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人物画中的生活图景

2021-06-10 12:35卢辉红
检察风云 2021年7期
关键词:雅集

卢辉红

《夫妇行乐图》纸本设色,1869年,大观文化馆藏

清中晚期的某户人家,前院停着一乘大红花轿,送亲者、抬轿者喜气洋洋互相道喜。两名身着官服、头戴暖帽、帽顶拖孔雀翎的官员,在前院相互见礼。往后看去,高堂之上,两位新人正在举办婚礼,两侧站满观礼的宾客,其中有十余人同样身着官服。高堂左侧,晚到的宾客正在为主人家献贺礼,右侧则有乐队奏礼乐,音乐也是婚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凉亭之中,喜酒已经开席,宾客们吃着喝着谈笑着,气氛正浓;隔壁还有不为世俗环境所扰的几人,正忙着对弈。在后院,两只孔雀歇在假山上,一雄一雌,呼应主题。池塘中曲曲折折的小桥上,有三名女性带着孩童观景,另一侧的房间里,三名女性则在指点对话,或许正在为新人的新房做最后的布置。

这是龙美术馆(西岸馆)第五展厅“齐家——明清以来人物画中的家族生活与信仰”展览中的一件风俗画作品《婚庆图》。不到一平方米的绢本画作上描绘了我国清中晚期某户人家娶亲的场景,各色人物多达九十余位,细节精准,忙而不乱,生动再现了宾客宴饮及闺房内景。我国古代婚礼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烦琐,讲究一些的有“六礼”,即一纳彩(男方送礼提亲)、二问名(媒人询问女方姓名八字)、三纳吉(媒人将男方的生辰八字带给女方)、四纳征(男方送聘礼至女方家中)、五请期(男方择定婚期、备礼告诉女方,求其同意)、六迎亲(新郎至女方家迎娶)。作为古人眼中仅次于生与死的人生大事之一,嫁娶一直以来是艺术创作很重要的题材。从流传下来的艺术、文学作品中,不难看出一些婚俗传统在现代的婚宴场景上依然有所保留,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

“齐家——明清以来人物画中的家族生活与信仰”由湖南省博物馆策划,联合长沙大观文化共同呈现,于2020年12月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除《婚庆图》外,本次展览合计展出60余件作品,分“敬祖——宗法礼制”“悦己——闲居雅集”“享神——风俗信仰”三个部分,展示了我国明清以来的人物画像、生活图景,以及古人的风俗信仰,传递出“慎终追远”“修身齐家”“敬天爱民”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

祖宗画,后人膜拜、瞻仰与纪念

明清时期的祖宗画种类繁多,目前所见,不仅有一代人的“形影”,也有几代人的“宗图”,甚至还有整幅牌位图,多具有膜拜、瞻仰与纪念意义,是祖先崇拜独特仪轨的一部分,将中国民众“慎终追远”的信仰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祖先“形影”的画面有强烈的秩序感,人物呈正向姿态,神情严肃,衣冠细节以及部分背景环境描绘细致,能看出官制、礼制、服饰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

如明中期作品《程文德題文林郎案山公夫妇像》,画中男子坐虎皮椅,头戴乌纱帽,胡须修剪整齐,面目温和慈悲。他身穿真红大袖衣,配玉带,腰系深蓝彩穗,补子应为      (文散官正七品)补。妇人坐蓝地团花纹椅,头戴七凤冠,穿真红大袖衣,下裳为黑缘暗花褶裙,补子与夫同。画像主人的生平已经难考,不过画像上方作题赞的程文德确实在史书上留下了一笔。程文德是明嘉靖八年(1529)进士及第,为当年的榜眼,授翰林编修。程文德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官,嘉靖十一年被牵连入狱后被贬,他在地方并不消沉,而是大兴教化,做实事,成为一方父母官。嘉靖三十二年出任会试考官又兼翰林学士,后来因为文书言辞惹世宗不快,被削职为民。和上次被贬一样,程文德并没有因此颓唐,而是在家乡办起讲学,惠及数千学生,名望盛极一时。因为一生清廉,程文德去世时连入殓的银钱也无,家人变卖家产才将其安葬。不过这样一个好官不应当被遗忘:明穆宗追封他为礼部尚书,明神宗赠其谥号“文恭”。

《八品文官夫妇四人像》是清中期的“祖宗画”,男子头戴金顶暖帽,穿朝服,补子图案为鹌鹑,为八品文官所用,他手里抱着一本《明朱柏庐先生格言》。男子两侧坐着他的夫人们,三人均戴七凤冠,衣服前胸的补子图案与男子相同,不过鸟首的朝向有所区别。这件作品吸收了西方光影、透视的绘画技巧。中间男子是八品农政司,创作者对其面部的描绘十分写实,先以淡墨勾勒面部轮廓,并以淡彩层层推进,精细渲染其眉骨、眼窝、面颊,表现光影的细微变化。相比而言,三位夫人表现得非常程式化,面部神态几乎一模一样,这也反映出清中期及以后,人物画逐渐走向市场化的趋势。男子背后绘有从始祖到父辈的祖宗牌位,桌上放置当时常见的生活用品:香炉、佛手、花瓶、茶具等。

清代晚期祖先“形影”又出现了变化,如《彭城郡秀萃一堂刘氏家庆图》,不仅描绘刘氏一族52位祖先,神情肃穆,还画了点爆竹、堆雪人的孩童,穿着新潮服饰吹拉弹唱、舞狮的表演者,以及山水画屏风、对联、花瓶、西洋钟等物品,增添了一些文人情趣和生活气息,体现时代潮流的变化。

《丰年夫妇双寿真容像》绢本设色,清中期,大观文化馆藏

《童稚嬉娱图》纸本设色,清末民初,大观文化馆藏

《同堂悟对图》纸本设色,1867年,大观文化馆藏

《东八神将图》《西八神将图》纸本设色,明末清初,大观文化馆藏

《龍舟图》纸本设色,清,大观文化馆藏

行乐雅集图,追求内心愉悦

行乐图是南北朝时期就出现的绘画主题,一直以来都是文人肖像画的重要表现形式,通常将日常娱乐与休闲生活仪式化地“定格”,暗含四海无虞、社会安定与生活富足的创作背景与祈望,在明清时期非常流行。“雅集”是文人间凝聚情感、交流学术、传播思想的一种聚会形式,历史上有著名的兰亭修禊、西园雅集、杏园雅集等,烘托群体性的文人雅趣。雅集图可说是更大规模的行乐图。

随着时代的变迁,明清时期的行乐雅集图逐渐增加了反映世俗家居享乐生活的场景,由单纯的文人聚会图泛化到普通人的聚会“合照”。甚至布局画面的“道具”和题跋,如精心选择的文房四宝、生活用具、盆景怪石等,皆与画中人的身份气质密切相连,参与讲述画中人的品位和价值取向。在此过程中,无论是谁,他们意欲取得内心的愉悦、与外部世界和谐共融之心理是一致的。

费俊士于1867年所画《同堂悟对图》,就是这样一幅普通人的“居家乐享大合照”:堂前庭院一角,绘有芭蕉树、假山石和盆景,桌上分别有佛手、花瓶、香炉,花瓶中或插如意、珊瑚,或插牡丹,童子在庭院中烹茶奉茶。年纪较大、正在品茶的夫妇为费俊士父母,年纪较轻并排而坐的夫妇,是费俊士的叔婶,叔叔还拿着长长的烟斗,“孑然一身旁边坐”的应为费俊士本人。从题跋和成双成对的人物关系中,我们似乎能看出属于“单身狗”的轻松调侃气息。

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喜欢模仿偶像的某些行为,如果往上追溯,古人也爱干这事,不过文雅得多。《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记述了自己和兄弟族人于春天夜晚在桃李园聚会雅集的情景,后来诸多画家都以此题作过画。清晚期一位叫薛剑侯的人非常向往和憧憬李白的这场聚会,于是比附古人留下了一幅《薛家春宴图》:在桃李花盛开、圆月高悬的春夜,自己在庭院中待客,秉烛夜游,作诗饮酒,赏月读书的场景。画幅下方还有其弟侄亲戚们的题跋。

风俗画、神仙画,美好的期盼

人物画中的风俗人物和道释神仙画传统由来已久,其中不乏名留画史的杰作,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图》等,凝结着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伦理情感与宗教情怀。明清以来,风俗人物和道释神仙画内容变得更加世俗与多样化,增加了节庆、赐福、贺寿等不常见的题材,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反映了民众的泛神信仰,以及对人生美好、家国兴旺的祝福与情感寄托。

清晚期作品《进财图》,描绘云雾缭绕的天宫之中,赵公明骑黑虎派遣善财童子、各路财神给世人送财宝奇珍:聚宝盆、大元宝、“一本万利”钱、如意珊瑚,等等,人物众多,神态身姿各异。财神爷是中国民间最崇拜的偶像之一,各路财神爷非常多,两个巴掌都数不过来,比如赵公明、比干、范蠡、管仲、关公、刘海金蟾,等等,而以赵公明名气最大。民间认为赵公明手下还有四位正神,分别是招宝、纳珍、招财和利市,后来将他们一起称为“五路财神”。

《天官赐福图》,所谓“天官”是指负责掌管三界神灵和众生的功过簿籍的“上元一品赐福天官”,民间认为天官大帝会在正月十五上元节下人间,裁定人间的善恶福祸,所以正月十五也是天官大帝赐福的日子。由于具有“赐福”的象征,因此民间把天官称作“福禄寿三星”中的“福”星;直至现在,仍有“天官赐福”的说法,表现了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雅集
“雅集京华·诗会百家”全国第三届百家诗会征稿启事
“雅集京华·诗会百家”全国第三届百家诗会征稿启事
《清溪雅集》
不仅仅是“风雅”——西園雅集
金谷園雅集 第一场文人自发的宴游
“雅集京华·诗会百家”全国第二届百家诗会征稿启事
“雅集京华·诗会百家”全国第二届百家诗会征稿启事
戊戌海棠雅集
两岸艺文界人士雅集福州
丁酉海棠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