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理论与生活方式的关系问题

2021-06-15 10:28李丽丽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理论信息生活

李丽丽

(淮南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高速发展相辅相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状态。就日常的衣、食、住、行来说,从遮羞、保暖到光彩照人,从茹毛饮血、吃饱到营养均衡,从遮风挡雨、舒适到空间自由,从徒步迁徙,骑马坐轿到飞机高铁出行等。目前,很多学者在研究认知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大数据比对,针对认知理论与生活方式方面的研究以学位论文居多,比如在情境认知理论下的用户认知的变化,认知理论在界面设计中的作用[1];认知与人的情感相关联问题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对产品设计提出了新的探索[2]。认知行为与理论是人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人们认知过程中,根据行为模式引入认知概念,强调“具身”的世代传承性与教育的重要作用等[3]。除此之外,目前有学者对于认知理论的研究还通过实验所特有的实践性,意图在理论与实践意义中找到均衡。如林丽等研究的“视觉认知理论的产品形态优化设计方法”[4]中通过寻找目标样本,运用眼动仪器设备获得用户认知的客观数据,获得分析产品形态的方法,从而达到科学、严谨的目的。综上所述,目前相关研究多是从视觉与用户体验、产品设计与应用、教育与教学方法等角度介绍了认知理论在生活中的作用,体现先进性和时代性。但是对于不同的产品形态而言,往往会因为缺乏正确的解读方式而产生代沟。所以设计师在研究认知理论过程中,应根据心理学上的变化设定研究方向和目标,把多学科交叉的内容融合进去,从而达到改变生活方式的目的。

一、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强关联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关注点发生了重大转变,如百姓生活对新的价值观追求、对精神世界活动的追求等。这种矛盾是要表达人们对于生活及生活方式的新要求。一方面,人们对于“等待”这件事本身的忍耐力大大降低、享受快餐及“快餐文化”等;另一方面,人们开始怀念“慢生活”,这种矛盾的表现本质是由于心境的变化导致对自身认知的变化。

认知是脑的高级功能,在这期间所产生的各种意识活动都可归为认知。认知理论是一种信息加工理论,着重体现人脑对于信息的认识、加工过程,通过对外界的各种现象和表征反馈与自我内心相关联,从而达到自我认知、认识世界的目的。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包括认知失调论、认知一致论等。格式塔心理学学者考夫卡把物理学上的“场”理论与心理活动相结合,推出了诸多“场”理论,最著名的观点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心物场”[5]。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认知又被称为人际知觉,包括自我认知和对他人认知等方面,这个理解过程并不容易,要克服各种外部因素(如环境、他人)的影响。如果所接触到的信息与自我认知产生矛盾时,便会产生认知失衡,这恰恰表达了认知与社会外部环境及个人行为之间的强关联性。这种强关联性在漫长的岁月中会被固化,成为人们日常的行为和习惯,对于各类信息的解读也会受“惯性思维”影响。社会行为的固有模式要遇到外界强有力的冲击和科技的进步才能够改变,如互联网技术中的“嗅探功能”“定推功能”等,就是根据认知特性开发出的新技术。这些利用人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制作出来的产品对生活、学习和工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社会行为。这种和认知有关的强关联除了对生活产生影响外,相关理论的强化与发展也改变着世界本身。如认知理论在图形、信息设计方面的影响,在空间设计方面的影响,在人文领域、教育方面的影响等,认知影响着设计规则,同时,又使设计本身具有感性魅力,认知能力的提升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发生变化。

二、生活方式“内”与“外”

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体现着人的群居状态与生活细节。最早研究生活方式的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我国科学地系统的研究生活方式理论的起步比较晚,有史料可查的是中国学者冒君刚在1986年提出的关于生活方式的定义。定义中把不同社会阶层人的生活及喜、怒、哀、乐等民生问题都可理解为这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之后中、外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对生活方式均给予了明显的关注。目前,被大家认可的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人们在一定时期内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及生活态度等。通俗来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一种生活方式,朝九晚五、“九九六”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归根结底都要以一种社会行为表现出来。如果从事理学的角度分析,即内部看不到的心理活动和变化决定了看得到的外部行为和表现,而这种“看不到的内部”指的就是人们的感、知觉,思维过程等,是“隐性”思维,是人内心活动的隐喻体现,而外部行为及表现则是对生活方式的显性表达。

例如,在物质极大丰富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追求刺激、速度、省事、省心……对于各类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性与便捷性,使得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会缩短,忍耐力降低,并由此产生了很多新的网络名词:“选择困难症”“拖延癌”“明明病”等,这些名词代表的是一类人对于自身生活自嘲式的表达。通过人明显的外部表征来体现内心无奈的感受。这份自我认知正是通过“自嘲”来完成对生活方式的内在隐喻的表达;同时,很多企业也利用这种隐性表达和人们的认知状态来进行产品营销。如图1中的百度搜索引擎和360搜索引擎,推荐的信息和自动记录的信息会让人们节省时间,同时也会吸引人们大量的注意力,由于系统会自动为人们做“心理画像”来精确推荐信息,所以,在信息的选择及获取上更是给人设置了另外一种“定力”考验。总而言之,人们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变量,这些变量能够影响生活方式,至于生活方式中的内涵与外延的辩证关系,需要进一步论证。

图1 各种搜索引擎截图(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2 各类产品使用说明书(图片来源:互联网)

三、认知理论影响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对于生活方式中的认知特性早有理论支持。1919年,包豪斯成立之始就有了“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的设计理念。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设计消费现象及消费设计过程,实际上还可从几个方面来解读,如认知可以影响生活用品的使用体验、“场”理论可以影响空间的感觉,信息提取影响信息传播、认知的多维性还可以影响审美能力的表达及鉴赏过程等,这四个方面基本上包括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这也是艺术设计所包含的内容——产品设计、信息设计、视觉传达和环境设计等。可以说,人们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修养层次越高,对认知的关注度就会越来越高,对自我认知也会越来越清晰和透彻。

1.认知过程影响用户体验

21世纪,经济的极速发展萌生了各种不同的营销模式,其中体验式营销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模式之一,关注的是人的即时感受,带来的是“体验经济”的兴起。在设计界,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在20世纪90年代第一次提出用户体验的概念[6]。而发展到今天,生活中很多的设计产品都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生活产品包含的范围很广,大到航天航空,小到一个铅笔、橡皮都可归类于产品设计。这些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造型与功能的“从属”问题上都注重用户体验,哪怕是一支笔的设计,从其形态造型到色彩材质都是经过设计和用户论证的。用户论证的过程是用户对于产品的触感、观感的分辨过程,体现了人们对于某一事物认知的过程,甚至可以说,用户体验的过程是运用认知理论知识,最终达到人的生理和心理满足的过程。如上页图2所示,设计者对于产品的信息加工过程贯穿产品生命的始终,同时,也以比较强势的姿态进驻到人们的生活。

2.“场的理论”影响生活空间的布局

生活空间设计又称为环境艺术设计,分为室内空间和户外空间,人们生活的空间环境直接影响人的心情及生活状态。无论是居家空间、办公空间还是休闲空间,都会形成特定的场域,人们在“场域”中生活必然受到影响。考夫卡提出了,认知上的“场的理论”引入物理学上的“场”的观点,即人在不同区域中所能够形成的认知及影响。从不同客户和使用者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空间的需求来设计不同的空间,这也是设计师创造审美价值的地方。对于色调的冷暖、空间设施的搭配甚至灯光设计等,细节体现品质,品质决定人生。

从古至今,人们对生活空间舒适性的追求一直都没有停止,从古建筑到现代建筑的演变使人们对于住房的质量、环境、配置及自身结构都有了更高的追求。如最近“大平层”概念的提出,就是对于人们居住体验及舒适性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认知。人们除了注重价位之外,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实用性也会在购房时占主导地位。老百姓对于住房刚性的需求,已渐向改善性住房转变,这说明人们对于住的诉求点不断变化,这也是人们生活方式最好的改变。再比如,人们对商用空间的要求也在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为人们对于饮食文化的关注使得更多的商家更加关注餐饮空间的表现。商家也会在针对用户选择吃什么、怎么吃或如何吃上大做文章。不仅是食物本身要有特色,健康,还会要求就餐空间有主题,有格调,有情怀……不管是什么原因,运用认知理论可以更好地布置、改造餐饮空间,或以更好的关注人们的餐桌文化,让人们在用餐过程中心理上有归属感,真正达到宾至如归。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快速地解决设计中的问题比较关键,运用认知理论,把设计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改善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认知风格影响信息的解读

目前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人们都被各种信息充斥着。这种信息的爆炸已经造成人们生活上的困扰。有声与无声的信息、动态与静态的信息等。单从视觉传达来说,是通过点、线、面、体和色彩等一系列的内容来向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无论是文字信息、图形信息,还有色彩信息都充斥其中,很难让人在纷繁的信息中有效、快速地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人们用个体习惯化了的信息加工方式去思考世界,这种认知风格对于信息的处理会产生极大的差异,虽然有研究认为认知风格与智力无相关或相关不显著[7],但会影响人们情感的表达与对事物的认识。这种差异性如果运用得当,对于生活大有裨益,反之,会造成人们的困扰。所以,熟悉和了解人们的认知风格,或是迎合认知习惯,对于目前的“碎片化”的信息窘状会有很大缓解。

如一些公共空间信息图表的设计,遵循“清晰”“简单”“舒适”等原则,把要表达的思想通过这种方式变得可视化。例如,地铁交通线路图、商场交通导图等,如图3所示。再比如一些商业广告的宣传册、医院派发的带科普的宣传单等,希望通过一些图文和知识点结合的认知方式来降低人们对广告的戒心,通过触发人们的“共情”心理来达到隐藏在广告后面的商业目的。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信息爆炸”的现象能自动过滤,实现信息精准推送等。但有一些网络为了增加点击量,会隐性链接一些弹窗广告,用户不胜其扰。如果能够用认知理论的方法,通过视觉捆绑、眼动仪介入等方式来进行指导视觉传达信息等内容,用读图的方式来解决信息爆炸的问题是一个用来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好方法。

图3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图

4.认知理论促进智能设计发展

智能产品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如智能厨房概念的出现,像洗碗机、智能电饭煲、蒸蛋器、电饼铛等相继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既解放了人们的双手,节省了时间,又丰富了人们的购物、烹饪体验,这些新产品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人们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在寻求人们的心理认同,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人们的使用感受,才会带来人们心理上的放松,使人们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四、结语

通过人们心理认知偏好或风格来重新设计与人相关的事物,从而或迎合、或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形式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也符合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和心理建设。无论是平面设计、空间设计还是产品设计,都能足够考虑“人”的因素,从人的角度出发,无论是心理学上的认知理论还是社会学上的认知元素都会使社会更加的和谐,人与人的交往更加的舒心。通过物质外在表现影响人们的心情甚至提升整个的群体素质。当然,单纯通过认知理论是不足以改变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因为还有区域性、民族性等个性因素,真正在执行过程中,势必要多方位考虑,谨慎求证,最终达到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目的。

猜你喜欢
理论信息生活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订阅信息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