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翘楚
摘 要:唐代是我国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鼎盛时代之一,也是诗词发展的最兴盛阶段。被称为诗仙的李白也生于这个时代。李白在诗词文学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其诗词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这主要受其故乡的地域性文化所影响。李白生长在巴蜀,巴蜀地区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性和经典性,所以李白的诗词创造风格也必然会带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也使李白本人具有了浓厚的艺术性气质,这属于文学发展历程中,值得重视的研讨项目,所以就有必要将巴蜀文化之于李白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进行研讨。
关键词:巴蜀文化;李白;诗歌创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8-0-02
引言
人是行为主体,也是文化的缔造者,更是文化的接受者。每一位诗人在作品创作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进而创作出风格鲜明的作品。虽然李白诗作受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但最为明显的便属巴蜀文化。李白人生的童年、少年至青年时期都在巴蜀,而这些时期,也正是李白思想、性格发展的主要时期,所以说,巴蜀文化之于李白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其文化底蕴不断累积发展和形成的时期,由此可知,巴蜀文化影响了李白一生诗作的风格。
1、雄险与突破:对李白诗歌创作个性的影响
由于独具特色巴蜀文化的影响,使李白性格具有了不拘一格、桀骜不驯的特征。巴蜀区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地理条件也相对优越,巴蜀四至邻区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即便是地处险境也能够稳定发展,在世代民众中都称其为建功者的倚重。由于巴蜀地理条件相对优越,其所受到封建建思想的影响相对较小,封建思想之下的繁冗礼数对其影响也不明显,该地区劳动人民都表现出了与权霸抗衡的思想和姿态。巴蜀人民也具有勇于改变命运,进取向前的积极思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李白的思想行为也具有了桀骜不训,勇与权霸抗衡的性格,所以,其诗作也就具有了不拘一格、大气磅礴的风格。李白个性在桀骜不训的同时,也不依附权贵。“摧眉折腰事权贵”,少年时就在《咏石牛》中写道:“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后来他又称自己为“不屈己,不干人”。李白自知以本身才能,能够做帝王之师,进兴亡之言。李白对所有事物都以淡然态度视之,并在达官显贵队伍中也体现桀骜不顺的姿态,对此有诗人以《杂言寄李白》中的:“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测,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 苏轼也说他:“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为草芥。”艺术作品特征是作者本身内心思想的集中体现,李白这样的心理在其文学作品得到了充分彰显,使其文学作品具有不拘一格、恢宏大气的风格。元稹形容其为“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李调元形容其为“飘飘然有凌空驭风之意,以视乎循规蹈矩,含宫咀商者,真尘饭士羹矣”,“如天马行空,不施鞍勒。”所以,从上以上所述中了解到,由于巴蜀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使李白具有标新领异、不拘一格,桀骜不训的思想和诗作风格。
2、瑰奇与继承:对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
李白诗作的不拘一格、浪漫不羈的风格使人有标新立异之感,这样的风格都是由于巴蜀文化影响而成。巴蜀地区景观环境磅礴大气,连绵起伏的巍峨群山,浩瀚的水域鲜明姿态的山岩、挺直坚固的大树,都彰显着磅礴大气和标新立异的文化特色。如此新颖文化的彰显,就自然会使得诗人艺术构思也具有标新立异,浪漫不羁的风格特征。不仅如此,李白诗作风格也彰显了同样属于巴蜀文人的风格和浪漫思想。如扬雄和王褒等人的诗作都是如此,这些诗作大家的艺术作品地都具有了唯美、脱俗、新颖的浪漫风格。特别是杨雄诗作最为明显,而李白也始终敬仰杨雄,其个性和诗作也就受到杨雄的极大影响。所以有了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作:“余少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其十五岁时已能“作赋凌相如”了。其间具有高度社会影响力的苏颋对年少多才的李白施以了高度的评价,觉得李白是诗词创作方面的奇才,笔到之处不落俗套,能够与司马相如相媲美。苏颋的赞赏给予李白艺术上的很大激励,促进其立下了向地区诗词创作前人学习的志向, 从而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同时,也继承和广泛广泛传播诗词前人的浪漫主义。
例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是李白离京漫游,来到宣州为饯别族叔李云所作。一个“揽”字极富表现力,而上天捧月属于异想天开,然而作者借助了近似于夸大的模式,充分展示了慷慨激昂的姿态,在激昂的同时,也充分彰显着磅礴大气的气场,反映出艺术创作者的豪迈情怀。《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闲来垂钓”描写悠闲时在碧溪上垂钓的安逸与自在,“乘舟梦日”表达的是乘船经过日月之边的一种境界与归宿,诗人援引“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该典故充分说明了世事不可预料的现实。同时也反映出艺术创作者对帝王人生志向的向往。在《把酒问月》“……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中,先用“皎如”两句将月色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又以“飞镜”为喻,以“丹阙”“绿烟”为衬,把充满柔性美的明月描述成风姿无限的形象,并且以唯愿的彰显了诗人顾大局的心理,尽管天上的明月可以永远挂于夜空,而人生往往都是有限甚至是无可预料,本人也仅想象着可以在把把酒言欢之时,柔美的明月可以满照我心,从而使轻松之感也能够常怀我心。诗人借酒助兴凸显出当乐且乐的乐观豁达之态。
3、开放与兼容:对李白诗歌恢弘气象的影响
巴蜀综合文化的一体化传承和发展,赋予李白性格和作品都具有磅礴大气之感。所有诗词创作者在作诗环节,都会将积心已久的艺术情感进行畅快淋漓的抒发,使得诗词力透着无可企及磅礴大气和难以阻挡地一泄而出。对此,魏文帝曹丕说:“文以气为主。”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说:“太白以气为主。”由此可知李白作品是真正具有了磅礴大气的风格。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首句就凭空起势,运用夸张手法,状黄河之水于天上奔泻而下、汹涌而至,大气磅礴,势不可挡。又如《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李白进京,向家人作别过程中,有感而发,创作而成,其间,李白本是考虑“大泼笔墨”以达成本身鸿鹄之志,进而创作出了具有积极进取意味名诗作。“仰天大笑”“岂是蓬蒿人”把诗人的心理动态予以了进一步彰显,畅快淋漓地诉说了诗人达成理想的不羁姿态。再如《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艺术创作者在根本上转变了以往消极思想,以“破”“挂”“济展示了积极进取的态度,凑出了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曲调。诗人如此的大气作派无不是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巴蜀区域性民俗及其优越的地理条件,未能使巴蜀文化为具有闭塞性,更多的是展现出了四方通达的系统性文化。如果从整体看就会发现,巴蜀文化包含了诸多区域性文化元素,例如:楚文化、中原文化、秦陇文化及滇黔文化等。如此多文化的汇集,导致巴蜀地区好像是综合文化的聚焦区,对此有民间传说:纳百川之水,成涛涛之海。巴蜀地区的综合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了李白的艺术作品也增添了勃勃生机的气息,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作者艺术创作的参考资源,助力了李白所创作的作品进一步体现了浪漫义色彩和神秘情境,艺术创作者借助本身不拘一格的大气和桀骜不训气质,也巴蜀的综合性文化进行了充分引入,取其精华,在对传统经典进行传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从而创作出了寓意丰富、气势磅礴的诗词歌赋。
4神秘与梦幻:对李白诗歌创作想象力的影响
巴蜀独特、浓厚、充满个性的地域文化,开阔了李白文化视野,丰富了其诗词创作的素材,更赋予了李白丰富、新颖的艺术构思,在其标新领异的所有诗词作品中,无不彰显着鲜明的个性。唐代是我国王朝的鼎盛时代,促进了诸多地域文化的融合。儒、释(佛)、道在此时期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且在统治者的反复强调之下,道教得到了更为快速的发展。李白也深受道教影响,其故乡巴蜀就是道教的发源地,从古至今,巴蜀地区都传承和沿袭着道教风格。在景观奇特、气势磅礴的自然环境中坐落一些不道观,李白在巴蜀的生长发展时期,就曾参观了其中的大部分,其间,也与一些道士如东严子、赵甤等相互有了充分地了解,并共同对道教思想进行了深化研讨。这在李白的《登峨嵋山》“蜀国多仙山,峨嵋邈难匹……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中就进行了精致地描述。从中可以分析出,李白对道教思想进行了解的热情。道教思想提倡随意和不拘一格,这种思想使李白的艺术创造过程进一步体现出了浪漫主义,并且神乎其神的传说也使李白的诗词创作具有大量的参考资源。在提倡随意和不拘一格的思想中,就闪现过脱俗仙人的形象,促进其陷入到无限的联想情境中,在李白的大部分作品中,无不代表其对道教和神秘环境的赞赏,预想着自己也如仙人一样,远离俗世,翩翩然游历于仙境中,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内容就进一步说明了李白的 这一心理诉求,并且其中内容也充满着近乎神秘的意味。作者在诗词描写中,也是从参访道观的角度进行了神秘的联想。以不拘一格的联想写出了充满神秘色彩的诗作。作者在创作中融入了磅礴大气、深不见底等四个情境,借助真切性的描述,彰显了诗人对仙人世界的向往。这种无处发泄的艺术情感,促使诗人借助不拘一格的联想,使本身灵魂近乎處于超凡脱俗的情境中,在这样天马行空的联想中,诗人探寻到了可以发泄心理诉求的精神处所,也探寻到了其所想要到达的身心放松的神仙情境中,而巴蜀道教思想中的神秘色彩,就正是为李白的这种追求提供了思想拓展上的条件,并且也为其神秘风格的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结语
李白诗作具有标新立异的风格,并且其所处地区的文化颇具特色,因而,被世人称为诗仙,李白故乡就是巴蜀,在其整个少年时期,巴蜀文化都在不经意间熏陶和影响着他的发思想和写作风格。后来,李白桀骜不驯的姿态和浪漫大气的诗风等都是在巴蜀文化的影响下而形成。
参考文献
[1]毛晓红,甘成英.巴蜀宗教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想象力的影响[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7-12.
[2]钟继彬.探讨李白诗歌中所表达的巴蜀记忆[J].青年文学家,2018,(26):89.
[3]杨雪樱.论蜀中文化对李白诗风的影响[J].中国民族博览,2017,(2):125-126.
[4]韩括.漫游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3):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