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帝王的心态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心态,国家的繁荣与否又影响着帝王的心态。中国古代繁荣时期有很多,最出名的莫过于唐代,唐代的贞观之治为人熟悉,繁荣的景象离不开帝王的统治。德化、礼乐与权威在每一个帝王在位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展现,甚至同一个帝王在其在位的不同时间,心态不同,对于德化、礼乐与权威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这也就造成了不一样的国家景象,帝王在不同时期作的诗不仅是心态的展现,也是对于国家要求的展现。
关键词:心态;帝王;统治
作者简介:唐莘欣(1999-),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8-0-02
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有名的皇帝,贞观之治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治国方面的才能,而他的诗表达了自己对于治国的想法。在《帝京篇十首》中,李世民主要是写帝京长安的雄伟壮丽,在其序中,李世民也写了这部作品集创作的背景,十首诗是写李世民在处理政务之余的赏长安美景、宴饮娱乐、泛舟游玩等场景,这部作品集对于李世民的帝王生活有着大概的描述,展现李世民亲民的性格,但是这部诗也是李世民用来向世人炫耀自己政绩,人间太平,自己功不可没。但是这种流于世俗的生活场景,更是让百姓信服于他。他的“以民为本”的统治思想就是通过生活细节展现出来的,这无疑不是一个与百姓沟通的绝佳机会。
在李世民统治的前期,李世民的心态是非常平和的,胸襟宽广,充满着宏图大志,对于征战,充满信心,有一种杀敌无畏、唯我独尊的气概。在《登三台言志》中,以秦国亡国的原因作铺垫,提醒自己一定要吸取教训,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坚持自己的志向,做一个明君,语出平奇,但是充满着坚定和平静。李世民在选贤任能方面可以说是为历代君主所借鉴。魏征进谏,可以正衣冠,李世民听从大臣进谏,他虽是帝王,皇权思想根深蒂固,但是他对于进谏之事尤为看重,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帝王的权威把握有分寸,在《春日宣武门宴群臣》中,李世民描写了会宴群臣的广大场景,并发出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就表达了他选贤任能,想要得到全天下贤人的迫切心情,并表达自己要谦虚听取劝谏的想法,这首诗也是李世民炫耀自己能够有贤人为自己效力,得天下贤人的骄傲与自豪,也能看出李世民对于自己权威的掌握有分有寸。《出猎》、《冬狩》、《春日望海》这几首全诗写景,景色广阔,展示了李世民的宽广胸襟,帝王的盖气,可以看出李世民的心态是积极向上的。如果把李世民放在现代,他就是那种会生活的人吧,懂得生活的情调,懂得享受生活,又懂得如何调节工作,他的心态在此时是很平和的,是看到生活的细节和美的地方,事业上的得意造就他生活中的无忧与平静。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的心境就慢慢发生了变化,在《喜雪》中,只看题目就知道,他是看见雪的欢喜,“怀珍愧隐德,表瑞伫丰年”写出了李世民看见雪想到了瑞雪兆丰年,但是在后来,在《望雪》中,“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雾”中的雪中夕阳,有丝丝的伤感,没有了之前豪气,李世民的心态变得有些消极,伤感,缺乏了之前的豪迈。《咏雨》、《赋得花庭雾》、《芳兰》等诗作,李世民大都是描写花、雨、柳树、残菊等对象,在我看来大多都是文人描写的情景与对象,与之前的帝王的豪迈的气概又如此不同,“细叶凋轻翠,圆花飞碎黄”中的“凋”和“碎”写出了残菊败落的情景,而与之前描绘狩猎的宽广场景又不同,可以看出李世民心境的转换。李世民的执政后期,与大臣的意见总是有些相左,他可以说是一个安于享乐、骄奢享乐,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在李世民执政前期,大力革新礼乐制度,并着人修改《贞观新礼》,对于百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民风也因此得到改变。李世民对于避讳皇帝名字和名号这件事放宽了限制,对于处理君臣关系也能很好的把握,但是后期的李世民就完全变了一副样子。在《赐魏徽诗》中有“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喝了酒以后醉的昏昏沉沉,酒质优良,能久藏而不变质。以我的观点来说,太宗就把魏徽比喻成一壶好酒,能够经久藏,这是对于魏徽的高度评价吧。但是在李世民的执政后期,他变得多疑而又易怒,在魏征去世以后,将魏征的墓碑推到,可在后来,李世民又重新为魏征立碑。后来从高句丽战场回来以后,李世民经历死亡的恐惧,开始寻找长生不老药,兴建土木,建造宫殿,无非不是想要自己活得长久一点,心态与性情大变,高句丽征战以后,是李世民性情大变的转折点。李世民的性格转变,进而也使人们对他的评价发生了改变,他后期的昏庸也使得他在前期的礼乐、法治、君主权威受到一定的影响,君臣关系矛盾增多,礼乐制度也有一些破坏,干涉吏官,威服天下,但是由于武則天的力挽狂澜,也使得贞观的盛世影响不至于太大。李世民的一生心态可谓是变化多端,由一开始的豪言壮志,到后来的慢慢热情消退,恐惧死亡,昏庸无度,一个帝王的形象也就慢慢树立起来。
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代皇帝,他继承了李世民的辉煌盛世,但是一生碌碌无为,他的心态在我看来没有李世民那样变化多端。他对于政务并没有李世民那样上心,长孙无忌对他的猜忌,武则天在后来对于朝政的把握,他只能无可奈何的接受。在《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中,李治描写了皇室婚礼浩荡奢华的情景,对于衣服、妆容,宴会的食物进行细致的描写,写出李治在这盛大的喜日之中的高兴的心情,以及对于未来无限的期待,增多了一份平和。但是后来,李治的心态又慢慢回归于无奈与悲伤,如果说《太子纳妃与太平公主出降》是高兴的心情,但是这种高兴又好似不是真的高兴,像是比平常的心态多出一份波动,又像是旁观者描述看的事物。
在《九月九日》中,李治描写“菊散”、“猿啼”等凄惨的景象,在九月九日应该是与家人相聚欢乐的日子吧,但是李治却非常的失落,心态也是非常消极的,哪一个帝王不希望自己功名显赫,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呢,可是受人限制,没有家人的温暖,作为帝王无疑不是失败的,自己好像没有真正得到过什么,心里难免会凄凉,自己作为帝王竟然失去了如此之多。李治的诗大多是描写一些自己看到的事物或者去到的什么地方,将自己看到的细节通过意象表现出来。李治作为帝王可能说是失败的,他一生受人胁迫,继承李世民的辉煌盛世无疑对他也是一种压力,又受人胁迫,他一生的心态是郁郁寡欢和平和,但是他对于武则天的爱是不容置疑的,他甘愿在后期受她管理,朝政一些大事也交给他去做,他的心态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太大的转变。
李隆基的心态历程与李世民的颇为相似,在李隆基的统治前期,他是一个励精图治的明君,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是在后期怠慢朝政,使唐朝出现危机。在《过晋阳宫》中,“艰难安可忘,欲去良踟蹰”就是告诫自己要励精图治,不能失去自己的祖业,开创盛世的心,这首诗也是缅想自己的祖先开国创业的情感抒发,李隆基希望自己能保护好江山,开创盛世,使百姓信服。这就体现了他执政前期的远大抱负,想要大展宏图的决心。《行次成皋途经先圣擒建德之所缅思功业感而赋诗》也是赞颂自己的祖先当年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无人能挡,在赞颂自己祖先的同时,希望自己也能像祖先一样,施展自己的抱负,建功立业。心态积极向上,胸襟宽广,令人敬佩。这说明李隆基的心态是非常积极向上和有坚定的决心的,他选贤任能,对于官吏制度、考察制度等制度进行改革,听取臣子进谏,强调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抑制佛教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对于巩固中央集权有着明显的作用,重视礼乐制度。
但是李隆基的统治后期,怠慢朝政,宠爱妃子杨玉环,与群臣矛盾突出,宠信奸臣宦官,他开创的开元盛世也因此而衰败,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走向下坡路。《题梅妃画真》、《傀儡吟》等后期诗作,可以看出与之前不在一样,而是变得悲伤,郁郁寡欢。李隆基在后期宠信奸臣宦官,发动一系列得战争,没有察觉危机四伏,于是也就有了安史之乱,马嵬兵变。自己的女人不能保护,自从杨玉环去世以后,李隆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她,还派人去她的石碑前祭奠她,对于杨玉环的去世,李隆基伤心又无奈。安史之乱以后,李隆基不再像以前那样宏图大志去抒发,而是郁郁寡欢,后悔而又难过。后来李隆基回到长安复位,可以这时的他已经不能在去过问政事,而是成为了傀儡皇帝,受人限制,“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就可以看出李隆基感觉自己做了一场梦,明明盛世还在,突然唐朝变得分裂,百姓民不聊生,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好像盛世就是短暂地停了一会,像一场梦一样就过去了。晚年的李隆基郁郁寡欢,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的样子去生活,最终久病缠身离世。李隆基的心态历程就和李世民的相似,由一开始的宏图壮志、豪迈奔放到后悔难过,不能保护自己女人的无奈,到最后的郁郁寡欢离世,李隆基开创的盛世让人称赞,但是他的怠慢朝政也为人诟病。
唐朝五代帝王的心态历程,有相似之处,有不同之处,他们的心态历程大多是因为外部环境压力、执政时间、年龄等原因而改变。总体来说,李世民、李隆基都是开创盛世局面的皇帝,虽然后期的怠慢朝政,心态由积极变得消极,但是他們对于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也使中国在世界前列前进。李显、李旦、李治可以说是傀儡皇帝,没有实权,只是朝政统治的工具,他们的心态较为平静,虽然没有开创盛世局面,但是他们的心态基本都是平和而又带着委屈,所以说人主的心态历程不仅是外部环境的影响,还由自己所影响,五位帝王的人主心态历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完美至极的,这对于我们也是一种启发。
我们的心态随着年龄和经历的推移会慢慢有些变化,有时懒作,有时又积极向上,当我们出现懒作时,应该时时规劝自己要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心态可以决定自己能取得什么成绩,不要害怕懒作心态的出现,而是应该想办法去找到自己奋斗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尚君,唐朝皇帝点赞过的唐诗[J].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06期.
[2]黄钧,全唐诗[M].岳麓书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