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奇点

2021-06-10 12:34史蒂文·诺韦拉等
检察风云 2021年7期
关键词:奇点机器大脑

奇点巨大黑洞(图/IC photo)

显然,只要智慧生物不会在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自我毁灭,外星智慧很可能会领先我们数百万年,甚至数十亿年。放眼整个宇宙,我们人类就是个愣头青。

—— 赛斯·肖斯塔克

书名:《如何独立思考》

作者:史蒂文·诺韦拉等[美]

译者:文辉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人们总是对即将到来的未来充满不切实际的期待,但是对更长远的未来却缺乏想象力,这几乎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例如,20年前我曾信心十足地认为,时至今日,人们应该能够背着喷气背包去上班,能开着空中飞车到处走。时光如果能倒退好几十年,几乎没有人能预见到互联网的发明,更别提它会改变整个世界。

比如,在2002年上映的电影《少数派报告》中(影片对未来的预测相当靠谱),未来人们都使用微型手机。从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来看,不难做出这样的预测。但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是,如今智能手机反而越造越大,因为人们想尽可能地让手机屏幕大一些。

通常来说,畅想未来的科技发展并非难事。关键是怎么去实现它,更重要的是人们会如何使用它。这个问题很难有统一的答案,也很难说将来会怎么样。假如在2000年的时候,你预测说我们更喜欢打字聊天,而不是通过视频,你很可能会遭到冷嘲热讽。

请牢牢记住这些教训。接下来,让我们再看看另外一个更有争议、更具颠覆性的预言,这就是所谓的技术“奇点”。

“奇点”一词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解释。数学上它是无法定义的一个点,或者说该点具有异常的性质。引力奇点指的是一个密度无限大,并且能够产生无穷潮汐力的点。机械奇点其实是一套未来的机制构造,并自带不可预测的属性。技术奇点也是如此——它预示着一次毁灭性的变化,其规模将十分惊人,但人们却无法对其做出准确的预言。

不同的人对技术奇点的理解也有些许差异。大多数人认为,技术奇点假设在未来某一时刻,超级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简称 ASI)或增强的人类思维会导致智能“爆炸”,从而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人类的文明进程,而我们之前的预测将完全失去意义。

奇点理论的雏形之一,来自著名数学家约翰·冯·诺依曼于1958年说的一番话。他的朋友斯塔尼斯拉夫·乌拉姆曾这般引述他的思想:我们有过一次关于科技加速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方式发生变革的对话,仿佛我们正在接近人类发展史上的某个“本质奇点”,一旦越过该奇点,我们目前已知的人类活动将不再延续下去。

另一位最早提出奇点概念的科学家是欧文·约翰·古德。他是一位来自英国的数学家和密码学家,曾与计算机科学的传奇人物艾伦·图灵共事。古德是最早提出“智能爆炸”概念的人。他指出:所谓“超智能”机器,是指该机器所展现的智能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地球上最聪明的人类。既然机器设计也是智能的体现,那么一台“超智能”机器设计出来的机器应该比人类的更好。可以想见,未来会出现“智能爆炸”现象,这一点毫无疑问。人类智慧从此会被远远甩在后面。如此说来,第一台“超智能”机器的诞生,也就意味着人类从此不再需要搞任何科技发明——前提是这台机器足够听话,会主动告诉我们怎么才能控制它。

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就不能不注意其中一个关键节点:必须实现所谓“强人工智能”。它不一定要比人类聪明,但至少也要和人类旗鼓相当。以此为出发点,我们随后只要加快它的运算能力,就能够使它的智力超越人类。原先人工智能与人类可谓半斤八两,完成一项任务可能要花上整整10年。但如果有了超级人工智能,同样的任务也许一个星期就能搞定。

过去10年间,商界对人工智能取得的各项研发成果和进展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全球范围内,人们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资于人工智能领域,至今也没有衰退的迹象。由于能够将人类极限提升至不可思议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超级人工智能必将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并会越来越受世人瞩目。在面临全球化激烈竞争的当今社会,确保该技术绝对安全(将其隔绝在无菌实验室内)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但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也许人工智能实现的可能并不大,同时也会相当困难,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要超越自身的极限。放眼整个宇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已知的结构功能最为复杂的物质当属人类大脑。更糟的是,为了仿造大脑,人们恐怕首先要对自己的大脑有充分的了解。问题是,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吗?这难道不会违背基本逻辑吗?与其从零开始,凭空设计一个大脑,还不如对现有的大脑进行复制,后者才是完成目标最为合理的方案。

用尽可能无损和高分辨率的方法扫描大脑,并用计算机平台把结果模拟出来,这就是目前颇有市场的所谓“大脑仿真学”。它有可能制造出类似人脑的数字大脑,而且无須我们对脑部科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诚然,这里面的原理极其复杂,目前我们也没有这样精密的扫描技术和计算机设备。于是问题变成了:我们能最终掌握上述必要的软硬件技术吗?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以我们现有的技术水平来看,扫描和计算能力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我骨子里是个技术乐天派。我敢说,只要利用得当,未来人工智能将大有可为。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得本着科学怀疑的态度,做好“尽职调查”。那么,围绕“奇点”讲了这么多,有没有可能走错方向呢?

首先,具有自我意识的通用人工智能尚未诞生。目前它还只是一个设想。50年前,人们对此曾有预言,50年后科技就能发展到这个程度。如今50年过去了,科学家依然预测还需要50年。之前的实践证明,它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将来也必然如此。我们甚至不知道距离成功还有多远,因为毕竟才初窥门径。就像我刚才所说的,人类也许永远都不必让人工智能拥有自我意识。专注于某个领域的人工智能正遍地开花、硕果累累,这反倒是我们需要坚持下去的。

说到智能,有一点不得不提:它其实要比我们此前所理解的复杂得多。智能分为许多种类,而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会比大脑强,但在某些方面也许还不如大脑(目前的人工智能就普遍不如)。如今的人工智能倒是很像阿斯伯格综合征,而我们对改变现状的原因或方法还一无所知。现在的人工智能普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能力。

此外,我们不知道复杂的自我意识实体是否会受到物理规律或现实条件的限制。当我们试图让我们的人工智能更快、更好、更聪明时,它们可能会出现精神错乱,或者在自我沟通方面受到一些先天因素的限制。当然,机器本身也有计算能力的上限。

正因为如此,面对如此复杂的技术问题,我们其实无法对其未来做出预测,也无法认定现在看似繁荣的技术,将来还会继续无限地发扬光大。也许超级人工智能(往大了说就是“奇点”)就像我们曾设想的下个世纪的空中汽车和喷气式背包,好像离我们有50年的距离,却总是遥遥无期。

不过,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我一向对技术发展持乐观态度。同时,作为一名科学怀疑论者,我不得不承认我们尚不知晓答案。未来很不确定,时刻会有惊喜。

有朝一日,我希望能将我的大脑上传到计算机上备份,这样我就能亲自“看清”未来到底是什么样了。(选摘:罗妞)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奇点机器大脑
机器狗
机器狗
校中有笑
校中有笑
校中有笑
奇点迷光(上)
未来机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