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中国正处于迈向新经济社会形态的新社会转型阶段。社会转型时期给民生新闻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基于社会性、群体性与亲近性等特征,民生新闻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并对社会发展、民生关注等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民生新闻基于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在受众、媒体与政府之间架起联系与沟通的桥梁,成为人们掌握国家政策、政府了解社会民生问题的重要机制。当前民生新闻的发展体现出话语权不断下放、策划理念不断更新的现状,但是在价值取向、市场效应、选材、市场竞争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展开分析,并深入研究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完善民生新闻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新社会形态;新社会转型阶段;价值;话语权
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外延不断扩大,更多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也因此给整个社会的治理带来较大的问题。特别是社会民生问题,当前对整个国家、社会的稳定有着较大的影响。而政府、社会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也催生了民生新闻栏目。从本世纪开始民生新闻开始渗透到传统报道中,其重要性得到进一步明确。由于民生新闻能够关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公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问题,与社会基层最真实的情况相联系,反映了许多普遍问题,因此得到广泛的关注。
1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
就云南省昆明市来说,最早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起是源于1990年《街头巷尾》,开播之初是以服务类新闻为主,因为定位准确,很快就成为昆明地区家喻户晓的品牌栏目。但是在两年后,由于电视台的机构改革,这档节目被撤下,这对当时昆明地区的老百姓来说是一种遗憾。2002年,《南京零距离》开播,在该栏目的影响下全国各电视台纷纷开办了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昆明地区再次出现了两档民生新闻栏目《都市条形码》、《街头巷尾》。从民众生活中选材、贴近民众,并采用固定的新闻报道方式来传播的社会新闻成为了大屏新闻的主要方式,也开始形成了固定的受众群体。
2 民众生活中选材、贴近民众的新闻特征
民生新闻在选材上贴近受众说普通百姓的事,故事叙述具有一定的技巧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第一,服务性。从某种意义上分析,新闻的价值就是为普通百姓提供有用的信息,对于社会上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建议或方案。民生新闻的镜头聚焦于老百姓。因此民生新闻体现出服务元素,新闻的可看性在一定程度上强于经济类等其他新闻。
第二,亲近性。新闻为人民服务,虽然报道的内容可能并不大,但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内容真实可见,也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身边的故事,引发共鸣。例如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問题的报道,都是关注的焦点,并且亲切可见。
第三,叙述性。通过讲故事的手法,来串联一系列新闻事件。由于故事的叙述更符合老百姓的习惯,对于报道对象有更详细的叙述,能够从心理上拉近与普通受众的关系,强化新闻报道的效果。
3 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民生新闻的形式不断更新,节目也开始出现许多庸俗化的问题,这也成为民生新闻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素。
3.1 价值取向问题
第一,内容上表现过于类同。民生新闻在选材时由于常年做同类型的新闻,导致新闻广度方面存在欠缺,意义较为浅薄,对相关题材的表现过于表面化,对深度话题予以回避,缺乏对事件背后深层次的探索,往往就事件本身来说事,说完即可,无后续报道及评论,这样的新闻做多后,导致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急剧下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对新闻事业非常不利。许多民生新闻在内容选择范围较为狭窄,容易局限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市井新闻,许多观众在观看一档民生新闻之后并不了解背后的民生话题与信息。如果民生新闻持续不断地传播一些不具有深刻意义的新闻,则对公众会造成一种盲从的心理,对社会反而是不利的影响。
第二,低俗化泛滥。实效性、重要性、贴近性与趣味性是新闻价值的主要属性,但是往往有些民生新闻只注重新闻的趣味性,忽视了新闻应当具备的其他属性,特别是民生新闻为了满足公众的猎奇心理,往往选择一些富豪开什么车、住什么样的房等事件作为报道对象。更有甚者,为了高收视,不顾道义把一些车祸现场渲染的淋漓尽致血染屏幕,把一些跳楼悲剧描写成了离奇小说。这样的民生新闻,在价值选择上出了一定的问题,不容忽视。
3.2 市场效应问题
全国各个电视台为了各自的经济指标,在市场效应的推动下各自为战。但是当前民生新闻节目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问题,用云南省昆明是地区《都市条形码》创下收视率神话来说,其他电视台纷纷跟风,以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作为开办民生新闻栏目的主要动力。因此,在较高的收视率与经济回报率的推动下,许多民生新闻涌现,并且类似的栏目不断涌现,许多新闻栏目的形式几乎一模一样。但是本地区民生栏目越多,其效果越无法凸显,无论是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都大打折扣。
3.3 选材问题
新闻选取百姓视角很容易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在在一定时期内,百姓视角新闻也会开始出现让人审美疲劳。一方面,老百姓选取社会信息量还是依靠电视媒体,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有着高度的需求,而众多“同志”化的民生新闻不断涌现却让普通老百姓接收到的是相同的信息,这种“同志”化信息极大的破坏了民生新闻。
不仅如此,在众多“同志”化的民生新闻不断涌现的同时,过多的负面新闻应运而生。新闻为人民服务,是为公众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不是一个支离破碎世界。有些民生新闻为了迎合受众的心理,把一些社会的阴暗面夸张、放大,这样一来,不仅自己的栏目可以一炮打响,还可以提高收视率,但过多的负面新闻报道却不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果。
3.4 过度竞争问题
除了其他民生新闻的竞争问题之外,民生新闻栏目还面临着网络时代等媒介的冲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闻每天都在发生,不同的人对社会的关注度也有不同,而对民生新闻来说,因为观众大多是中老年人群体,那么服务类新闻应该偏多,但适得其反,往往新闻不断增多的同时,信息资源却越来困乏,其根源在于除同类媒体的竞争外,开发新节目不够,内部竞争同样带来更大的挑战。
报业集团的成立,网络时代的不断革新,电视新闻“为人民服务”的市场如何坚守,已经成为了电视从业人员的一大难题;而互联网大融合则是新时期电视新闻冲击最大的媒介,更多的人选择互联网来获取信息。可见,在过度竞争的时代,民生新闻虽然不会消失,但是其发展将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4 民生新闻发展对策分析
“民生”,并不特指新聞来源,而是一种立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从昔日的黄金阶段逐渐走向低潮,当下要如何突破自己获得长远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致力于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当前,我国经济治理框架出现新的转变,从过去“小康社会建设”的速度优先,转向“共同富裕建设”的平衡、安全、自主可控与公平优先。具体表现为,2021年政府对金融科技、互联网平台、娱乐游戏、加密货币、碳排放和碳中和、校外培训以及房地产等领域的监管开始升级,出台了多种严厉的监管政策和措施。所有这些表明,我国正在将防控风险、强化自主产业链、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平作为经济治理的重要目标。
“如果说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出发点,那么共同富裕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落脚点。”
民生新闻栏目应当以此为长期关注领域,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生新闻价值,加强正面典型的报道,为营造和谐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
4.2 拓展民生新闻领域,主题类型多元化
国家对那些事关民生事业、共同富裕、“卡脖子”高技术研究、医药卫生、新能源等领域给予倾斜性支持,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优先方向。
同时,社会结构也开始新的变化,城乡二元边界、一二三产业边界、区域边界等许多传统的社会边界趋于消解、模糊化乃至融合、重塑,新的社会形态正在形成之中,进入新社会转型时代。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过程中,各地都瞄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一体化,教育资源城乡均等化配置,医疗卫生健康资源向乡村下沉,生产要素特别是人、资本、就业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和转换;产业之间的融合与城乡融合同步推进;城乡文化也开始出现交融、互相渗透等。
“民生为本”,为电视民生新闻指向了更为广阔的题材领域。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体制创新、从金字塔型社会向橄榄型社会过渡过程中的公平正义、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变的美好生活点滴呈现,都需要新闻媒体的持续关注。
开发新闻新领域,把低俗化、娱乐化去除,这是未来民生新闻的一个主要发展目标。老百姓日常生活与城市化的发展引发的问题是当前最主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子女教育等问题吸引着绝大多数人的眼光,是牵挂所有老百姓的重大问题,民生新闻节目应当加大报道力度。
4.3 提升民生新闻内容的专业品质
始终将“民生为本”的方针融入到节目选题、策划、主持人包装等等各个细节,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强化记者职业操守,不仅报道好每一条新闻,还能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把小题材做深、做大。对新闻进行深加工的“二次创作”能力,决定着新闻内容以何种方式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再次释放,与受众有着“一对一”的互动,让受众参与新闻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4.4 差异化竞争策略
各地方电视台在民生新闻形成激烈的竞争,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必须采用差异化竞争策略。地域文化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不同城市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只有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才能抓住老百姓的心理。本土化、地域性的新闻,是能够引起当地居民强烈共鸣的,也深刻体现“以民为本”的民生新闻理念。因此基于地域性来设计民生新闻的内容与形式,是具有广泛市场的。选取市民所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让市民在留言版上发表自己对新政策、新问题、新法规、新事物的看法,许多市民及时参与到表达过程中,扩大受众话语权,构建文化共同体。
4.5 依托传播平台,打造良好的节目生态链,拓展传播渠道
同样的新闻内容,传播方式不同,那么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
融媒体时代,信息采集技术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促使电视民生新闻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发展要求。现在,各个节目都可以创建自己的网络社群,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来发布预告、直播节目,观众即使不在电视机前也能随时接收信息、加入节目互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加快转变自身定位、创新节目形式,利用“大数据”分析,寻找、甄别有生命力的新型节目形态,实现媒体生态化传播和可持续发展。只有不断丰富民生新闻节目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手段,提高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才能使民生新闻节目焕发蓬勃的生机。
5 总结
社会转型期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就是研究了“新闻为人民服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金晏伊. 对我国当代新闻娱乐化的再思考——以“新闻”和“娱乐”的逻辑关系视角[J]. 视听. 2015(12).
[2] 夏敏玲,赵泓. 新闻娱乐化现象浅析[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5(06).
[3] 卞宝华. 新闻娱乐化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传播. 2014(22).
作者简介:曹玉昆,(1966.10-),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昆明,职称:中职,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