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霞
摘要:读书使人明智,一本好书给孩子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阅读可以给孩子开启新世界的大门,给孩子提供了无限可能。语文课程标准也曾说道: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读书;思想;兴趣;方法;习惯
为营造书香浓郁、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切实引导广大师生读好书,多读书,乐读书,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学校也组织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提倡一班一特色,我带的班级主要引导孩子怎样爱上读书,力求打造阅读特色班级,真正让孩子爱上阅读,同时让阅读为孩子插上好学的翅膀,能够爱上学习。
那么我们怎样组织和引导班级孩子们爱阅读呢?
我认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并加上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逐步加强,对于孩子身上存在的缺乏阅读兴趣、少于阅读的方法也迎刃而解了。当然课外阅读不是课堂之外的阅读而是课本之外的阅读,针对我班阅读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学校一系列课外阅读的相关做法,我旨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方法要灵活,工作要细致并不断寻求突破。
一、统一思想,合力共育
学生的阅读,一部分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家长的配合是养成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保证。我会时不时在班级群中分享阅读的重要性并向家长介绍指导孩子读书的方法,取得家长的配合。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阅读计划,定时在群中打卡,同时每天都布置读书的作业,使孩子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有书读,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号召每个学生积极捐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让学生能在分享中获得知识,我们创设了班级图书角。同时在黑板上、教室一角,开设“格言栏”“成語苑”“诗歌园”,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拓宽知识面;背诵名人名言,学习名人的读书方法,经常分享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利用早读时间背诵古诗及成语接龙,时刻营造出了一种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想起读书的氛围。
兴趣是动力,只有当学生有了主动阅读的愿望,他们才会不厌其烦地坚持下去。所以作为老师,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在引领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中,可以从最简单的读绘本开始,在班中和学生共读,让学生分享读书收获,并及时表扬进步大的同学,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读书内驱力。
三、授予方法,开展活动
自由阅读是乐趣,共同阅读也是一种乐趣。在班中我们在列好读书计划的基础上,主要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有绘本,也小故事,并指导孩子大声朗读和默读的方法。我们充分利用每天下午的大课间,一页一页翻着看,通过听读——展示——交流三个环节,一环扣一环,学生们踊跃参与,兴趣盎然。其实读书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读书方法也没有什么高大上,整本书阅读指导,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我们在班级中还开展了各种阅读活动,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开展朗读比赛或故事大王比赛,评选出“小小朗读者”和“故事大王”。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出优秀的阅读小明星来参加学校的活动,得到更多的锻炼。在读书的基础上,鼓励孩子作读书小报,写读后感,交流阅读成果。在班级中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从课内的《狐假虎威》到课外的《丑小鸭》,孩子们通过表演来表达对课文内容的不同理解和感受,可谓百花齐放。
四、培养习惯,多读久读
活动是一时的,那怎样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第一,不动笔墨不读书,提倡孩子在读书时划出好词好句,高年级的同学可以作读书笔记或者写批注等。第二,读书要有始有终,教育孩子每读一本书就要认真读完,不要只翻阅主要情节。第三,要求学生积极思考,遇到问题要多发问,同时留心观察,抓住事情的关键,事物的本质和特点,从而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最后提醒学生注意用眼卫生,也要保护书本。阅读是引子,在有效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养成了遇到困难坚持到底,并要自发自主学习的品质。
以上是我的一些简单的做法,但在我班取得了明显效果,很多同学读到了品味较高的书籍,对读书有了浓厚的兴趣,效果明显。读书使人静心,克服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浮躁情绪,帮助学生发展了自我,完善了自我。在老师和学生的心中读书,不再是一时的事情,而是每天必做的事情,终生要做的事情。
总而言之,阅读就是一场心灵之旅,世界写在书中,每本书中都有一个美妙的世界。只要打开一本书,再打开一本书,并养成了习惯,生活就改变了,世界随之改变。从而让孩子们在阅读的世界中成长,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做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彭月萍. 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探究[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1):39.
[2]陈方.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J].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0,(11):17.
[3]刘征.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浅谈[J]. 学周刊,2020,(33):155-156.
[4]徐琴琴. 浅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1):33.
潍坊锦华学校 山东 潍坊 261000