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蓓蓓
徐州市儿童医院 江苏 徐州 221006
病毒性脑炎属于自限性疾病,开展对症治疗,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为进一步保证提升治疗效果,规避相关风险因素,予以患儿护理干预非常重要,而早期护理干预对重症病毒性脑炎神经重建与肢体运动功能有着积极影响[1]。因此,本文就针对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实施不同护理对策,观察早期护理干预价值。
1.1 一般资料 收治2020-1~2020-12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116例,采用交替分组法将116例患儿分为2个小组。常规组58例:男30例,女28例,平均年龄(3.81±0.55)岁;探析组58例:男31例,女27例,平均年龄(3.90±0.56)岁;各个小组在基线数据方面实施均衡性比较,差距小(P>0.05)。
1.2 方法 常规组:开展常规护理对策;护理人员加强对患儿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予以患儿药物,并加强巡视,若存在异常立刻通知医师处理;
探析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基本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加强对患儿体温等指标的监测,调整病房温湿度,指导家长开展必要的营养供给,让患儿多休息。针对需禁食或留置胃管的患儿,每日开展3次口腔清洁,若患儿眼睑无法闭合,可应用纱布对眼部进行遮盖,并应用氯霉素滴眼液进行干预;间隔2h辅助患儿调节体位,并实施按摩。
并发症预防:护理人员加强对患儿呼吸道分泌物的清理,以免发生吸入性肺炎;针对病程较长的患儿,及时更换体位,并轻拍背部,避免出现肺炎、肺不张情况;若患儿出现呕吐,特别是喷射性呕吐情况考虑是否为颅内压升高,护理人员及时告知医师,并辅助医师进行相关护理操作;针对留置导尿患儿定期进行膀胱冲洗,进而减低尿路感染发生率;加强对患儿呼吸频率、精神状态方面的观察,记录抽搐次数与疾病发作时间,及时向临床医师汇总,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功能训练:护理人员根据患儿机体状况而定,尽早开展肢体运动,比如指导患儿翻身、胎头、爬行等,告知家长多加配合,一旦患儿出现哭闹行为,及时进行安抚。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对患儿与家长进行心理疏导,细化讲解重症病毒性脑炎危害性、治疗目的、预后效果以及疾病所需注意事项等内容,针对家长疑问进行解答,消除家属疑虑,提高家长与患儿治疗积极性。
1.3 观察指标 应用运动功能评分对护理前、后患儿的运动能力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分值高,说明患儿的运动功能越理想。同时,予以家长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让其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沟通能力方面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分值高,说明护理服务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5.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运动功能评分互比,差距小(P>0.05);护理后探析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而且探析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有差异,(P<0.05)。具体见表1
表1 组间运动功能评分与护理满意度的比较(±s,分)
小组 例数 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护理满意度常规组 58 50.22±3.21 68.51±6.12 85.65±7.00探析组 58 50.25±3.23 79.65±7.11 91.65±8.20 t 0.050 9.044 4.238 P 0.960 0.000 0.000
儿童是病毒性脑炎主要发病群体,是由病毒引发脑膜急性炎症性疾病,可导致患儿机体出现头痛、发热等症状,严重可诱发脑膜刺激征、神经发育障碍以及畸形散播性脑脊髓膜炎,这对患儿机体健康发育非常不利[2]。临床中,针对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方案较多,比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但在治疗期间予以患儿早期护理干预可规避相关风险因素,提高预后效果[3]。
早期护理干预是予以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稳定14d后而实施的护理服务,有助于促进病灶水肿的消退、神经突触重建,加速神经功能恢复,可有效抑制神经细胞受到损伤,利于受损的脑部功能有效代偿[4-5]。本次开展的早期护理干预中基本护理措施可确保花儿生理舒适性,保证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并发症预防可减低吸入性肺炎、肺不张、颅内压升高等并发症出现;功能训练可促进患儿机体血液循环,减低肌肉痉挛、关节畸形等情况出现,对患儿肢体运动功能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通过本次研究所得结果为:护理前,两组运动功能评分互比,差距小;护理后开展早期护理干预患儿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实施常规护理服务,而且开展早期护理干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服务;这有效突出早期护理干预价值与优势性。
综上所述:予以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效果确切,既可提升患儿运动功能,还可获得家长较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