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群体生活满意度与养老方式选择
——基于CHARLS2015数据的实证研究

2021-06-12 07:02单路路
生产力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子女群体养老

单路路,罗 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国民的幸福感,努力实现健康中国、健康老龄化的目的。在庞大的老年群体面前,养老的诸多问题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目前,家庭养老依然是养老大军的主力,但随着近几年家庭子女减少、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简单化等因素,导致年轻的一代肩负起巨大的养老责任。为了分担这些养老重任,国家近几年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推出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推行社会养老。从2016 年起,长护险的不断运行发展,使老年人的养老方式越来越丰富,但是如何处理好老年人的精神满足和身体照料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提升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满意度,促进我国不同养老意愿的均衡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老年群体生活满意度的研究

老年群体的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充分体现出老年人对生活是积极还是消极评价的主观态度(Caspi 等,1986)[1],也是个体实现成功老龄化的重要评价标准(张文娟和纪竟垚2018)[2]。2002—2011年中国老年群体自我感知的相对生活水平有普遍提高,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老年人口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生活满意度水平之间的差距也逐渐缩小(李建新和刘保中,2015)[3]。在单个年龄因素上,有学者实证表明生活满意度与经济发展并非正相关的关系,通过对近几十年的研究发现,在1990 年经济落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老年人出现了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评价,生活满意度水平之后逐年递减,在2001 年达到最低(石超和乔晓春,2017)[4],高龄老人与低龄老人相比,岁数较大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普遍高于刚到退休年龄的老年人。子女的数量和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起重大的影响作用(郑晓冬和方向明,2018)[5],研究结果表明,子女的数量多少并不会让老年人在心理上有太多的失衡感和不满情绪。而子女质量的高低会明显地让老年人产生自豪感或者挫败感,显著地影响老年人的心理活动,对生活满意度更会造成影响。另外,预期照料因素与生活满意度也有密切的关系,预期照料的可得性会显著的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变化情况(赵蒙蒙和罗楚亮,2017)[6]。电视和广播等媒介的使用进一步开阔老年人的视野,培养老年人的媒介使用乐趣会提高老年群体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刘鸣筝和董岳,2019)[7]。另一些学者研究老年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邓大松和张晴晴(2019)[8]通过分析生活满意度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重点突出老年群体的主观意愿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本文试对以上研究进行解释和补充。

(二)关于养老方式选择的研究

学术界关于养老方式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不同的养老方式和养老意愿从侧面反映出老年人不同的心里状况(曲夏夏和张红凤,2017)[9],并且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成为老年人主观生活质量里的重要研究对象。我国的养老模式中最主要的就是家庭养老,子女因素、自身健康因素是影响家庭养老的关键因素(曲绍旭和周沛,2017)[10]。目前,老年人自身养老意识逐渐增强,但是老年群体自身养老意识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发展成熟还需要大量的时间。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社会养老,社会养老可以有效缓解居民养老的经济风险,弱化对家庭养老功能的预期,对家庭养老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徐强和周杨,2019)[11]。其次,居家养老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模式(石琤,2018)[12]。王佳姝等认为国家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仅要加强家庭养老作用更要积极建设机构养老,规范机构养老的法律法规,让居家养老被更多的老年人接纳和选择[13]。

综上,相关学者从老年群体的满意度出发,与养老意愿和养老方式相结合,进一步探究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从而优化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

三、数据来源和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简称CHARLS)”。CHARLS 数据库的样本人群年龄跨度大、覆盖面积广,包括全国150 个县、区,450 个村、居,总计有2.3 万名受访者,时间是每两年调查一次,目前数据已更新至2015 年。这个数据库总体上代表了中国中老年人群的基本特征。为了研究老年群体生活的生活满意度与养老方式的选择,本文只选取了样本中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研究,由于部分样本变量缺失,经过筛选最终分析数据包含4 912 个样本。

(二)变量赋值与描述性统计

根据样本的特征,对样本进行赋值。本文的因变量为生活满意度,对因变量进行赋值,具体的样本特征如表1 所示。

表1 因变量的基本统计特征

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即自变量有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子女信息、自身健康状况、及是否参加养老或医疗保险,还有最重要的是样本中老年群体的居住类型,主要包括居住在自己家中和养老机构两种类型。其中家庭养老的人数为98%,基本符合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具体的赋值和样本特征如表2所示。

表2 自变量的样本特征

(三)研究方法与模型

在SPSS 25.0 软件上进行有序回归分析,建立有序回归模型,根据实证模型分析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加入居住类型,进一步探究生活满意度与养老方式选择的关系。具体的数学计量模型表述如下:

其中,Yi表示第i 个人的生活满意度,βp为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ε 表示该回归模型的随机干扰项,β0为截距。

四、结果分析

通过运用SPSS 25.0 软件对模型进行分析,建立两个有序回归模型分别为模型1 和模型2,输出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相关变量的logistic 分析

结果显示,模型1 中的年龄、子女联系频率、自评健康等的P 值<0.001,表明这些因素与生活满意度高度相关。性别、受教育程度、有无子女等因素的P 值<0.05,同样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些因素与生活满意度也有较大相关性。而婚姻状况、城市或者农村、是否残疾、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因素P 值>0.05 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本文重点研究老年群体的养老方式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因此,模型2 加上了CHARL 数据库中BB000-W3-1 的居住类型。具体来说,年龄、有无子女、子女联系频率、子女见面频率、自评健康等都与生活满意度有密切的显著性(P<0.001),与设想的结果一样,居住类型这一关键因素对老年群体的生活满意度显示出了密切的相关性和显著性,其中P 值小于0.001。其他没有标注出来的因素与模型1 的解释一样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缺乏研究意义。

具体来看,本文的重点是研究老年群体的生活满意度与养老方式之间的关系。所以本文重点分析模型2 的一系列结果。机构养老的偏回归系数为-4.201,相应的OR 值为0.015<1,表明机构养老与生活满意度水平负相关。模型2 中以机构养老为参考变量,说明机构养老的生活满意度水平相比家庭养老的生活满意度水平来说,高一个等级的概率是0.910。这一结果表明,老年群体选择家庭养老能提高自己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获得较高的生活幸福感。

首先,就性别来说,性别中女性的P 值与生活满意度有明显的显著性,以女性作为参考变量时,偏回归系数为-0.142,说明女性和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并且老年男性的生活满意度是老年女性生活满意度的0.867 倍。其次,就年龄来说,以低龄老人作为参考变量时的回归系数为-0.326,OR 值为0.721<1,低龄老人生活满意度比高龄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水平低一个等级的可能性是0.721 倍。最后,受教育程度的P 值为0.005,偏回归系数为0.230,说明受教育程度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子女因素对研究结果至关重要。以没有孩子的老年人作为参考变量,没有孩子的老年人相比有孩子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下降一个等级的可能性是40.246 倍。由此可见,孩子是老年人晚年幸福的关键因素。与子女见面频率和子女联系频率P 值都<0.001,以不经常联系见面作为参考变量时,经常联系见面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水平会更高,并且高出一个水平的概率是0.816 和0.760。

自身健康状况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由模型可知,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水平比自评健康差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高出一个等级的可能性是0.523。另外,由现实情况可知,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一般都会喜欢居住在自己家中来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身体有残疾或者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会因为无人照顾、行动不便需要医疗资源等因素可能会更愿意在养老院或者护理院中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分析老年群体自身基本信息因素、子女因素、健康因素、以及居住类型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重点论证养老方式的选择对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养老趋势是9∶1 的比例,家庭养老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养老压力。但是由于目前空巢老人逐渐增多,家庭养老功能也逐渐弱化,其子女对父母的抚养压力进一步加深,机构养老可以适当缓解子女的赡养压力。

1.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与自身状况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老年人的身心越健康、心态越乐观,其长寿的可能性越大,对生活满意度的可能性也越高。所以完全符合本数据的实证结果。针对性别来说,男性和女性对事情的看法总是不一致。从医学角度来说,男性相比女性来说激素水平波动不大,情绪状况相对稳定,生活满意度水平自然高于女性。对受教育水平来说,认知能力强的老年人思想可能更开阔,心胸会更豁达。身体越健康的老年人生活满意感越好,相比身患疾病的老年人不会受到身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有子女并且与子女联系密切的老年人会从子女身上得到精神慰籍和经济支持,使得老年人晚年生活富足,享受天伦之乐。

2.养老方式的不同显著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水平。通过上述满意度和居住类型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大多数老年人认为居住在自己家庭进行养老才会获得高的生活满意度。这背后的因素也很容易理解,在家庭养老的老年人一般身体不会太差,即使是生活不能自理也有子女的随身照料,而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由于其身体不能自理或者精神有障碍,子女又不能经常在身边等因素,不得不在机构养老,这两者的主观感受肯定不一样,因此家庭养老的老年群体一般来说生活满意度相比机构养老的老年人高。随着快速老龄化老年人数量的剧增,机构养老在庞大的老年群体面前也是杯水车薪,因此,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养老方式尤为重要。

(二)对策建议

1.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业。庞大的老年群体为养老服务产业带来了兴起与发展契机,但是由于市场的驱动,养老服务业出现过度商品化和医疗资源滥用等一系列问题。养老机构的床位数不足,导致市场上隐形养老需求旺盛,而有效需求不足。因此,政府要规范养老产业的发展,增加养老机构床位数,去养老医疗资源服务的商品化,切实做到全民养老和社会养老。开办老年大学,开展老年兴趣班,智慧养老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方式。老年人通过居家社区的医疗服务、钟点服务、康复护理等满足自身的照料需求。

2.继续加强家庭养老的作用。由于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养老机构面临着巨大压力,床位数极其短缺,机构养老的数量不能满足庞大的老年群体需求。据了解,一般入住养老院的大部分是生活不能自理或者身体有残疾的老年人,他们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忍受远离亲人心理上的压力。因此要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幸福一般还是选择家庭养老或者居家养老。

3.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进一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由于目前家庭结构的缩小,独生子女要负担四个老人的情况越来越多。为了减轻年轻人赡养父母的压力,又能使老年人不离开家庭,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便能解决养老方式弱化带来的空缺。老年人在社区中享受社区带来的养老便利,定时的居家服务、医疗健康服务等为手脚不方便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支持。在社区中发展为老服务等政策,积极号召低龄老人进行专业培训,为本社区高龄老人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居家服务,这一举措不仅能解决我国大批低龄老人的就业问题,也能减缓快速老龄化对我国造成的经济冲击。

猜你喜欢
子女群体养老
养老生活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