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权与私权的衡平法则

2021-06-10 13:00若饴
检察风云 2021年7期
关键词:私权霍夫曼公权

若饴

如果将刑事法庭比喻为一座天平,那么天平两端就承载着“警察权、检察权等公权”以及“犯罪嫌疑人的辩护权、质证权、最后陈述权等私权”。从法理层面,二者应当在法院的居中裁判下开展证据层面的较量与博弈,并最终实现法律事实层面的相对公平与公正。然而现实往往会给法理的应然性予以暴击。

由美国、英国、印度合拍获第78届金球奖最佳编剧的影片《芝加哥七君子审判》讲述的是美国刑事庭审的故事。该片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强化了庭审戏码,展现了荒诞审理七君子的核心过程,揭露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法官中心主义下警察局、检察院、法院沆瀣一气,令公权与私权极度失衡的刑事审判状况。

影片伊始,1968年,美国民主党反战抗议人士与属地警察局、国民警卫队发生了激烈的暴力冲突。以此为序,影片开启了庭审前的追述。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在正式庭审之前,参与反战抗议的黑人组织“黑豹党”创始人鲍比·西尔没有被并案审理,已经先期被定罪了。检察官起诉他们的事由是阴谋煽动暴乱、触犯美国1968年的《民权法》。通过分镜头和特写镜头,影片向观者展示了鲍比·西尔对裁决的无奈,以及民权主义者对裁决的愤怒。

接下来,影片加入了黑色幽默元素,将剧中的人物进行外化处理。在庭审初期,检察官与被告们的外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令观者暂时走出了前述司法裁判的阴霾,辅之以诙谐一笑。检察官西装革履、手拿公文包、认真做笔录;被告们则衣冠不整、身上挂满了饰物,一边嚼着零食,一边肆无忌惮地嘲笑法官;甚至连被告请来的辩护律师们也都是长发披肩、一股子雅痞的味道。这也为后续私权沦丧与公权强势埋下了鲜明的伏笔。

在法庭调查阶段,一群被告人面对刑事审判法庭大法官朱利叶斯·霍夫曼的咄咄逼人,兵行险招,竟身着法袍和警服。此举暗指庭审自始就在公权力的驾驭下,被告人早已身陷警察局、检察机关以及法院设下的种种“埋伏”中,即将面临牢狱之灾。在引起了庭审旁听者们的哄堂大笑后,法官以“藐视法庭罪”对其采取了加重刑罚、限制自由、封嘴等暴力措施……

实然,在英美法系国家,程序正义是刑事庭审坚持的基本准则,但法官中心主义却决定了法院的大法官对于案件审判的主导权。法院和检察机关虽然在程序上会为被告人设置说话的机会,但能否说、如何说、是否会被采信等显然是由法官和检察官来主宰。这也契合了影片中出庭作证的桥段。一方面,大法官朱利叶斯·霍夫曼应允了检察官理查德·舒尔茨提出的让几十名证人出庭作证的要求,这些证人大多数是出现在集会现场监视被告人的警方卧底。另一方面,代理律师威廉·昆斯特勒在法庭上据理力争,希望为“芝加哥七君子”争取到合理的判决,却屡次被霍夫曼以“藐视法庭罪”警告。无奈之下,威廉请来了美国前任司法部部长拉姆齐·克拉克为“芝加哥七君子”出庭辯护,却因现任司法部部长的特殊批示,被霍夫曼直接认定其证人证言为有利害关系者的证言而不予以采信……1970年2月20日,经历了纷繁复杂的调查与庭审,白人男性占绝大多数的陪审团宣布芝加哥七君子有罪,并判处其5年监禁外加5000美元罚款。

“正义会迟到,但终归会到来。”影片结尾迎来了彩蛋,“七君子”联名上诉,历经两年半的漫长审议,美国第七巡回上诉法庭于1972年11月21日推翻此前所有判决,“七君子”被无罪释放。

影片落幕,令作者想起了关于程序正义的那句格言:正义的实现应当以一种人们看得见的方式。结合芝加哥七君子的遭遇,便是应当包含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辩护权、质证权、最后陈述权等基本权利。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私权霍夫曼公权
涉税信息共享中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与平衡——以纳税人权利保护为切入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有权不用、小权滥用、公权私用 这些权力堵点正在损伤发展
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先驱——汉斯·霍夫曼
诺奖得主霍夫曼团队落户深职院
论对私权限制的限度
论私权神圣
论私权对公权的冲突与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