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仁近
十多年前我还在《慈善》杂志当编辑的时候,一天,有位同志拿着一个信封兜,找到我,对我说:“有人委托我,把这篇稿件交给《慈善》杂志的编辑,看一看,如果文章写得还行,够发表水平,希望能够采用,倘若如此,对这位作者也是一个鼓励。”这位同志给我介绍稿件作者的详细情况:“这位作者名字叫曹芸秀,四十岁出头,是一位残疾人,但是,她从残疾开始的那天起,就非常顽强,具有一般人不具备的意志力。平常人写写画画不是问题,然而,她写几个字,相当费劲儿,一天也就写个二三百字。给我的这篇稿件,大约有2000多字,就是坚持天天写二三百字,也需要十多天才能够写完,何况还需要认真修改呢!需要花费的精力、时间,以及毅力,可想而知。曹芸秀以她顽强的毅力,终于完成了一篇普通人无法想象的文稿。”
我接过这篇让我刮目相看,思考良久的稿件,眼睛湿润了,视线模糊了。怀着对曹芸秀的敬佩之情,我优先阅读了她的文稿。读完她的文稿,我被曹芸秀舒展的文笔、完整的故事、细腻的笔触、无限的真情,深深感动。这篇题目为《忆师恩》的文稿,在送审时,主编很快就批复:可发。曹芸秀给我的第一篇文稿《忆师恩》,2003年第六期在《慈善》杂志“人生静思”专栏正式发表。当曹芸秀接到《慈善》杂志样刊的时候,她非常高兴,立即给我打电话,说:“赵老师,我的文章发表了,样刊也收到了,谢谢你啊!”我说:“你的文章写得很好,够水平,应该发表,主编也很满意。”我还说:“在不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下,继续投寄稿件,祝你成功。”
我喜欢阅读书报杂志,也喜欢阅读名著,在广泛的阅读之中热爱生活,享受人间真善美。事后,我又多次阅读曹芸秀发表的文章《忆师恩》。我觉得,编辑修改文稿时候的阅读是一种把文稿修改成为能够发表的心情,文章发表之后的阅读却是另一种心境:那是欣赏,是一种特有的享受。我读曹芸秀写的《忆师恩》,感到她真的了不得、不简单。她在文章中对曾经教过她的中学老师无比崇敬,感情是那么的真挚、记忆是那么的清晰、赞美是那么的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位残疾人不可多得的宽阔胸怀。曹芸秀,顾不得身体各部位的不协调,乃至遭遇的痛苦及苦恼,她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克服重重困难,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名著,诸如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还认真阅读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一些历史小说。一本一本地阅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思考。仅仅十多岁的孩子,就如此拼命地读书,这就是她具备超人毅力的根本原因之一。我想,曹芸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这也许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后来,在2005年年初,曹芸秀又给我投寄了第二篇稿件,题目是《因为有了爱》,经过修改润色后,发表在2005年第三期《慈善》杂志“爱心柔语”专栏。依然是寄给曹芸秀样刊,依然是曹芸秀给我打来表示感谢的电话,依然是声情并茂对慈善杂志社的感激之情,依然是我对她的鼓励和期盼:希望她身体健康,期盼她撰写出更多佳作。曹芸秀的这篇佳作,不仅篇幅比第一次的《忆师恩》长了一倍,而且文笔更加成熟、细腻、充沛、深刻。她运用多姿多彩的语言文字把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社会各界善良人士的爱、对新闻媒体给予她的帮助,支持和宣传的感激之情,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字加以最纯真的表达,把自己对友善人士的关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应该说,我对曹芸秀这篇文章的感触很深,她是在撰写文稿,然而,她更像是在用文字表达对社会的热爱,对善良人士的赞美,对自己永远前行表示出的坚强决心。
在我担任《慈善》杂志责任编辑的四年中,我只是编发了曹芸秀两篇文稿,然而,这两篇文稿,是曹芸秀生命的呼唤,是曹芸秀热爱社会爱心人士的赞歌,是曹芸秀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美好生活的热情讴歌。两篇文章不算多,但是,这两篇美文佳作的正式发表,让我认识了曹芸秀,让我从曹芸秀身上看到了一位身患许多疾病,乃至最终成为残疾人,却依然昂首阔步前行在美好的人生路上的坚强战士。她值得我学习,值得我为她高唱赞歌。这赞歌,无论用了多少美好的词汇,也并不为过。
在从事了四年的《慈善》杂志责任编辑之后,我离开了我非常热爱的编辑工作岗位,回家颐养天年了。然而,我与曹芸秀的联系却一直没有中断,退休20年,保持联系20年,这也许就是缘分吧。
在我离开《慈善》杂志16年的时光中,曹芸秀依然为杂志撰写稿件,命中率很高,越写越好,她把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都集中于笔端,把自己最灿烂的人生感悟用文稿表达出来,与人共享。
每当《慈善》杂志出刊,我都要翻阅目录,仔细看一看有没有曹芸秀的文章发表,这已经成了习惯。这不,就在我撰写这篇文章时候,2021年第二期《慈善》杂志又出刊了,翻到第35页,曹芸秀撰写的《怀念》一文,在“爱心柔语”专栏发表,我与老伴儿又认认真真地阅读,从中体验到曹芸秀的顽强坚守、高昂斗志、不屈精神。曹芸秀,她的意志品质,以及她对美好人生的追求,高质量的生命之光,永远值得我学习,学习她的精气神,就有可能击败一切艰难困苦。
我想,像曹芸秀这样残疾非常严重的人士,尚且能够为社会发光发热,撰写出脍炙人口的美文佳作,那么,像我们这些健健康康的人,难道不应该为社会奉献更多的爱心吗?在我离开《慈善》杂志社之后,曹芸秀还是一如既往地与我保持联系,逢年过节,给我打电话拜年,祝福我生活幸福,身体健康。这样的联系,特别是过年给我送上祝福,20年间,从未间断过。让我终生难忘的是:2007年12月和2012年1月,曹芸秀给我邮寄了正式出版发行的她的两部著作。其一,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的《不屈的灵魂——残疾人曹芸秀作品集》;其二,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放飞的梦想》。能够亲自为我邮寄两部她的著作,这是送给我的最好礼物,我将永远保存,并且让我的儿女及孙辈也认真阅读。
为了答谢曹芸秀长期给我打电话拜年,回报她邮寄给我的书籍,以及她的真诚和善良,2009年1月29日(大年初四),我与老伴儿买了一些礼物,带着我们对曹芸秀的敬佩,专程到曹芸秀家中看望,看望她本人,也要看望她的父母。须知,曹芸秀是我与老伴儿学习的榜样;她的父母,也是非常值得我与老伴儿学习的榜样。在曹芸秀成长过程中,有她自己的拼搏和奋进;也有她父母及家人的关照和支持。没有曹芸秀本人的积极进取,没有她父母及家人的全力支持,那就不可能有曹芸秀的成功与闪光。
在那一天看望曹芸秀之后我的日记是这样写的:今天是大年初四,过春节。我与老伴儿乘坐公交车去看望一位有志气的“天津张海迪”曹芸秀。在她家中,亲眼看到了这位残疾人不平凡的人生之路,也聆听她讲述了自8岁之后因为疾病造成的痛苦经历。听曹芸秀所言的“没有被痛苦的人生经历、不幸的命运吓倒,也没有向身处残疾困境低头”的话语,我想,这是一颗不屈的灵魂在闪光。我与老伴儿与曹芸秀本人,与她的父母一起畅谈,获益匪浅。我与老伴儿还同曹芸秀一家人合影留念。
那天,我與老伴儿专程去曹芸秀家看望她与她的父母,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难以忘怀。我撰写了一篇《我与“天津张海迪”的情谊》一稿,在2010年第三期《慈善》杂志发表。我在这篇文章中,写了对曹芸秀的评价和敬佩之情,也表达了我要向曹芸秀学习、以她为榜样,过好后半生,像曹芸秀那样,做一个善良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人生在世,想做的事情有许多,但最关键的一点,必须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在艰难困苦中顽强前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