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蔚 陈成诵
作为人口大县,劳动力资源一直是临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强化人才要素保障,临泉开展“千名人社干部进企业”活动,累计摸排153 家企业用工需求1588 人。
2020年12月1日,国家级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20)》,在“2020年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的排名中,安徽临泉县位居全国第23位。一年前的同一天,2019年12月1日郑阜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临泉跨入“高铁时代”。
投资潜力排名的提升是高铁红利加速释放的显现,更是临泉经济支撑力的一次重塑。在经历起跳转型的探索后,临泉发挥后发优势,以跨越之姿迈进新的县域之变。“临泉‘十四五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打造皖北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先行区,积极融入长三角,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临泉县委书记梁永勤说。
拥有230万人口的临泉县,如何将投资潜力变为经济实力?
“对企业而言,政府能够及时协调解决问题,是对企业最大的帮扶。”安徽省富鑫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承汐是临泉本地人,2014年以前一直在深圳从事LED灯具生产,后来招商引资回到家乡,“促使我回来的,不仅仅是乡情,更多的是临泉政府部门和经开区的工作效率和优良服务,还有这里的用工成本。”
作为人口大县,劳动力资源一直是临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如何将人口资源变成人力资源,解决企业招工用工难的问题?临泉采取“政府站台+互联网”双管齐下助力企业。
为了强化人才要素保障,临泉开展“千名人社干部进企业”活动,累计摸排153家企业用工需求1588人;举办“百家企业”就业创业政策宣讲会5场,为182家企业宣讲就业创业政策。一年里,组织开展线下招聘会82场,1400家企业参与活动,累计提供6万个岗位。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平台,持续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为县内外800多家企业发布招聘信息,提供岗位6.75万个。
一个皖豫边界农业大县,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硬是闯出了一条由经济谷底跃然腾飞的路子。
招来了人,还要有空间承接。“临泉的产业链定位是劳动密集型,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和地,需要有厂房。”临泉经济开发区招商促进中心主任陶剑从事过多年园区招商工作,“经开区为了节省企业时间,降低企业成本,采取了‘拎包入住政策。”
所谓“拎包入住”,是临泉解决企业工业用地紧张问题,探索出的一条新路。由经开区出资打造标准化厂房,并根据入驻企业需求定制,满足企业早入驻、早投产、早见效的需求。“近几年,经开区建了四十余万平米的标准厂房,引导中小企业向标准化厂房集中,这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企业来了,把机械搬进去就能生产,这也是项目落地快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推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的同时,临泉进一步加大用地指标的争取力度,目前,已经下达用地指标1550亩,确定年度实施土地复垦1万亩。
人、地、钱,一直是企业项目落地的关键因素。谁来做,在哪做,怎么做,这是企业最直接的诉求。“以前融资,政府不管不问,企业只能自己找路子,经常跑断腿还被拒绝。现在融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政府都会出面协调解决,政府和企业从之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转变成为了共同前进的‘亲兄弟的关系。”安徽亚泰包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柳高从临泉起家,感受着临泉营商环境的变化,他深有感触地说,与政府的关系从之前的“怕”变成了现在的“亲”,“现在银行对企业有融资支持,政府的产业发展基金以及金融惠企政策也很多,力度也很大。”
为解决市场融资难问题,临泉县政府积极搭台,做好金融机构与企业的桥梁,成立临泉县金融顾问领导小组,为企业融资提供全程服务。金融方面,开展“千名行长进万企”活动,积极对接县域小微企业,累计协调解决616家企业27.3亿元融资需求。并将科技担保业务纳入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将“税融通”业务支持对象扩大到M级。
“临泉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县域核心功能的关键一招。以企业最迫切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企业的满意度为落脚点,从企业开办、企业经营、企业拿地、扶持政策、企业监管、跟投机制、代办服务、人才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堵点‘难点‘痛点”。临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彦博对《决策》说。
安徽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天长2016年从杭州来到临泉,刚到临泉的他看到的是灰蒙蒙的工厂荒地。5年后的他再回忆当时的情景,变化之大让他十分感叹:“从水电气路到各种基础设施配套,临泉经开区都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只要企业提出来,都是第一时间协调和解决,这个态度是最让我感动的。”
水电气是维持企业运转的基本公共设施,为进一步方便企业,临泉县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着重围绕项目建设“中梗阻”,强化网格化包保帮扶、跟踪督查,有效解决瓶颈制约,保障项目落地。
优化行政审批,为企业申报化繁为简。临泉深入实施“一网办理、全程网办”模式,全面推行“一表”填报制度。打破市场监管、商务、人社、税务等部门与银行间数据壁壘,进一步优化流程,提升企业注销登记效率,普通注销登记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简易注销登记时间压缩一半以上。
临泉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改进不动产登记方式,全面实施“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优化登记流程。
精细精准服务,为企业减负解忧。临泉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落实负面清单制度,取消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改进不动产登记方式,全面实施“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优化登记流程,办理环节由4个减少到2个,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限。提升纳税服务质效,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主动优化办税缴费服务,为各类企业减免税收1.7亿元。
纾困解难,首先要找到企业难点。在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持续进程中,临泉在与企业沟通互动中,创新了多项举措。
“营商环境面对面”活动是临泉聚焦“优化营商环境、转变干部作风、做大做强产业”的重要抓手,以电视问政的方式,搭建的政府与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听取企业声音,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着力提升政府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打造“四最”营商环境。
“百名干部联百企”是临泉打出的一张“特色牌”。临泉要求百名干部紧密联系百家企业,围绕企业关切和诉求,帮助企业研究、掌握相关政策。调动干部资源和干部力量为企业服务,建立紧密型的干部联系企业制度来破解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
“之前做企業有个很大的担忧就是无意犯错,现在出台政策五花八门,企业有时候在接收和理解方面会有偏差,犯了无心之错。”柳高在和联系的干部谈到此事后,临泉经开区为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推行首次轻微违规实施包容、纠错机制,有个改正的机会,让企业能放开手脚。“政府现在是真正站在一个协调者的角度,为企业保驾护航。”
2020年3月,临泉县优化营商环境管理服务中心公开选调工作人员。中心人员编制11名,下设3个业务股室,面向全市选调5名工作人员,这是临泉县为优化营商环境对干部队伍优化所做的一个新动作。
队伍建起来了,如何变强?内外兼修方能成大器。
内修在于“钻”。术业有专攻,将自身领域钻深钻透。安徽加入长三角后,临泉县积极打造长三角地区优质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为此,临泉加大农副产品全产业链招商,引进柳桥集团畜禽一体化农业项目,“在引进项目前,临泉提出‘靠前服务,由专门的小组围绕项目用地、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个小组队伍只专注农业这一个领域,将这个领域的政策都‘吃干榨尽了。”陶剑告诉《决策》。
同时,临泉县建立部门协同、社会共治机制,严格实行“周例会、月调度、季督查、半年小结、年度考评”制度,督促牵头单位每月30日更新报送任务事项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表扬先进通报落后,确保过程管理有力度。搭建“互联网营商环境测评”系统平台,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
安徽加入长三角后,临泉县积极打造长三角地区优质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外修在于“激”。引进先发地区的先进经验,以外来力量激活内生动力。2014年9月,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临庐现代产业园,作为省级开发区,由合肥庐阳区与临泉县结对共建。庐阳区是省会合肥的核心城区,为了使临庐产业园快速高效发展,庐阳区派驻了17名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长期驻点园区。“在临泉的6年,庐阳的干部从一片荒地白手起家,到现在的产城融合,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率先建成,庐阳区一直积极参与,给予人财物重点倾斜,也给临泉的干部队伍注入了新的活水。”临庐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朱华军是第一批来到临泉的庐阳区干部,他和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将庐阳区的城市管理以及园区治理经验渗入临庐产业园的干部队伍之中。先进的管理经验如同一方酵母,在临泉的管理队伍中发酵,激活临泉的内在肌理。
从工业项目寥寥可数到企业林立星罗棋布,从投资者门可罗雀到如今客商纷至沓来,一个位于皖豫边界的农业大县,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硬是闯出了一条由经济谷底跃然腾飞的路子。破解要素制约,优化政务服务,提升干部能力,临泉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聚企业凝人心,致力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