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相对论 佘凯文
日前,瞭望智库研究院发布了《2021中国家电以旧换新年度调研报告》,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家电保有量已超过21亿台,大量传统家电及废弃电子产品步入报废或超期服役关口,仅在2020年一年就有1.6亿台家电达到了安全使用年限。我国家电的报废量增长已经超过40%,目前依然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
笔者不禁想问,如此多的报废或老旧家电到底去哪了?“卖给收废品的。”在问遍周边同事后,笔者得到了几乎一致的答案。这基本也是大多数人的回答,居民在处理闲置家电时,一般情况下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走街串巷推着小三轮的流动摊贩,而数据显示市场近90%的废旧家电流入了这一渠道,最终这些回收来的废旧家电又流向了非法没有正规拆解处理能力的小作坊。
那么废旧家电又将能带去那些收益?首先是看得见的,废旧家电中含有大量可回收的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塑料、玻璃以及一些仍有使用价值的零部件等。据统计,平均一台冰箱可回收9kg塑料、0.6kg铝、38.6kg铁和1.4kg铜,利用这些物质可以再造45个塑料储物盒、50个易拉罐以及多个哑铃和铜条等。
接下来是看不见的,在废旧家电中还含有大量稀有金属,像锂、钛、黄金、银、锑、钴等,比如一台大型家电产品中都包含一块或多款线路板,而1吨废线路板(需要是镀金板或沉金板)便可提取400g黄金,又被称之为“世界上最富的金矿”,这也是大多数黑作坊的牟利点;此外,还能提取其他贵金属500g、铜200kg。
因此整个家电回收市场其实有着丰厚的利润,这还是对于技术工艺不成熟的小作坊而言。但也奇怪,这么多年家电回收市场一直没有多少发展,今年或许将是一个转折—政策逐渐倾斜。
现阶段,家电市场的竞争已经明显进入“瓶颈期”,而从最近两年的销售情况也能看出,市场早已进入存量时代,如何打破现有格局,品牌也好渠道也好,“以旧换新”成了它们营销的重点方向。
目前瞄准家电回收赛道的主要包括品牌方和电商渠道两类玩家,方式上也有两种。今年春节过后包括海尔、美的、海信、格力、长虹,以及京东、天猫、苏宁易购等头部企业和商家都将“以旧焕新”设置为营销主题,通过补贴、折现的方式撬动家电消费;另外一种方式则是设立正规“家电回收点”,直接回收家电产品。
具体来看,格力在去年将“以旧换新”活动视为稳定优惠项目后,今年继续发力,为用户换新空调提供从选新机、享优惠、拆旧机到免费安装的“组合拳”服务。海尔、美的等品牌方在模式上也大都一致,以旧换新成为了家电品牌的基本盘。
電商平台方面,苏宁算是动作最大的玩家,去年苏宁便牵头成立了“以旧换新升级联盟”,由家电生产、销售、回收、处理厂家共同参与,通过多方力量联动,畅通家电生产、销售、回收、处理全链条。最新数据显示,仅今年清明节期间,苏宁大家电以旧换新订单就增长100%以上。
“以旧换新”模式看起来确实对于家电消费有极大促进,但笔者在了解之后发现依然存在许多不足,虽然现阶段品牌、平台都在实行“跨品牌、跨品类”活动,不再局限于旧空调补贴只能用于购买空调,旧电视补贴只能用于购买电视,但限制并非就不存在,许多品牌的“以旧换新”都有产品型号限制,不是所有产品都参与其中,特别是一些本身价格偏低的产品大部分都不参与活动,如此一来用户选择其实就被无形缩窄。
不同于格力、苏宁,长虹则是通过投资成立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公司,进入回收废旧家电市场,长虹格润就是长虹旗下全资子公司,主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和环保处置服务,数据显示长虹格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上千个回收网点,年回收量超过200万台,目前已经累计拆解处理废旧电器电子1400万台以上。
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未能建立与消费市场的直接联系,这类正规回收网点绝大多数都不被居民所熟知,加上家电体积大、难以搬运等特点,使居民往往处于被动等待废品上门回收的状态,所以导致这类网点回收数量还是远远不及广大“三轮车”。
毋庸置疑的是,家电回收市场的大门已经被正式打开,从消费市场来看,家电以旧换新有助于刺激消费,推动家电产业升级;从产业链端来看,家电产业对家电回收与再利用存在着迫切的需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家电淘汰”的市场教育还明显不足,大量消费者即便知道自家的家电已经达到使用期限,依旧不会进行主动更换;另外,也因为家电回收是一门“长链条生意”,还有多个环节亟待完善,并且随着这两年家电回收生意的悄然走俏,行业内部开始出现一定“变质”。
继家电品牌和电商平台之外,家电回收市场还有第三类玩家,就是一众互联网回收平台。“互联网+回收”早在2010~2012年左右就大量地诞生过,彼时正值互联网O2O元年,各类“互联网+”不断涌现,随后又不断湮灭在大潮中。
现如今这一波“互联网+回收”已经逐渐升级为“互联网+上门回收”,但在玩家数量上与当年相比有了大幅度倍减少,较为大型家电回收平台主要的有嗨回收、博绿收收和小黄狗等几家。
随着“回收市场”的升温,这两年受“垃圾分类”热潮的影响又有一些回收平台开始逐渐涌现,家电回收只是它们业务方向之一,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这类平台多具备较重的互联网特性,比如互联网金融的经验、区块链炒币的手法等,也就出现了“割韭菜”的嫌疑。
此前有行业内部人士曝光了这类“回收平台”的玩法,鉴于去年疫情整个经济大环境下行,也有许多人失业,这些平台就开始借助短视频、新媒体进行炒作,宣传“互联网+回收”的可创富性,开始吸引大量“微小创业者”入局,它们通过收取加盟费的方式将一个个地区代理权进行出售,加盟费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不高的价格正好在大多数人可负担范围内,但入局后才发现,“互联网+回收”并不是一个无本行业,你需要购置运输工具,需要招募回收人员和市场地推人员、租赁办公场地或堆货场地,运营费用与回收利润根本无法匹配,最主要与前期看到的宣传更是天差地别。
赚不到钱怎么办?平台就会开始引导你出售下级代理权,从省市级代理一直到街道、小区,你只为收回自己的代理成本,并且出了钱的代理商也不好公开抱怨,于是这就变相成了“接盘侠”的割“韭菜”游戏。
有人也许疑惑,为何二手家电回收无法形成像数码产品一样如此巨大的二手电商市场?未来还不一定,但当下主要有几个核心问题没解决。
首先,是物流运输。如爱回收上没有承接任何家电产品,也是因为其C2B2C的平台性质,不同于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产品,大型白电在物流运输上就是一笔巨大开销,这个费用谁来承担。
其次,是产品可控性。不同于电脑、手机,家电产品的安全隐患要大得多,且故障隐蔽性更强,一根内部电线的老化可能就是安全隐患,相对其他数码产品的模块化,家电更加复杂。
最关键在于,当前消费市场对于二手家电的不信赖。像上面提到的嗨回收、博绿收收、小黄狗,它们承接二手家电都是用来拆解,而非二次销售。转转、闲鱼等平台上虽然有二手家电出售,但都不是它们的业务核心,原因在于普通消费者对于二手家电产品的情况更加难以判断,除非价格低到能让人不再考虑品质。
总的来说,就是直接销售二手家电还存在巨大风险,包括58同城等充当的也只是一个“中介”的角色,并不会直接干预交易。回收市场现阶段的不成熟,向上缺乏健全的输送渠道,向下也没能获得广泛的市场认知,没有构建起密集性的社区资源或货源订单资源网络,于是就出现了些“奇形怪状”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