的感情。

参考文献:

[1]WALES K.A dictionary of stylistics[M].3rd Edition.New York:Routledge,2014:207.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02.

[3]PEIRCE C S.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C].Volume 2.Charles Hartshorne and Paul Weiss (eds).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2.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卢卫中.诗歌象似修辞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3(1):60-64.

[6]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8+80.

[7]雪莱.雪莱诗选[M].江枫,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8]杨晴.浅谈英语诗中的语言象似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3):150-153.

[9]HIRAGA M K.Diagrams and metaphors: iconic aspects in languag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4(22):5-21.

[10]SHELLEY P B.Percy Bysshe Shelley: selected poetry and prose[M]. CAMERON K N(eds).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1967.

[11]王寅.标记象似性[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8(3):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