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远生 奉清清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中朝边界,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条件下,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历经两年9个月浴血奋战,取得了这场“开国之战”、“正义之战”、“立威之战”、“止战之战”的最后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捍卫和平之战,更是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生死存亡之战。
70多年前,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政府悍然派兵武装干涉、侵略朝鲜,罔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门前。
当此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共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担当起保卫世界和平和保家卫国的历史使命。
英雄的志愿军将士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和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的伟大胜利。正如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所说:“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给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以沉重打击,美国侵略者不得不在板门店同朝中方面正式签订軍事停战协定。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回忆录中沮丧地写道:“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抗美援朝战争使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一战扬名。我们不仅取得了保家卫国的胜利,避免国土遭受战火的荼毒,而且通过这场战争,使人民军队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上迈出一大步,帝国主义从此不敢轻易地欺侮和侵犯中国。抗美援朝无疑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盛赞。中国人民不信邪不怕压,敢于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精神,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它还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
7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范例的志愿军将士和为这场战争胜利作出牺牲和贡献的人们。
“英雄儿女”、“最可爱的人”,无疑是抗美援朝时代英模的响亮符号,那些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朝鲜大地的烈士永垂史册。
众所周知,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敌我力量悬殊、极端不对称的战争。美国率领的所谓“联合国军”,动用了当时除核武器以外的所有新式武器,美国还动用了其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和海军的大部分兵力投入战争。面对强敌,志愿军将士以劣势装备同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其向死而生的英勇决绝,形成了压倒一切敌人的伟大气概。
用身体挡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战斗到只剩一人一枪仍然坚守阵地、最后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没有斗争精神不行。当年抗美援朝,毛主席用诗意的语言总结胜利之道: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
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考验和挑战十分严峻。1950年,美国钢产量8785万吨,工农业总产值2800亿美元。而中国粗钢产量只有61万吨,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00亿美元,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到。但党中央审时度势,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无畏气概,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毅然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凯歌,更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正如毛泽东向全党提出的:“我们应该把抗美援朝的革命精神贯彻到我们国家建设的所有工作环节中去!”他还要求,在这方面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展起来。
“不怕牺牲,不干则已,一干就干到底”,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战胜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国主义的不二法门。彭德怀司令员说,抗美援朝第一线部队的艰苦程度甚至超过长征时期,伤亡了那么多战士,除了死在战场上的,还有饿死的、冻死的。
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新中国确实付出了巨大代价。使用全部先进武器的美国军队,掌握着战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其地面部队全部机械化;而志愿军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作战,武器装备相当落后。但是,中国人民和志愿军将士为和平而战、为正义而战,创造了弱国打败强国、以劣势武器装备打败优势装备强敌的光辉典范。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空前高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使其成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各项社会改革的巨大动力。
(摘编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