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俄罗斯文学著作《安娜·卡列尼娜》自问世以来,广受文学翻译家的推崇。本文将选取草婴先生和力冈先生的中译本作为分析对象,试图从两位翻译家对原文本的解读、文化背景知识的传译和译者风格特点的差异入手,对《安娜·卡列尼娜》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草婴;力冈;中译本;对比分析
作者简介:姜云雪(1997-),女,漢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2019级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8--02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七十年代,被誉为“俄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教科书”,自问世以来,就在欧洲各国掀起了译介的狂潮。
我国1914年出版了《安娜·卡列尼娜》第一部中译本,目前我国已有多部译本,草婴和力冈翻译的版本较为经典。草婴原名盛峻峰,是著名的文学翻译大家,专注于托尔斯泰作品的翻译,草婴翻译的《安娜·卡列尼娜》于1982年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89、1990、2014年再版;力冈本名王桂荣,俄语专业出身,俄苏文学翻译家,力冈翻译的版本于1992年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于2015、2020年再版。本文将选取草婴译本和力冈译本(分别为2014年4月译林出版社出版和2020年4月海南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草译和力译)试图从两位翻译家对原文本的解读、文化背景知识的传译和译者风格特点的差异入手,对《安娜·卡列尼娜》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一、译者对原文本的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翻译亦是如此,文学翻译家对原作的解读和理解深度决定了译本的好坏。钱钟书先生在《释文盲》一文中提出,读书和艺术鉴赏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对于文学翻译者来说,不懂得鉴赏和批评理论就是审美上的“文盲”,解读译本上的“文盲”。[1]有些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常常陷入陷阱,但全然不知并乐在其中。因此对原作的解读十分重要,接下来我们对草译和力译对原作解读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
— “Дарье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е доложи, где прикажут. ”—“Дарье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е? ”— как бы с сомнением повторил Матвей.— “Да, доложи. И вот возьми телеграмму, передай, что они скажут. ”?Попробовать хотите?, — понял Матвей, но он сказал только:—“Слушаю-с. ”
力译:“你去禀报达丽雅·亚历山大罗芙娜,她会吩咐的。”“禀报达丽雅·亚历山大罗芙娜吗?”马特维似乎带着怀疑的神气重复了一遍。“是的,你去禀报。哦,你把电报带上,回头告诉我,她是怎么说的。”“您是想试探试探呀。”马特维心里明白了,不过他嘴里只是说:“是,老爷。”
草译:“你去报告达丽雅·阿历山德罗夫娜,她会吩咐的。” “报告达丽雅·阿历山德罗夫娜吗?”马特维疑惑不解地问。“对,去向她报告。噢,你把电报拿去给她看,她会吩咐的。” 马特维心里明白:“您这是要我去试探一下。”但嘴里却说:“是,老爷。”
这一段描写的是奥布朗斯基和仆人马特维两人正在谈论接待安娜的相关事宜。当时太太正在和老爷冷战,对照俄语原文我们知道,奥布朗斯基让仆人马特维去让太太安排接待事宜时,马特维持怀疑态度反复确认,得到肯定回答后,马特维猜测出老爷想和太太说话却又放不下身段,于是让他去试探太太的态度。力译更好的阐释了仆人马特维前后的心理活动轨迹:“带着怀疑的神气重复了一遍。”和后文(马特维心里明白:“您这是要我去试探一下。”但嘴里却说:“是,老爷。”)完美映照;但是草译没有表达出俄语原文本中仆人马特维持怀疑态度并猜中了奥布朗斯基让他去试探妻子的意图,将此处翻译为“马特维疑惑不解地问。”,仿佛马特维不知道老爷的意图一般,这与下文(马特维心里明白)有所矛盾。由此例句可以得出结论:力译对原文本的解读更胜一筹。
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译
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翻译语言之间的转换差异不仅仅是词汇、语法,同时也体现在语言的文化特征上。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结合上下文来确定该词语、词组所表达的含义,体现出译语文化的特点,并且还要理解文化背景知识,使翻译尽量贴合原著,语言自然流畅,力求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原文本的语言文化特点和所承载的文化背景知识。
我们知道《安娜·卡列尼娜》被称为“俄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教科书”,因此作家在创作时,必然会涉及到很多反映俄国现实的文化国情知识,我们通过例子来分析一下两位译者的翻译情况。
Весна долго не открывалась. Последние недели поста стояла ясная, морозная погода. ……Пасха была на снегу.
力译:春天很久不肯露脸。大斋期的后两个星期一直是晴朗而寒冷的天气。……复活节的时候还是满地冰雪。
草译:春天回暖得很慢。大斋期(注:大斋期指复活节前四十天,又称四旬斋。)最后两三个礼拜还是晴朗而严寒的天气。……复活节依然一片积雪。
在俄罗斯有许多民间节日,以上就涉及到了大斋节亦称“封斋节”,是基督教的斋戒节期。据《新约圣经》载,耶稣于开始传教前在旷野守斋祈祷40昼夜。教会为表示纪念,规定圣枝主日前的40天为此节期,主要是指复活节的前七周,此期间教会规定所有信徒忌吃荤食,停止娱乐和不举行嫁娶婚配等。[2]力译没有对大斋节注释说明,草译加了简单的注释,也未详细说明,因此,二人在此处的翻译都有些美中不足,并没有让中国读者完全领会原文本中的文化背景知识。
Все члены из-под портрета и из-за зерцала, обрадовавшись развлечению, оглянулись на дверь.
力译:坐在沙皇像和守法镜下面的所有人员,……都转头朝门口望去。
草译:坐在沙皇像和守法镜下面的所有人員,……都转头朝门口望去。
在这组例句中二人都将зерцало 翻译成“守法镜”,守法镜指顶部带有双头鹰的三棱镜,旧时帝俄官厅中的陈设物,贴有彼得大帝赦令守法的谕旨,作为守法的象征。[3]守法镜是彼得大帝改革时期设置的,用来象征法律的严明和庄重性。有必要对守法镜加以注释,但是两位翻译家都没有注释,如果不知情的读者读到此处,定是满头雾水,不知这守法镜为何物。
三、译者风格的差异
何为译者风格?译者风格指的就是译者“个性”的显露,是译者翻译作品时表现出的某种个性特点,而不是所谓的、真正的风格,翻译家的风格应该是原作者的风格。译者的任务是传达原作的风格,翻译托尔斯泰的作品,就一定要传达托尔斯泰的风格。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当模仿者的角色,模仿原作的表达方式,虽然可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创造,但是不能改变原作的表达体系,切不可将原作的表达体系化为己有。我们通过以下句子体会两位译者风格的差异。
Все смешалось в доме Облонских. …Все члены семьи и домочадцы чувствовали, что нет смысла в их сожительстве и что на каждом постоялом дворе случайно сошедшиеся люди более связаны между собой, чем они, члены семьи и домочадцы Облонских.
力译:奥布朗斯基家里一切都乱了套。……他们都觉得生活在一起没有意思,觉得他们这奥布朗斯基一家大小、上上下下的关系还不如随便哪一家客店里萍水相逢的旅人。
草译:奥勃朗斯基家里一片混乱。……大家都觉得,他们两个这样生活在一起没有意思,就算是随便哪家客店里萍水相逢的旅客吧,他们的关系也要比奥勃朗斯基夫妻更融洽些。
从例句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对原文本的解读相差无几,但使用的词汇、句式略有不同。这就涉及到了“归化”和“异化”问题。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归化就是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就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4]从以上译文(不能代表全译本)能够看出,草译倾向于归化,将长句拆分为短句,用词较为口语化,译文更符合中国人的说话模式;而力译则倾向于异化,句式结构力求与原作相符合,为译文保留异域情调。对于读者来说,草译更容易让人理解,打破了原文的词序,句式中化,用词偏口语,更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
总结:
本文通过对以上两个译本的对原文本的解读、译语文化的特点和译者风格的差异的比较,可以看出,二者的译本各具特色。但两人在翻译过程中对俄国文化背景知识的注释都稍有不足,力译对俄罗斯节日和俄国文化国情(个别地方)没有注释,草译对俄国国情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注释,但并不详尽,不能够帮助中国读者细致的了解原作中所体现的俄语文化背景知识,在这一方面略有缺憾。
注释:
[1]郑海凌.《文学翻译学》[M].河南:文心出版社[M].2000:321.
[2]卓新平.基督教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608.
[3](俄)戈·瓦·普列汉诺夫(Г.В.Плеханов)著;孙静工译.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劳伦斯·韦努蒂.《译者的隐身》[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参考文献:
[1]雷婷.草婴的托尔斯泰翻译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13-16.
[2]陆永昌.《俄汉文学翻译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04.
[3]宋玉娇,韩振宇.论俄汉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以《安娜·卡列尼娜》译本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4):29.
[4]郑海凌《文学翻译学》[M].河南:文心出版社,2000:321—350.
[5](俄)托尔斯泰(Толстой,Л.Н.) 著, 草婴译.《安娜·卡列尼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4.
[6](俄)托尔斯泰(Толстой,Л.Н.) 著, 力冈译.《安娜·卡列尼娜》[M].海南:海南出版社,2020.4.
[7](俄)托尔斯泰(Толстой,Л.Н.) 著. 《安娜·卡列尼娜》[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