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构建策略分析

2021-06-11 02:31牛重娥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支架式教学构建策略

【摘 要】信息时代高速发展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新课程标准重点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支架式教学借助教学支架引导学生逐步尝试知识沟通,自主完成知识建构与内化,契合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定性分析法及课堂观察法对“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构建策略开展分析,明确“支架式”教学概念及“支架”类型,探究不同教学之间的构建途径,为高中生物教学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高中生物;构建策略;陶行知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0-0156-02

支架式教学使高中生物教学的发展之路获得了有力支持,教师在新课改环境下可逐渐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借助支架的搭建实现学生认知水平的逐级升高。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展深度探索,寻找合适的教学支架并引导学生融入生物学习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和交流合作,有序完成认知结构的发展重构,推动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全面生成[1]。高中生物重点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及社会责任,观念、能力、态度、意识、方法是教学活动开展的落脚点。

1   高中生物“支架式教学”类型分析

1.1  问题支架

问题支架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逐渐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2]。教师可通过构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探究方向深入思考,最终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建构。如在“蛋白质形成过程的数量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支架搭建的契机实现教学目标解构,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答案[3]。笔者在“蛋白质形成规律”教学中选择了“5个氨基酸生成1条肽链时肽键数与脱掉水分子數的关系如何?”作为基础问题,在此基础上将氨基酸数量和肽链数量分别向n拓展,引导学生发现肽键数与脱掉水分子数之间的关系。

1.2  建议支架

建议支架能够为学生的学习与探索活动指明方向,避免学生陷入学习误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践,可以借助建议支架完成,特别是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无法独立解决困难时,教师可以借助建议支架辅助学生,思路、鼓励、策略、方法等均可以用于建议支架中,学生在建议支架的帮助下将更好地度过发展高原期。如在“分子与细胞”的教学中,在独立完成“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设计时,学生往往对“如何确定呼吸产生的酒精量,如何检测并比较二氧化碳的多少”感到迷茫。这时教师可以提供包括“重铬酸钾溶液酸性环境变色”“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气球可以收集二氧化碳”等建议支架,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践活动。

1.3  图表支架

图表支架包括思维导图、流程图、比较表格及分类表格等“图”和“表”内容,图表支架能够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完成内容表达,使多样化的信息在图表中呈现。在掌握知识内容后,学生能够借助图表支架进行梳理,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图表支架可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已学的内容,从整体层面完成知识结构的联合,同时提升学生梳理图表和认识图表的能力。如在“细胞分化”的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借助概念图帮助学生梳理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生理意义,综合分析细胞分化的实质及基因选择表达。又如在“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教学完成后,教师可设计二者区别与联系的对比表格,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4  实验支架

理、化、生等学科均涵盖实验内容,实验能够帮助学生透过事物现象分析事物本质,通过实验现象把握科学事实。学生有效参与实验活动,既能够提升实验能力,又能够发展科学思维与探究意识。实验支架的搭建同样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实验支架既包括演示实验,也包括学生实验,此外也可以选用实验视频,全方位发展学生的生物思维。如在“细胞呼吸”的教学中,教师可依照教学大纲及学生特点进行“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支架搭建,使学生在探索细胞呼吸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验证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实验基本步骤,同时帮助学生掌握细胞的不同呼吸方式,从客观上推动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1.5  范例支架及其构建策略

范例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展示的具有标志性示范作用的案例,学习结果在知识情境中的有效运用同样可以成为范例。范例的有效运用能够为学生构建知识学习基础,引导学生在遇到相同或相似问题时借鉴成熟范例破解。如在“减数分裂”的教学中,细胞增殖的有丝分裂学习就可以成为范例。细胞在有丝分裂时,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子细胞与母细胞获得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而在“减数分裂”之中,细胞在第一次分裂后没有继续进行二次复制,而经过两次辅助后细胞的染色体与母细胞保持一致,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复制与有丝分裂的染色体复制过程是否存在相似之处?这也可为学生的减数分裂学习提供范例支架。

2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探索

2.1  支架搭建

教师先对学生的基础学情展开全面分析,重点关注学生实际水平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借助习题作业、课堂观察、试卷考查、学生访谈、提问交流等方式确定学生的基础水平及知识结构,进而确定其最近发展区。然后,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完成适合的支架构建,引导学生依照搭建的支架逐渐完成学习任务,激活学生的潜能。教师在支架搭建过程中需要对支架概念、支架类型、搭建原则等形成清醒认知,避免出现支架泛化或支架窄化情况。支架并不是简单的语言或图片,而是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的最有效帮助与支持,围绕教学目标,明确推动学生成长。教学支架多种多样,教师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支架完成知识构建,发挥教学引导作用。如在“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教学中,笔者借助“有机物中的稳定化学能如何被转化为ATP中的活跃度化学能?”“呼吸与细胞呼吸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如何控制有氧和无氧条件?”等问题搭建问题支架,为下一步的实验教学奠定基础。

2.2  情境切入

产生于建构主义基础上的支架教学对情境的作用高度关注,教师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能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完成知识建构。学生主动学习的实现需要从融入情境开始,动态、静态、语言、表演、实验、实习等方式均可以作为情境切入的有效方式。如在“DNA分子结构”的教学中,笔者选用了模型建构和实验展示的直观方式切入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体会。又如在“蛋白质”的教学中,笔者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中摄入的蛋白质展开讨论分析,迅速唤起学生对蛋白质知识的兴趣与共鸣,使他们很快融入情境中,围绕不同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蛋白质类型等问题展开讨论。情境切入能够让学生对即将学习和探索的内容产生较强的亲近感和熟悉感,使他们更加深入地融入活动中,形成探索欲望和研究兴趣。

2.3  探索协作

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并不能完全满足独立解决问题的要求。对此,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依据支架自主开展探索活动。在生物学习的起步阶段,教师可给予学生较多帮助,但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该逐渐减少支架的应用,最终达到让学生独立完成探索的效果。合作学习在探索过程中应始终存在,当学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及发展能力,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鼓励小组成员间开展讨论和交流,依据建构主义观点引导学生信息交互,有效丰富支架体系。如在“细胞呼吸”概念的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提供问题支架“呼吸与细胞呼吸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让学生共同开展资料收集与分析,探究呼吸与细胞呼吸的异同。问题支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细胞呼吸的本质,理解了呼吸是细胞呼吸的前提。

2.4  效果评价

多元化评价对支架教学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形成性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等能够全面勾勒出教学效果,使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知识建构情况、能力发展情况、独立学生情况等。教师可以选用问答测试、活动表演、交流访问等方式开展效果评价,同时学生也可以对教师展开评价,师生之间依据信息反馈持续调整支架,进一步发挥教学支架的优势。“支架式”教学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且相互作用,如独立探索与协作学习相伴相生,支架搭建应该贯穿这些環节,教师应围绕“支架搭建”核心开展适度教学,同时认识到各个环节的顺序并不固定,可根据教学实际作出调整。支架本身是动态的,起步阶段学生会遭遇更多困难,这时教师给予的支架支持应该更多,而随着学生学习进度的完成,教师应该逐渐减少支持,最终实现学生的独立完成。

信息时代高速发展,促使教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新课程标准重点关注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支架式教学借助教学支架引导学生逐步尝试沟通,自主完成知识建构与内化,准确契合了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桂梅,周庆萍,黄倩.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策略探讨[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6).

[2]张雪,申静敏,陈国梁.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19).

[3]王芝莉.“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考试周刊,2019(16).

【作者简介】

牛重娥(1985~),女,藏族,甘肃卓尼人,本科,中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生物。

猜你喜欢
陶行知教育思想支架式教学构建策略
大学英语听力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索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
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究
陶行知思想对英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