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前进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历经了九年,九年来,初心不忘感受颇多。
为继续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让慈善文化走进校园、扎根校园,区慈善总会和区教育局将北城街道中心小学列为2019年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建设试点。树立典型,总结经验,推广全面。北城谐音北辰即北极星,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当时,写下《愿孩子们 心中闪烁北辰》送给同学们:中华慈善 源远流长/慈言善行 浩瀚海洋/人生慈善 从小培养/树木育人 渴望能量/慈 为仁爱之心/善 乃济困之举/那是 人与人互助/那是 心与心慰藉/让爱心植根在心田/让慈善花开满校园/愿孩子们 心中闪烁北辰/绽放生机盎然——心灵之美!
北城街道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多年来,学校坚持以“慈善与学科教学整合,寓言与校园文化结合,寓言与校园德育融合”为实践方向,让孩子们感受寓言的魅力,学会求真向善。建设“慈善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慈善文化的内涵,与学校的育人目标不谋而合。“慈善文化进校园”,通过慈善读本的学习,慈善之花开放在同学们的心坎里。同学们创作了数十篇慈善寓言,陆续在有关报纸杂志上发表,其中9篇发表在2020.3期的《慈善》杂志。
2017年6月22日,浙江省“慈善文化进校园”现场会暨推进示范省建设会议在我区启动。与会人员认为将“慈善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让孩子们从小接触慈善,培养情操,其工作经验和实践成果对于其他学校有借鉴意义。为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延续与深化,区慈善总会又和黄岩区教育局联合发文,自2017年年底启动,在城区六所初中新生中开展一学期的慈善文化教育。六所学校精心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慈善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学习辅导,每位学生和部分教师撰写了一篇“慈善”为主题的文章,选送了100多篇慈善文章。其中14篇慈善文章刊登在2018.3期《慈善》杂志,优选部分慈善文章在《今日黄岩》报“慈善专栏”上刊登。2019.1期《慈善》杂志的“慈心善语”栏目,收录了我区两条师生《慈善读本》读后感中的言语。
王林小学是伴随高铁台州站的建设,拆迁新建的一所学校。从2015年4月开始,区慈善总会联合区教育局,在王林小学举行“慈善文化进校园”推进活动。“慈善文化进校园”推进活动开展后,2015年11月,王林小学又接受了浙江省教科所和台州市教科所关于《城郊小学善育研究》的教育课题研究。王林小学深入開展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研究,围绕一个中心、通过五条途径整体推进校园慈善文化建设。一个中心即以《城郊小学善育研究》课题为中心;五条途径就是挖掘善育内容、打造育善环境、塑造向善师资、开展为善活动、构建崇善课堂。所谓“善”就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对社会的有益的行为;善的涵义是在于对人类有利,是人道。慈善是一种现象,善良是一种本质,善不只是慈善的一种习惯,更是人的性格,精神!有些人天性中有一种向善的倾向,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善心有时也会被错用,过度的仁慈就是无知!
开展“城郊小学善育研究”是基于两方面的思考:现状教育的问题与时代发展的需要。一是现状教育的问题。近几年,黄岩高铁新区的建设,土地被征收,拆迁使学生的家庭教育产生新变化。一方面,疏于照顾孩子,放任孩子自主学习,导致学生学习风气的淡化;另一方面,拆迁补偿丰厚,家长对个人奋斗价值产生怀疑,不思进取的行为使孩子价值观发生转变,丧失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还有外来务工人员忙于生计,对其也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一旦出现问题,常以打骂方式简单粗暴处理。导致学生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等方面偏离健康常态。二是时代的需求和号召。我们国家很重视道德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善育”就是对师生进行以“善”为核心的教育,引导学校师生明善、向善、行善、扬善,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努力完善自我,让善成为一种优秀品德的教育。力求把孩子们浸润在向善、向好的氛围中,从小播种一颗正能量的心。经过三年来的思考沉淀和探索实践,王林小学以“以善育人,打造宜学校园”为办学目标,逐渐形成了以“厚德尚善,润泽人生”为校训,以“行善如水,善满校园”为校风,以“严谨谦和,博学善教”为教风,以“励志笃学,乐学善思”为学风,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为办学理念的思想体系。
学校善文化建设坚持“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理念,通过善教育,打造善文化,让师生存善心,有善念,行善举,做善事,成善人,扬善学。“存善心”是指具备一颗善良之心,相信我心本善、善心永驻。“心”明才能“行”正!在追善源、挖善根的基础上,首先在全体师生中积极推行善的教育。“有善念”是指拥有善的信念,不为名利所动,不被功利所驱。“行善举”是指躬行善的举止,一言一行、接人待物,都应避恶从善。“做善事”是指多做善的事情,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成善人”是指以古今善者为榜样,成就仁爱之心,使己成为厚道之人。“扬善学”是指将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在民间不断传播,不断发扬光大。
在“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影响下,在省市课题的引导下,学校积极组织老师开展各项善育研究,分为学科渗透探索、礼仪行为、传统文化、环境研究、活动策划、激励评价等不同方向,现已经取得了15项市级善育实践活动课题成果。在善育理论研究的同时,王林小学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善育实践活动。
例如节日教育活动。结合节日开展“小小善举”系列,营造浓厚的向善、从善氛围,让孩子在活动体验习善、行善、扬善的快乐。一是助人为善。雷锋日,组织同学们开展“一帮一”活动,倡导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携手共进。低段“借给同学学习用品”,中段“帮助同学整理书桌”,高段“帮助同学闯过难题”。二是劳动为善。植树节,开展“善心满园”亲子互动种植活动,对劳作过程和劳动果实丰收积极者,学校给予表彰;对劳动成果分享给养老院等公益活动。三是怀念亲人为善。清明节,进行“读两史,争做三爱好少年”读书活动,了解伟人故事,学习先烈的勇敢和无私。四是敬老为善。重阳节,组织少先队员们去敬老院为老人们打扫房间,梳头洗手,给他们展示了各种才艺,为老人献一份爱。
例如主题班会活动。班级是学校集中开展善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根据主题班队和班级活动的安排,每月开展一次班队会,将善育深化、细化、经常化,让学生时时刻刻记住要做个善童,从点滴小事做起。班会的主题有学习雷锋精神、感恩父母、诚信友善、感恩教师、尊老爱老、关爱他人、安全教育等等。学校每开展一次主题班会,都强调“五个一”:出一期板报,献一份爱心,做一次义工,召开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写一篇读后感。
例如成立“小义工”组织。由少先队组织发起,学校成立了“小义工”联盟,发挥自身的特长和热情,服务学生、学校和社区,广泛开展志愿者爱心行动。礼仪、环保、助人、敬老爱幼、弘善等7个“小义工”小分队活跃在校园内外。每天早晨,礼仪小义工们在校门口迎接老师、同学们的到来;每天中午,环保小义工们忙碌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引导少先队员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节假日,到社区参加义演、义务劳动,走进敬老院让孩子们学会尊老爱老;走进永宁公园、走进火车站义务打扫卫生,为社会行“善”。以“服務他人,奉献社会”为宗旨的“小义工”联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公益心和责任感。
例如制作慈善手工书。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收集资料,挖掘整理从古到今“善”的元素,乃至身边善的故事等,自己亲自编写以善为主题的手工书。此项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他们利用假期、班队课创编了一本本各具特色的手工书,有的是一本关于善的手绘本,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善”的凝聚;有的是一本关于善的时事剪贴本,作品中收录的都是我们生活中开展各种“善文化”活动的新闻报道;有的是一本关于善的故事本,作品中收录了各种善的故事。通过活动,孩子们在寻善、思善、画善的实践过程中理解善、积淀善,这种体验胜于讲解。
学校树立榜样,彰显善的力量,精心培育懂礼仪、知善行的王林学子。善爱的阳光雨露下,学校涌现出一批以张理祺、王敏锐、王警恒为代表的尚善少年。例如2017级毕业生张理祺在2016年浙江省中小学生“寻找身边的美德少年”活动中,被评为“最美浙江人·身边的美德少年”。2015年3月,班里新来一位农民工子女新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又患先天性心脏病。张理祺同学主动请缨,要求在平时生活上、学习上照顾这位新生。课余耐心辅导他各学科的作业;与他谈心、散步聊天,陪他课外活动,陪他餐厅吃饭。学校还打造了一支小导游团队,为前来参观的各级领导介绍讲解校园慈善文化。这批小导游先后接待了中华慈善总会办公厅主任刘芳、浙江省慈善总会副会长李刚、台州市(区)慈善总会会领导、有关省内外“慈善文化进校园”考察团成员,受到了参观领导的一致好评。
回眸校园,满眼是花儿吐艳,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